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網
  
北京 晴 7 ~ -3 ℃ 微風/臺北 多雲 18 ~ 12 ℃ 微風
特別推薦
重要文獻匯集
重要言論
中共中央文獻
全國人大文獻
中央政府文獻
全國政協文獻
中央軍委文獻
外交文獻
國臺辦文獻
其他部委文獻
民主黨派文獻
民間團體文獻
歷史文獻
地方政府文獻
臺灣地區相關文獻
中國政府白皮書
七日回顧
歷史上的今天
大事記
數  據
涉臺常識
中國概況
 
 
 
字號:
新聞出版

  時間:2005-11-16 16:16    來源:     
 
 


     2003年是貫徹落實十六大精神的第一年,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開局之年,是開創新聞出版工作新局面的重要一年。新聞出版戰線廣大幹部群眾在黨中央、國務院的正確領導下,高舉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偉大旗幟,認真學習貫徹十六大和十六屆三中全會精神,以學習、宣傳、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為主線,以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為突破口,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發展、改革、監管、隊伍建設都取得了新成績,在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為全黨全國工作大局服務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興起了學習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

     學習、宣傳和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是新聞出版戰線2003年工作的頭等大事。按照中央的統一部署和要求,新聞出版戰線把學習、宣傳、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作為首要政治任務,通過集中學習、舉辦報告會、召開座談會、交流會、知識競賽等多種形式,認真研讀原著、全面領會精神、著眼推動工作,迅速興起了學習貫徹的熱潮。中央提出要興起學習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之後,新聞出版總署及時認真組織學習胡錦濤總書記“七一”重要講話和在中央黨校重要講話精神,並就新聞出版系統貫徹落實作了具體部署。在興起學習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中,總署機關力求做到學在前面、用在前面,注意把集中專題學習和自學有機地結合起來、把總體部署和各部門各單位具體安排有機地結合起來、把興起學習貫徹新高潮活動同各項業務工作有機地結合起來、把學習貫徹的要求和督促檢查落實有機地結合起來,取得了比較好的效果。全系統各級黨組織也都結合實際,採取多種形式,興起了學習貫徹新高潮。通過學習,新聞出版系統廣大幹部群眾在用“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上取得了明顯進展,進一步加深了對“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解,進一步增強了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自覺性和堅定性。十六屆三中全會、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召開後,總署黨組及時組織學習傳達,並就新聞出版戰線如何落實會議精神進行了專題研究,提出了新聞出版業深化改革、加快發展、改進管理的一些具體措施。

     為引導和幫助全社會加深對“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的學習和理解,總署和各省(區、市)新聞出版局積極制定計劃、精心組織安排出版了一批有深度的學習、宣傳和闡釋“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的重點出版物。全國絕大多數出版單位,緊緊抓住學習、宣傳和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這條主線,根據自身優勢、品牌特色,推出了一批學習宣傳研究“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的重點選題(圖書620多種,音像和電子出版選題50種),並認真組織出版。總署圖書司會同中宣部出版局推出《“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學習研究書係》。截至11月底,全國共發行十六大報告及輔導讀物2億多冊(盤),其中十六大文件已發行上億冊,《“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學習綱要》已發行1000萬餘冊,及時滿足了廣大幹部群眾學習“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的需求。黨政、時政等重點社科類期刊發揮各自特點,圍繞學習宣傳“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推出了一批有分量、有説服力的理論文章。深入開展調查研究,是黨中央貫徹十六大精神的一個重大部署。總署黨組按照中央宣傳思想領導小組的統一安排,舉全系統之力,對事關全局的重大問題、改革發展監管中的難點問題進行深入調查研究。從2003年初開始,就確定的22個調研課題,分別由總署黨組成員牽頭負責,克服非典的影響,深入基層、深入實際、深入群眾,開展調查研究。各地對這次調研工作非常重視,不僅提供了多方面的支援,而且還組織了具有各地特點的調查研究。通過調研,進一步弄清了新聞出版業面臨的情況和問題,進一步加深了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新聞出版業發展規律的認識,為制定相關的改革、發展和管理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奠定了比較好的基礎,一些調研成果已經成為中央決策的重要依據。

