台灣網
  
北京 晴 7 ~ -3 ℃ 微風/臺北 多雲 18 ~ 12 ℃ 微風
特別推薦
重要文獻匯集
重要言論
中共中央文獻
全國人大文獻
中央政府文獻
全國政協文獻
中央軍委文獻
外交文獻
國臺辦文獻
其他部委文獻
民主黨派文獻
民間團體文獻
歷史文獻
地方政府文獻
臺灣地區相關文獻
中國政府白皮書
七日回顧
歷史上的今天
大事記
數  據
涉臺常識
中國概況
 
 
 
字號:
美術

  時間:2005-11-16 16:35    來源:     
 
 


繪畫   

  藝術始終與人類的生産勞作密不可分,相輔相成。中華大家庭的各族人民在中華大地上繁衍生息,以自己的聰明智慧創造出了石窟藝術、建築藝術、書法、繪畫、雕塑、工藝及民間美術等各種藝術形式。正是這些精美絕倫的藝術瑰寶豐富著世界藝術寶庫,它創造了人類藝術歷史不朽的奇跡,向世人展示著中國——這個東方大國底蘊深厚的藝術文明以及博大精深的藝術傳統。

  當我們上溯歷史,追尋中華藝術神秘而悠遠的軌跡,那些距今已五千年之久的彩陶器皿上所描繪的美麗紋飾,無論是水波紋、旋轉紋、網紋或鋸齒紋等抽象的圖案,均或隱或顯地折射出當時的社會風貌;而那些具象動物紋、人物紋線條簡練,形象生動,顯示了遠古藝術家對事物質樸的敏感。

  而比彩陶更為久遠的藝術形式則是那些敲鑿刻畫在斷崖峭壁上的岩畫。中國岩畫分佈很廣,南部地區有四川省、雲南省、貴州省、福建省;北部有陰山、黑河、阿爾泰山等。南部地區岩畫普遍用熾熱的血紅色調表現人們的祭祖及生産生活場面,具有強烈的視覺效果;北部地區岩畫多表現狩獵、遊牧、戰爭、舞蹈等題材。

  帛畫是一種在絲布上面創作的繪畫作品。出土在湖南省長沙南郊楚墓的帛畫《人物龍鳳圖》是至今所知中國最早的繪畫作品;與在另一楚墓發掘的《人物禦龍圖》並稱姐妹篇,專家認為兩圖大致確立了中國工筆畫的基本表現手法,在紙張出現之前,帛畫不斷發展,到西漢(西元前206--西元220年)時,技法純熟,達到高峰。

  魏晉南北朝(西元420--西元581年)是中國繪畫史上一個十分重要的時期。連年的戰亂與頻繁的朝代更替使當時的學術思想分外活躍,從而促進了藝術的發展。石窟壁畫、墓室壁畫、石、磚刻及漆畫都具有相當規模,並且出現了開宗立派的專業畫家,被尊為畫祖的顧愷之和他的卷軸畫極具這一時期的代表性。

  被喻為“畫聖”的唐代大畫家吳道子是一個高産畫家,據説他的作品寺廊壁畫便有300余堵,有記錄的卷軸畫100多件,其中以佛教、道教題材為多,另有山水、花鳥、走獸等。吳道子用筆起伏變化,氣勢雄峻而疏朗,表現出內在的精神力量。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年)是人物畫的繁盛時期。唐代中期,政權穩定,經濟富足,貴族間的享樂風氣十分盛行,以至最終發展影響到美術行業。擅長描繪宮廷女性的張萱和周 P是這個畫派的代表人物,正是這二位畫家將人物畫的表現轉向現實生活,他們是貴族女性風俗畫的先驅,對以後中國仕女畫的創作具有重大影響。

  著名的絹本設色長卷《清明河上圖》出於宋代畫家張擇端之手,這幅描繪北宋都城清明時節景象的作品,既是一件偉大的現實主義繪畫藝術珍品,同時,又為後人提供了了解北宋時期大都市中商業、手工業、民俗、建築、交通工具等情況的形象資料,具有重要的史料文獻價值。

  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年)是人物畫的繁盛時期。唐代中期,政權穩定,經濟富足,貴族間的享樂風氣十分盛行,以至最終發展影響到美術行業。擅長描繪宮廷女性的張萱和周 P是這個畫派的代表人物,正是這二位畫家將人物畫的表現轉向現實生活,他們是貴族女性風俗畫的先驅,對以後中國仕女畫的創作具有重大影響。 著名的絹本設色長卷《清明河上圖》出於宋代畫家張擇端之手,這幅描繪北宋都城清明時節景象的作品,既是一件偉大的現實主義繪畫藝術珍品,同時,又為後人提供了了解北宋時期大都市中商業、手工業、民俗、建築、交通工具等情況的形象資料,具有重要的史料文獻價值。

  江南蘇州,史稱“吳門”,這裡人傑地靈,文人薈萃,明朝時許多著名畫家在這聚會,形成一個強大畫派,人稱吳門畫派。吳門畫派領袖沈周和文徵明、唐寅及仇英,統稱“吳門四家”。他們重視繼承前代人的筆墨傳統,關注作品中的氣韻神采,將對風格的追求作為藝術的重要目的。更由於他們本身深厚的文化修養,出發于各自的美學追求,使作品具有一定的創造性。吳門畫派的筆墨技巧和表現對意境的營造,對後代具有很大的影響。 清朝初年,作為明朝(西元1368--西元1644年)遺民的朱耷(八大山人)、石濤、髡殘和弘仁,先後削發當僧人,被後人稱為四大高僧畫家。他們利用傳統藝術形式,面向自然,面對人生,抒發心胸志向,表達真情實感。同時,他們還重視筆墨情趣,在創作中尋求超然寧馨的感覺,以撫慰歷受折磨與煎熬的心靈。

  著名的“揚州八怪”之所以被人稱為“怪”,是因為這些畫家作畫不守墨矩,他們大都很有個性,孤傲清高,行為狂放,所以,被人稱為“八怪”。他們的作品很多取材花鳥,以寫意為主要表現方式,作品具有較強的主觀色彩,令人耳目一新。儘管當時並不完全被人理解,甚至被認為旁門左道遭到非議。事實上正是他們開創了畫壇新局而,為中國花鳥畫的發展拓展了前途。

  清代末年民國早期,上海成為中國最繁榮的商業城市,因而吸引了當時的很多的繪畫高手到來,形成了在“揚州八怪”之後中國近代繪畫史上最後一個畫派--上海畫派。畫派的代表人物首推任伯年和吳昌碩。任伯年加強中國畫寫實成份,將工筆與寫意結合;中國傳統畫法與西洋畫法結合;文人畫與民間繪畫結合。他注重觀察生活,通過表現某種歷史題材,創作出《蘇武牧羊》等具有愛國主義思想的作品。吳昌碩從書法篆刻入手,把金石篆刻方法引入花鳥畫中,他在花鳥畫的運筆、潑墨、著色等方面都有開拓,對後人的畫作、畫風均産生了較大影響。海派畫家是在上個世紀之交涌現出來的一支活躍而富有生氣的畫派,他們既吸收傳統,又接近現實生活,是中國古典繪畫向現代繪畫過渡的一個重要環節。

  民間年畫開始在秦漢(西元前221--西元220年)時期,是一種民間藝術形式。每逢過年,家家戶戶都在臥室、窗子、門上、灶臺等處貼上年畫,為的是祈求上天賜福消災滅禍。從宋代開始鏤版雕印技術後,木版年畫得以發展與廣泛流傳,至清代發展到高峰。民間年畫基本上是農民藝術,很富情節性、裝飾性、趣味性,並色彩鮮艷強烈。隨著時代的進步,尤其是近20年來,年畫日益作為一種通俗而普及的藝術形式被保留下來,並在民間廣泛流傳。它以反映現實生活為主要題材,因而很受人們吉聞樂見。年畫彩用新的印製技術後,發行量極大,是至今為止數量最多的出版物之一,也是世界上讀者最多的畫種。

  中國“五四”新文化運動使得許多畫界學子學習和引進西方藝術,涌現出徐悲鴻、林鳳眠等一批融合中西繪畫的偉大畫家。徐悲鴻吸收西方藝術中重視人體解剖、造型精確的特點,用以對中國畫人物形象的刻畫。他將西方繪畫中的古典主義、浪漫主義、印象主義等流派藝術的精髓及要義與中國畫有機地融合起來。在《畫苑序》中,他總結的“新七法”,既是自己藝術實踐的總結,也是對現實主義美術理論研究的成果。徐悲鴻對中國美術教育做出了開創性的貢獻。林風眠雖然也是融合中西畫法的藝術大師,然而,他筆下的中國畫和傳統中國畫有很大距離,表現形式很大程度屬"西方化"。但林風眠作品在總體上傳達了濃重的中國畫韻味,空靈、含蓄、蘊籍而富有詩意。 齊白石是繼海派畫家之後將傳統中國畫推上一個新高峰的繪畫大師。他對詩文、書畫、篆刻都有很深的造詣。他成功地將民間藝術情趣融入文人畫中,不僅擴展了文人畫的表現題材,同時更新了文人畫的藝術境界,開創了具有時代精神和生活氣息的寫意花鳥畫的新篇章。他的作品洋溢著健康、快樂、恢諧、倔強、自足和蓬勃的生命力。