非典防治工作取得了階段性的重大勝利

     突如其來的非典疫情,給中國的經濟社會造成了極大的衝擊,人民群眾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受到了嚴重威脅。總署始終堅持中央確定的“兩手抓”的戰略方針,不折不扣地貫徹落實中央關於防治非典工作的部署和要求,及時成立了防治非典工作領導小組,制定了預案,採取了一系列防護措施,確保了總署機關無一人發病,直屬單位也僅有一例。在防治非典過程中,總署機關和直屬單位的全體同志表現出了團結、自律、奉獻、自強的良好精神狀態,相關部門和省、局對總署機關給予了大力援助和支援。全系統各級管理部門和各新聞出版單位也都按照中央的要求,在當地黨委、政府的統一領導下,認真落實責任制,尤其是注意把各類書店、書城、出版物批銷中心、圖書批發市場、出版物零售攤點等作為新聞出版行業防治非典的重點部位和重點環節,加大監控和防範的力度,取得了比較好的效果。

     在加強自身防護的同時,注意充分發揮新聞出版行業優勢和作用,組織新聞出版單位認真做好防治非典圖書的出版發行工作和抗擊非典的新聞宣傳工作,開展對貧困地區和西部地區免費贈送圖書活動。據不完全統計,組織出版、發行各類防治非典的圖書、宣傳挂圖300余種(套)、4000余萬冊(套),有50種抗非典圖書榮獲國家圖書獎特別獎。大多數省(區、市)新聞出版局和出版單位都向社會尤其是農村無償捐贈了抗非典讀物、挂圖,表現了很強的社會責任感。為進一步豐富非典時期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總署會同全國總工會、共青團中央、全國婦聯等單位在全國廣泛開展了家庭讀書活動,受到劉雲山、陳至立等領導同志的肯定和社會的廣泛好評。各級管理部門針對防治非典的出版工作,加強對出版物市場的管理。主動了解北京等地區新聞出版單位受非典影響的損失情況,積極幫助爭取和落實國家的優惠政策。

大力實施“五大戰略”,新聞出版業保持了繁榮發展的良好態勢

     堅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大力組織實施精品戰略、集約化戰略、科技興業戰略、“走出去”戰略、人才戰略等“五大戰略”,努力克服非典等不利因素的影響,新聞出版業保持了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良好態勢。

      2003年新聞出版行業統計顯示,新聞出版産業去年保持了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良好態勢。主要行業基本情況如下:

     ——全國出版圖書、期刊、報紙總印張為1806.93億印張,折合用紙量418.59萬噸,與上年相比用紙量增長10.75%。其中:書籍用紙佔總量14.11%,課本用紙佔總量11.77%,圖片用紙佔總量0.1%;期刊用紙佔總量6.13%;報紙用紙佔總量67.89%。

     ——全國共出版圖書190391種,其中新版圖書110812種,重版、重印圖書79579種,總印數66.7億冊(張),總印張462.22億印張,折合用紙量108.77萬噸,定價總金額561.82億元。與上年相比圖書品種增長11.4%,新版圖書品種增長10%,重版、重印圖書品種增長13.2%,總印數下降2.9%,總印張增長1.3%,定價總金額增長5%。

     ——全國共出版期刊9074種,平均期印數19909萬冊,總印數29.47億冊,總印張109.12億印張,折合用紙量25.64萬噸(含高校學報、公報、政報、年鑒1704種,平均期印數429萬冊,總印數4287萬冊,總印張178015千印張)。與上年相比種數增長0.5%,平均期印數下降2.44%,總印數下降0.14%,總印張增長2.58%。

     ——全國共出版報紙2119種,平均期印數19072.42萬份,總印數383.12億份,總印張1235.59億印張,折合用紙量284.18萬噸。與上年相比,種數下降0.84%,平均期印數增長1.88%,總印數增長4.16%,總印張增長15.76%。

     ——全國共出版錄音製品13333種,出版數量2.2億盒(張),發行數量1.96億盒(張),發行總金額13.25億元。與上年相比品種增長8.43%,出版數量下降2.55%,發行數量下降1.65%,發行總金額下降2.94%。全國共出版錄影製品14891種,出版數量3.54億盒(張),發行數量2.6億盒(張),發行總金額14.3億元。與上年相比品種增長9.69%,出版數量增長61.84%,發行數量增長49.75%,發行總金額增長29.74%。

     ——全國共出版電子出版物4961種、9320.89萬張。與上年相比品種增長5.26%,數量下降3.72%,其中只讀光碟(CD-ROM)4930種、9285.5萬張;高密度只讀光碟(DVD-ROM)4種、2.6萬張;其他光碟27種、32.79萬張。

     ——全國共有圖書發行網點67356處,與上年相比減少4468處。在圖書發行網點中國有書店2785處,比上年增加12處;國有售書點10082處,比上年減少513處;其他類型售書點共54489處,比上年減少3967處。在其他類型售書點中:供銷社售書點7731處,比上年減少1909處;出版社自辦售書點599處,比上年減少21處;集、個體書店(攤)34384處,比上年減少1651處;其他11775處,比上年減少386處。全國圖書發行全行業總購進162.41億冊,1146.33億元,與上年相比冊數下降1.88%,金額增長8.95%。其中:從生産者購進90.89億冊,比上年下降0.81%,購進金額770.7億元,比上年增長17.75%。全國圖書發行總銷售157.54億冊、1070.2億元,與上年相比冊數下降1.9%,金額增長7.67%。

     ——全國共有書刊印刷兩級定點企業1123家,比上年減少32家。其中:國家定點廠285家(出版系統國家定點廠78家),比上年減少1家;省級定點廠838家,比上年減少31家。全國印刷工業總産值159.29億元(按1990年不變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6.17%。其中國家定點廠完成76.47億元(佔工業總産值48.01%),增長6.25%;出版系統國家定點廠完成35.25億元(佔工業總産值的22.13%),增長30.61%;省級定點廠完成82.81億元(佔工業總産值51.99%),增長6.10%。

     ——全國圖書、報紙、期刊累計出口1077744種次、766.05萬冊(份)、2330.34萬美元,與上年相比種次增長19.86%,數量增長23.45%,金額增長33.88%。2003年全國圖書、報紙、期刊累計進口690645種次、1877.46萬冊(份)、14608.27萬美元,與上年相比種次增長25.83%,數量增長32.34%,金額增長53.98%。2003年全國音像製品、電子出版物累計出口126964種次、132.73萬盒(張)、139萬美元,與上年相比種次增長184.26%,數量增長49.97%,金額下降35.93%。2003年全國音像製品、電子出版物累計進口10177種次、104.02萬盒(張)、2272.64萬美元,與上年相比種次下降18.11%,數量增長25.39%,金額增長85.84%。

     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為指導,及時調整和認真組織實施“十五”國家重點圖書出版規劃、“十五”國家重點音像製品出版規劃、“十五”國家重點電子出版物出版規劃和“十五”國家古籍整理重點圖書出版規劃以及《印刷企業“十五”後三年總量、結構、佈局宏觀調控指導意見》。圖書、報紙、期刊、音像、電子、網路六大出版,發行、印刷、光儲存三大行業,發展態勢良好,出版物內容品質、編校品質和印裝品質有一定提高,市場興旺,兩個效益顯著。

     堅持政策引導、典型帶動和具體指導相結合,弘揚主旋律、提倡多樣化,把堅持正確導向真正落到實處。按照“三貼近”的要求,進一步改進評獎工作,把群眾的喜愛程度、市場的佔有情況等作為重點的評價指標和檢驗標準,增加獎項的客觀性、公正性、權威性。第六屆國家圖書獎評出了12個榮譽獎、30個國家圖書獎、99個提名獎、50個特別獎,第三屆全國優秀文藝音像製品獎和第八屆全國優秀科技音像製品獎分別有104種和99種獲獎。各個獎項的評選,起到了評出導向、評出品牌、評出榜樣的積極作用,一批優秀出版物被及時地推介給廣大人民群眾,社會反響比較好。改進書號核發工作,在堅持按基數作為核發標準的前提下,加大獎優罰劣的力度,扶持優秀圖書出版項目,書號資源配置向優秀出版單位傾斜。