  黃賓虹是中國近百年來山水畫的代表,藝術特徵可用“渾厚華茲”來概括。黃賓虹作品“黑濛濛”的特點是因為他在晚年發現了夜山的“雄奇、黑密、沉靜”,這也是一種境界與美學價值的發現。

  20世紀中葉,山水畫家紛紛崛起。江西省的錢岩松、傅抱石、魏紫熙;廣西省的黎雄才、關山月;上海市的賀天健;西安市的趙望雲、石魯;浙江省的陸儼少等活躍于畫壇;另外,晚年定居在中國臺灣的張大千在山水畫方面也很有水準。

  在這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李可染。李可染將西方繪畫中表現光影的方法成功地融入到山水畫的創作之中,但仍不失傳統中國畫特徵。 2O世紀興起的現代中國人物畫,廣泛吸收西方美術技巧,表現新的時代生活,在50年代成就就很突出。黃胄是其中很有創新精神的傑出的人物畫家,黃胄既重視中國繪畫的優良傳統,又力求造型的準確。他的作品具有強烈的生活氣息,筆下的景象,使人有身臨其境的感覺。

  油畫是明代、清代之交從西方傳入中國的畫種。到20世紀初,李叔同、李鐵夫、陳抱一、徐悲鴻、林風眠、劉海粟等畫壇學子紛紛出國學習,並將歐洲油畫技法引入中國。當時活躍于在油畫壇上的還有顏文梁、常書鴻、呂斯百和潘玉良等。

  20世紀50年代以後,油畫進入以歷史題材為主的創作時期,其中,董希文創作的《開國大典》最突出。2O世紀80年代,中國進入改革開放新時期,油畫同中國美術的創作一樣,發生了重大轉變。其中以《父親》、《西藏組畫》等一批具有現實主義特色的油畫影響最大。80年代中後期的油畫作品出現了新的藝術形式和風俗,靳尚誼的《瞿秋白》、《歌唱家肖揚》;楊飛雲的《北方姑娘》;何大橋的《靜物》等在肖像和風景油畫上顯示了古典主義風格和寫實油畫細膩、深入的特點。這期間還有劉德潤、李燕的《沂蒙娃》;王玉琦的《臘月》;高天雄的《老鄉》和費正的《包餃子》等寫實手法描繪鄉土風情的作品。有姚仲華的《啊,土地》;官其格的《高原紅色》等表現主義的作品;有蘇筆柏的《大娘家》;周思聰的《正午》等簡括寫意手法的作品;有王懷慶的《伯樂》;劉秉江的《塔吉克新娘》等很具裝飾藝術色彩的作品。另外,聞立鵬的《紅燭頌》具有象徵意義;韋啟美的《講座》具有構成主義傾向;高立達的《加利福尼亞高速公路》具有抽象主義成份。總之,到80年代末期,中國油畫出現了空前的多樣化的局面。

  《只樹孤獨圖》是世界公認最早的木刻版畫,它出現在唐代懿宗年間(西元868年)。中國最早的木刻版畫是作為書籍的插圖,20世紀30年代初,在魯迅的倡導和支援下,新興版畫開始蓬勃發展。版畫創作者不僅以中國傳統的木刻為基礎,並受到西方創作版畫的影響,以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和比較寫實的手法表現生活,出現了一大批充溢著旺盛活力和鮮明時代精神的作品。進入80年代後,版畫創作的藝術風格更加多樣化,品種、體裁、樣式也急劇增加,版畫創作呈現出全新的局面。 蓬勃發展于20世紀5O年代的中國現代民間繪畫,具有非常豐富的想像力,創作者不受專業畫法的約束,甚至不受真實現象和常規理制約,特色鮮明,在中國當代美術史上佔有著一席之地。