     積極為新聞出版業發展爭取優惠政策。與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等部門協商,落實了科技類音像製品和科普類報紙享受返還增值稅的政策,中國書報刊音像電子出版物都已程度不同地得到了國家優惠經濟政策的支援。通過爭取,財政部同意將使用統一書號的國家標準和部頒標準等出版物納入增值稅先徵後返範圍、將科技圖書確認依據改為《圖書在版編目數據》,解決了出版物增值稅先徵後退政策執行中出現的問題。

     根據新聞出版業發展的需要,新聞出版單位有所增長。2003年,審核批准35家符合條件的企業新上可錄類光碟生産項目,批准進口可錄類光碟生産線500余條,批准現有38家只讀類光碟企業增線124條,為加快發展中國光碟産業打下了基礎。批准設立新的磁介質複製企業9家,全年新增印刷企業2477家。適應現代傳媒發展的要求,積極推動跨媒體互動經營,新批准21家圖書出版單位增加音像電子出版權,批准50家網際網路出版機構從事出版業務。

     適應加入世貿組織的新形勢,堅持“走出去”和“引進來”相結合,對外開放取得新進展。2003年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成為歷史上外國參展商最多的一次,海外展臺352個,來自40個國家和地區的近500家海外公司參展,達成版權貿易初步協議8129項。經過多年的發展,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已逐步形成了“書刊貿易”、“版權貿易”、“文化交流”三大支柱和國際化、專業化兩大趨勢。在上海成功舉辦了第五屆中國國際光存儲設備展覽會及技術交流會。因受非典影響,中國期刊代表團雖不能赴巴黎參加國際期刊聯盟第34屆大會,但在中央電視臺的大力支援下,採用衛星線路遠端傳送,實時出席了會議並作發言,中央電視臺四頻道實況播發了全過程。這是中國在特殊時期採取的特殊辦法,並取得了成功,得到了國際期刊界、中國駐法大使館以及各有關方面的好評。與WIPO合作,積極開展雙邊交流。參與WTO審議中國立法和執法有關情況的應對工作,提交了應對美國、日本、歐盟所提問題的政策意見。參加由商務部牽頭的中美部長及非正式貿易對話和中美智慧財産權磋商,並提供了有關版權保護情況和政策口徑。就香港特別行政區國際著作權公約適用情況和《兩岸直接通商實施方案》提供工作意見。各種國際書展參展活動取得了良好效益,達成版權項目約2000多項、貿易額約1500多萬美元。2003年,新批外商投資印刷企業72家,投資總額4.6億美元,註冊資本2.4億美元,批准外資增設印刷項目企業72家,新批外商投資分銷企業4家。

解放思想、更新觀念,不斷深化新聞出版改革

     認真落實十六大關於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的要求,進一步加大新聞出版改革的力度,在市場主體培育、市場體系建設和政府管理體制改革等方面取得了新進展。

     積極穩妥地推進集團化建設。2003年,全國新組建試點出版集團6家、印刷集團1家。各地也組建了一批集團。2003年2月,中國印刷總公司、中國印刷物資總公司和中國印刷科學技術研究所等單位聯合組建成立中國印刷集團公司,與總署脫鉤。這是中國新聞出版業繼成立中國出版集團之後,深化改革,實行政企分開、管辦分離的又一重要舉措。為了確保集團化建設健康有序地進行,會同中宣部專題研究了試點集團的優惠政策問題。在推進集團化建設的同時,繼續抓好出版單位內部機制改革,推進大社名社走內涵式發展道路。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新聞出版單位的改革意識明顯增強,進一步深化內部勞動、人事和分配三項制度改革,積極探索有效的經營管理體制和機制。

     加快建立出版物現代行銷體系。破除行業和區域壁壘,吸收社會資本、允許民營資本進入出版物總發行和批發領域,根據新頒布的《出版物市場管理規定》新批准了文德廣運發行集團和北京國鐵傳媒投資有限公司從事書報刊總發行業務。在2002年《關於新華書店(發行集團)股份制改造的若干意見》和2003年《關於新華書店實行股份制改造中有關問題的通知》的指導下,全國新華書店股份制改造工作積極推進。廣東、北京、福建等地已經完成股份制改造、四川、江蘇、吉林、浙江等地也在積極進行之中。加快制定出版物發行網點設置規劃,推動大市場、大流通格局逐步形成。出版物發行企業推行連鎖經營、物流配送進展順利,2003年中國已建立規模較大的連鎖經營總部60多家,多種形式的連鎖店已達到了5000多個。

     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在2002年以來國務院兩次公佈取消的行政審批項目中,新聞出版總署有9項,總署還將一批行政審批項目許可權下放到或委託給省級新聞出版局;各省級新聞出版局也撤銷了一批行政審批項目。2003年廢止了97件規章及規範性文件,第二批廢止的規章及規範性文件正在清理之中。對於保留下來的各項審批,正在建立嚴格的審批程式和監督制約措施。

     認真貫徹全國文化體制改革試點工作會議精神,在全面推進改革的同時,抓好新聞出版系統的改革試點工作。在中央確定的35家改革試點單位中,新聞出版系統有21家,其中報業集團4家、出版集團6家、發行集團6家、報社4家、出版社1家。總署專門成立了試點工作領導小組及辦公室,印發了《新聞出版體制改革試點工作實施方案》,加強對新聞出版系統改革試點工作的領導和指導。各試點地區高度重視,試點單位改革熱情很高。目前,新聞出版改革試點工作比較順利。

深入開展“掃黃打非”鬥爭和打擊侵權盜版

     “掃黃打非”工作繼續保持高壓態勢,對各種非法出版活動和非法出版物的封堵、查處和打擊力度進一步加大,尤其是把政治性非法出版物的查處和封堵作為重中之重。按照中辦、國辦轉發的《2003“掃黃打非”行動方案》要求,組織開展了三個階段性集中行動,部署實施了春節和學生寒假期間出版物市場的清理整頓、打擊政治性非法出版物和“法輪功”等邪教組織宣傳品的專項鬥爭、非典期間出版物市場的治理、打擊走私盜版光碟和非法光碟生産線的專項鬥爭、對部分香港報刊在內地非法銷售的專項行動、打擊盜版教材和教學輔導讀物的專項治理、對在境外登記註冊在境內非法出版發行的刊物專項治理等7個專項治理行動。從嚴查處了一批大案要案,有效遏制了非法出版犯罪活動。據不完全統計,截至11月底,各地在開展“掃黃打非”集中行動、專項治理和日常監管工作中,共出動執法人員201萬人(次),檢查出版物市場10萬餘個(次),檢查出版物零售店檔、攤點735萬餘個(次);取締非法出版物市場1213個,查處違規出版物市場2059個,取締、處罰非法和違規出版物零售店檔、攤點89063個;取締、關閉非法印刷廠點5808個;查繳各類非法出版物2.5億余件,其中政治性非法出版物132萬餘件,“法輪功”等邪教組織宣傳品及其他宣揚偽科學出版物542余萬件,淫穢色情出版物3772萬餘件,盜版音像製品和走私盜版光碟1.77億余件,盜版教材和盜版教學輔導讀物1517萬件,盜版電腦軟體699萬餘件。全年查獲非法光碟生産線32條,累計查獲達175條。破獲非法出版案件8681起,刑事處罰893人;查處違規出版案件29690起,行政處罰35379人。與此同時,進一步完善長效管理工作機制,強化日常監管,加強隊伍建設。全國有26個省(區、市)完成了“掃黃打非”工作領導小組成員的調整,有24個省(區、市)的“掃黃打非”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新聞出版局。加強“掃黃打非”輿論宣傳工作,組織“2003年中國銷毀走私盜版光碟大行動”,全國30個省(區、市)集中銷毀走私盜版光碟4200萬張,中央電視臺對廣東省汕尾市主會場公開銷毀活動進行了現場直播,取得了很好的宣傳效果。

     加大了對新聞出版單位違法違規查處的力度。2003年,共查處違規報紙115種、期刊47種;對3家出版社作出內部整頓或停業整頓處罰,對2家出版社發出違規通知,對4家出版社通報批評,調查涉案出版單位90多家;對30多家音像電子出版社做出行政處罰或處理。在期刊抽查中對刊登違法廣告的142種期刊進行違規處罰。查處違法違規光碟生産企業6家,吊銷109家違法違規印刷企業經營許可證。加強了對“境外登記註冊”在境內非法出版刊物和在華外籍人士的非法外文報刊的清查力度。為加強網際網路出版監管,組織網路出版監管系統立項報批工作,積極籌建網際網路出版監管中心。規範網路遊戲出版,加強行業自律,組織制定網路遊戲《健康遊戲公告》,治理網路遊戲“私服”、“外挂”活動。各省(區、市)新聞出版局進一步加強了對本地區出版物和出版物市場的監管工作。