  雕塑

  早在原始社會末期,生活在中國黃河與長江流域的古人便能夠製作精美的泥塑和陶塑了。這種將動物的形象與器皿結合的陶塑,既有觀賞性又有實用性。長江流域的陶塑是形體較小的動物塑像。 1974年,在中國陜西省臨憧縣出土了約6000余件秦兵馬俑,世界震驚。秦代兵馬俑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這是秦始皇軍隊橫掃六國兵強馬壯偉大形象的再現。秦兵馬俑摹擬真人真車真馬,製成群塑,並依照軍隊建制編序行列成陣,氣氛肅穆。眾多的兵馬俑比例勻稱,形象生動,栩栩如生,每一件都是舉世無雙的藝術珍品。 西漢的石雕是中國現今發現時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大型石雕群,即使在世界早期的雕刻藝術中,這組石雕作品也具很高藝術價值。出土在甘肅省武威一座漢墓中的《馬踏飛燕》是一件青銅器製品,工藝鑄造精美,造型比例準確,浪漫主義的風格充分表現了駿馬的矯健及風馳電掣的動感。

  盛行于中國漢代(西元前206--西元220年)的畫像石是一種特殊的浮雕藝術。它的特點是雕中有畫、畫中有雕。畫像石做為裝飾藝術被鑲嵌在祠堂、陵闕、墓室內門側的磚室上。畫像石題材多樣,內容豐富,主要反映莊園、車行、聚會、宴飲、狩獵、手工作坊等生活場面,風格質樸厚重,勁健秀美。畫像石在研究漢代建築、生活、習俗等方面具有很高史料價值。

  敦煌莫高窟、雲崗石窟、龍門石窟和麥積山石窟是中國石窟藝術的傑出代表。石窟作品多是佛教題材,無論是佛、菩薩、童子,還是天王、力士等神話人物,都形象豐滿,造型生動,各具獨特藝術風格。其中,敦煌莫高窟自秦代始開始鑿刻,延續到元代,前後歷時10個朝代,時間長達千年之久。在陡峭的礫岩絕壁上,大小7000余處洞窟密像繁星,492個洞龕內藏有文書5000多件;各朝代的壁畫長達45000多米,彩塑約3000身,保存完好的約1400余身。蓮花柱石和鋪地花磚數千塊。

  敦煌壁畫反映的題材常是佛像、神怪、動物、山水畫、建築畫及裝飾圖案,是佛教藝術最燦爛的寶庫。可以説,敦煌莫高窟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巨大畫廊。 “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是中國四川省樂山舉世無雙的樂山大佛的真實寫照。被比喻成“百獸之王”的獅子是中國雕塑藝術中數量最大,佈局最廣的一種造型。獅子雕塑多用青銅、石、鐵等材料製作,中國現存最大的鐵獅子是河北省的滄州鐵獅,鐵獅體態矯健,昂首怒目,腹腔內鑄有一部《金剛經》文和滄縣誌。

   20世紀40年代,劉開渠、李金髮、張充仁等一大批藝術家從西方學習回國,為將西方雕塑藝術知識和技巧的引進傳播作了大量開拓性的工作。50年代,錢紹武、曹春生、王克慶等一批前蘇聯留學生成為中國雕塑界主力,這一時期的雕塑創作呈現一派繁榮景象:主題性室內雕塑的涌現和一批相當成功的城市雕塑作品矗立在藍天之下便是標誌。1950年聳立在北京天安門廣場的中國人民英雄紀念碑,是中國自古以來最高的紀念碑。碑座四週鑲嵌著反映中國從18世紀中葉到19世紀中葉100年間的歷史,以《龍門銷煙》、《金田起義》等題材組成的10幅藝術浮雕,是英勇的中華民族不懈鬥爭的歷史畫卷。這些作品吸收了西方雕塑解剖學的長處,比例適度,形態生動,細緻傳神;在服飾處理上繼承了中國古代雕塑用線表現的傳統形成線條組織疏密關係的形式感。

  從20世紀80年代起,中國的雕塑藝術進入了一個繁榮的嶄新時期,藝術觀念的更新和藝術語言的多樣化為雕塑者的創作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空間,涌現出了以《走向世界》為代表的一大批現代雕塑作品。在全國第六屆美展中,100件雕塑作品入選,並在多件作品中獲獎。第八屆全國美展選出的200多件作品,充分證明雕塑創作的進一步發展,以鋼、鐵、木、石等硬質材料作品增多,風格的多樣化成為顯著特點。一批年輕的雕塑家脫穎而出,曾成鋼的《鑒湖三傑》和其他雕塑者的《挑戰》、《好喜歡》等作品,構思新穎,富有個性,具有很強藝術感染力。
 
 
 

(來源:文化部網站)


責任編輯:齊曉靖



 

 
編輯:system    
 
相關新聞
圖片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