     制定《關於對不符合資格條件的印刷企業進行限期整改的方案》,會同有關部門積極穩妥地開展對不符合資格條件的印刷企業限期整改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

     保護智慧財産權工作取得新的進展,打擊盜版和振興産業雙管齊下。加大執法力度,重拳打擊各種損害公共利益的侵權盜版活動,整頓和規範版權保護市場秩序。2003年全國範圍內開展了“春季打擊各類盜版侵權”、“秋季打擊盜版教材、教輔”、“打擊盜版軟體”三項治理行動。在治理行動中,版權執法部門共出動執法人員15萬人次,檢查市場2萬個、攤點6.7萬個,檢查企業500多家、學校8000所,收繳各類盜版製品1290萬件(張),共對2542家侵權單位進行了行政處罰,罰款281萬多元,取締非法商戶1981家,移送司法機關處理案件13件。加強與香港海關合作,國家版權局與香港海關簽署了《保護版權打擊盜版光碟合作互助安排》,內地委託香港複製企業加工光碟的數量,由過去佔香港複製加工光碟總量的60%,降為現在的20%,有效遏制了內地企業和單位違規到香港加工光碟的勢頭,為從源頭上堵截光碟走私活動創造了重要條件。加強保護版權宣傳工作力度,在中央電視臺和部分地方電視臺播出了反盜版公益廣告,並製作了兩種反盜版海報。開展了紀念著作權法實施十二週年宣傳普法活動。積極落實《振興軟體産業行動綱要》,聯合國務院資訊化領導小組辦公室等9個部門召開了貫徹落實《振興軟體産業行動綱要》工作會議,制定下發了有關文件。

     不斷改進監管方式,提高監管水準。通過大力推進政企分開、政事分開、管辦分離,各級新聞出版管理部門對在新聞出版業發展中政府職能的認識有了進一步提高。加強和改善了對圖書、報刊、音像電子與網路出版物的審讀工作,加強了審讀專家隊伍建設,改進了審讀工作協調機制,通過審讀及時發現了各類出版物存在的突出問題。重點審讀圖書超過320種,以總署名義查處30余種;重點檢查166種教育教學類期刊編校品質,以總署名義查處32種。重點審讀音像製品68種、電子出版物47種,作出行政處理50種。積極開展總署辦公自動化和政府網站籌建工作,推行電子政務。完善了出版資訊溝通制度和網路平臺,中國圖書出版網、國家版權局網、中國發行管理網、中國掃黃打非網、印刷數據庫等相繼開通。

     新聞出版宣傳報道工作和資訊工作有了很大突破。新聞出版業的一些重點工作在中央電視臺等媒體中得到了及時的宣傳和報道。各級新聞出版管理部門資訊意識有了明顯增強,建立了由總署機關各部門和各直屬單位、各地新聞出版局、各集團組成的資訊網路體系,向中央反映新聞出版、版權工作重要情況的力度明顯加大,全系統上下溝通、左右協調的局面初步形成。資訊報送工作得到了中央辦公廳等有關部門的肯定。

     積極推動建立報刊出版評估論證制度,為報刊出版審批和監管提供科學的決策管理手段。在資格培訓的基礎上,開展記者證換發工作,建立全國新聞記者證管理及核驗網路系統,方便公眾查詢,接受群眾舉報。根據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和強化社會監管的要求,修訂了圖書、報紙、期刊等8個統計制度,調整了統計範圍、統計口徑、統計指標。

     認真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印刷業管理條例》、《出版管理條例》、《音像製品管理條例》、《電腦軟體保護條例》、《著作權法實施條例》等“一法五條例”,法治建設得到進一步加強。積極穩妥開展“一法五條例”的配套法規、規章的修訂工作,頒布實施了《關於外商投資圖書、報紙、期刊分銷企業管理辦法》、《出版物市場管理規定》、《印刷品承印管理規定》、《著作權行政處罰實施辦法》。召開了全國新聞出版法治工作會議,在全面總結近幾年新聞出版法治工作的基礎上,進一步明確了當前和一段時間新聞出版法治工作的重點。各級新聞出版管理部門依法行政的意識有了明顯增強,依法行政的水準在不斷提高,運用法律法規規範整個行業的力度進一步加大。

認真解決新聞出版領域中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

     按照中央的統一部署和要求,堅決治理黨政部門報刊散濫和利用職權發行的問題。中央對這項工作高度重視,組成了由中紀委、中宣部、新聞出版總署等13個部委參加的中央報刊治理領導小組,新聞出版總署作為領導小組辦公室承擔了大量的組織協調和具體工作。各地各部門按照中央要求,迅速行動,週密部署,落實報刊調整方案,糾正各種攤派和變相攤派行為,治理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果。全國納入本次治理的黨政部門報刊共有1452種,其中停辦677種、改為免費贈閱的94種。10月下旬,根據中央報刊治理協調領導小組的統一部署,派出10個督察組到全國20個省區市進行了督察,並通過人民日報、光明日報向社會公佈停辦報刊的名單,接受社會監督。基本實現了“停辦一批、分離一批、整合一批”的目標,在切斷部門職權和報刊經營之間的經濟利益關係,堅決制止各種攤派和變相攤派行為,減輕基層和農民訂閱報刊負擔上初見成效,受到廣大幹部群眾衷心擁護。加強日常管理,建立長效監督機制,鞏固專項治理工作成果。在開展報刊治理的同時,根據中辦〔2003〕19號文件精神,總署會同國務院糾風辦等部門下發了《關於全面實行鄉鎮村級組織農村中小學校公費訂閱報刊最高限額標準,切實加強監督落實工作,減輕基層和農民負擔的通知》,落實公費訂閱報刊最高限額制。

     認真做好中小學教材價格管理工作,切實減輕學生及其家庭負擔。將實驗教材納入中小學教材管理範圍,實行中準價。會同國家發改委、教育部等7部委開展了治理教育亂收費工作。與國家發改委聯合發文,對系列開本的中小學教材一律參照現行中準價標準從嚴核定價格做出規定。理清編、審、印、發各環節的職責,嚴格規範中小學教材出版發行秩序,加大對中標單位出版、發行教材專有權的保護力度。

     採取嚴格自律、自查自糾、限期改正、專項查處、輿論曝光等五項整治措施,狠剎圖書“高定價、低折保”歪風,取得初步成效。開展“2003年辭書品質專項檢查”,查處了19種不合格辭書,並在媒體上公佈,在出版界引起很大震動,取得了較好的社會反響。

  黨的建設和隊伍建設得到了進一步加強

     全系統各級黨組織和各級領導班子能夠按照總署黨組的要求,進一步增強了做好黨建工作重要性的認識,堅持一手抓黨建工作、一手抓業務工作,努力做到黨建工作與各項業務工作同步佈置、同步落實、同步檢查、同步考核。

     堅持把思想政治建設放在黨的建設的首位。堅持不懈地用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教育新聞出版系統廣大幹部群眾,把思想和行動進一步統一到中央一系列重要戰略部署和對新聞出版工作的各項要求上來。召開全系統黨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座談會,總結經驗,研究問題,明確任務,進一步指導和推動新聞出版系統黨的建設和思想政治工作。

     以各級新聞出版管理機關黨支部建設為重點,進一步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在抗擊非典鬥爭中,基層黨組織的戰鬥堡壘作用和廣大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得到了充分發揮。據統計,在抗擊非典鬥爭中,總署機關和直屬單位共10個先進基層黨組織和30名優秀共産黨員受到表彰,全國新聞出版系統共200多個先進基層黨組織和600多名優秀共産黨員受到表彰。總署黨組加強了對總署機關各黨支部書記的培訓,紮實開展了一系列黨支部活動。各地新聞出版局機關黨支部也結合實際開展了形式多樣的活動,加強了黨的基層組織建設。

     加強黨風廉政建設,深入開展反腐敗鬥爭。總署黨組織機關黨員幹部認真學習貫徹中經委二次全會和國務院廉政建設工作會議精神,從加強教育、完善制度、強化監督入手,進一步加大源頭治本的力度,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鬥爭取得了新的階段性成果。開展加強黨風廉政建設“五個一”(讀一本書、觀看一次錄影片、參觀一次反腐敗圖片展、聽一次反腐倡廉報告、進行一次廉潔從政知識測試)系列教育活動,對署機關黨員幹部進行教育。認真貫徹中央精神,落實對駐總署紀檢監察機構實行統一管理的試點工作。總署建立了廉政工作領導小組,進一步加強了廉政工作的領導。總署黨組制定並實施了《新聞出版總署領導班子及成員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實施辦法》、《新聞出版總署領導班子成員黨風廉政建設情況溝通辦法》、《新聞出版總署領導班子成員述廉工作實施辦法》,審議通過了《新聞出版總署機關直屬單位黨政主要負責人簽訂黨風廉政建設責任書暫行辦法》、《總署機關和直屬單位黨政主要負責人黨風廉政建設責任書》,並層層簽訂責任書。針對行政審批、人事、財務等容易出現問題的環節,制定並認真執行《關於加強行政審批制度建設推進全系統黨風廉政建設的意見》、《新聞出版總署預算管理暫行辦法》、《新聞出版總署內部審計工作暫行規定》、《新聞出版總署政府採購管理暫行辦法》以及《圖書審讀經費使用管理辦法》等10多個專項經費管理辦法,制定《報刊審批工作規定》、《音像電子和網路出版行政審批規則》、《圖書出版審批工作暫行規定》、《關於規範署機關內設機構召開會議和組織活動的通知》、《關於規範慶典活動、首發儀式、座談會等公務活動的通知》,規範審批行為和公務活動。全系統共建立各種規章制度300多項,初步形成了對行政權力的內部約束機制。在組建各類集團、進行資産重組、實行股份制改造過程中,及時制定有關政策,全程跟蹤監督,有的放矢加以防範,防止國有資産的流失。

     切實加強隊伍建設。深化幹部人事制度改革,總署機關和部分省局開展了公開選拔、競爭上崗工作。各省(區、市)新聞出版局結合本地區新聞出版發展、改革和監管的實際,採取了一系列措施,使領導班子建設和幹部隊伍建設水準得到了進一步提高。堅持不懈地提高新聞出版從業人員的思想素質和業務素質。繼續在中國出版單位實行專業人員職業資格考試,共有13000人報名參加考試,總合格率為36%。出版物發行員職業資格證書制度工作在全國全面推開,截至2002年底,全國已在29個省市區建立了鑒定站,50000多名從業人員參加鑒定,30000多人獲得職業資格證書並持證上崗。繼續推行新聞出版單位領導幹部持證上崗制度,加大了崗位培訓的力度。2003年總署組織培訓新任出版社(報社、期刊社)社長、總編輯(主編)300余人,各省局共培訓5000余人。結合全國記者證換發工作,下發通知,要求在全國報紙、廣播電視系統組織開展新聞采編人員培訓工作,加強對新聞采編人員的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新聞出版法律法規、新聞職業道德教育。總署培訓6400多人,全國新聞出版系統共103000人參加培訓,廣播電視系統有90000余人參加培訓。

     地方新聞出版管理機構和執法隊伍建設進一步加強。至2003年,在地市一級,全國332個地市州盟中,單設新聞出版局的71個,在有關部門加挂新聞出版局牌子的150多家,共220多個地市州盟設有新聞出版管理機構,約佔總數的70%;在縣市一級,全國2800多個縣區市中,單設新聞出版局、新聞出版管理辦公室、出版物市場稽查隊的100多家,在文化局等部門掛牌的300多家,共400多個縣市區設立新聞出版管理機構,約佔總數的1/7左右。目前全國單設新聞出版局的管理人員3425人,加上掛牌、合署辦公、稽查隊伍管理人員,總人數超過了5000人。
 

(來源:中華人民共和國年鑒)


責任編輯:齊曉靖



 

 
編輯:system    
 
相關新聞
圖片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