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網
  
北京 晴 7 ~ -3 ℃ 微風/臺北 多雲 18 ~ 12 ℃ 微風
特別推薦
重要文獻匯集
重要言論
中共中央文獻
全國人大文獻
中央政府文獻
全國政協文獻
中央軍委文獻
外交文獻
國臺辦文獻
其他部委文獻
民主黨派文獻
民間團體文獻
歷史文獻
地方政府文獻
臺灣地區相關文獻
中國政府白皮書
七日回顧
歷史上的今天
大事記
數  據
涉臺常識
中國概況
 
 
 
字號:
世界文化遺産——頤和園

  時間:2006-11-22 17:04    來源:     
 
 

佛香閣東側山坡的轉輪藏殿前的萬壽山昆明湖碑,建於1751年。正面刻著乾隆帝手書的“萬壽山昆明湖”六字,背面刻著他的《萬壽山昆明湖記》,記述了昆明湖的歷史沿革。

概況

 
 
  中文名稱:頤和園

  英文名稱:Summer Palace

  編 號:200-020

  頤和園于1998年11月根據文化遺産遴選標準C(I)(II)(III) 被列入《世界遺産名錄》。 

  頤和園,位於北京城西北郊,原是清代皇家花園和行宮,距離天安門二十公里整。頤和園因地制宜,佈局講究,山中有山,湖中有湖,山湖競秀,殿閣崢嶸。整個景區規模宏大,是集中國園林建築藝術之大成的傑作,也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古典園林之一。

長廊的彩畫題材廣泛,這是人物畫《白蛇傳》,取材神話小説。分頁符圖標,請勿在代碼中對其進行修改,否則可能會造成錯誤而不能使用!

  頤和園歷史悠久,曆盡滄桑。遠在金、明時期,這裡就是皇室的遊樂之地,並有甕山泊之稱。明代時,此處被建成好山園,同時在甕山南麓興建了圓靜寺,並改甕山泊為西湖,具有“西湖十景”的美譽。到清代“乾隆盛世”時期,乾隆為其母做六十壽慶,改甕山為萬壽山,改西湖為昆明湖,並在原圓靜寺遺址上興建大報恩延壽寺,同時改好山園為清漪園。從此大興土木十五年,營建起一座豪華壯麗的帝王宮苑,成為清代京都著名的“三山五園”之一,清漪園以其優美的風景勝於其他各園。西元1860年,清漪園被英、法聯軍燒燬。西元1886至1895年,慈禧太后為慶祝自己的生日,挪用海軍軍費進行重建,歷時十年,耗銀八百萬兩,並改名為頤和園。

  頤和園規模宏大,佔地面積達290.8公頃,水面(昆明湖)面積約佔四分之三,約220公頃。園內建築以佛香閣為中心,共有亭、臺、樓、閣、廊、榭等不同形式的建築3000多間,大致可分為行政、生活、遊覽三個部分: 以仁壽殿為中心的政治活動區,以樂壽堂、玉瀾堂和宜蕓館為主體的帝後生活區,以萬壽山和昆明湖組成的風景遊覽區。全園以西山群峰為借景,加之建築群與園內山湖形勢融為一體,使景色變幻無窮。

仁壽殿前的銅質異獸,龍頭、獅尾、鹿角、牛蹄、遍體鱗甲,造型別致。

  頤和園的主要景區有:

  最東邊是東宮門區。這一帶原為清朝皇帝從事政治活動和生活起居之所,包括朝會大臣的仁壽殿和南北朝房、寢宮、大戲臺、庭院等。東宮門現在是頤和園的正門,它坐西朝東,門楣檐下全部用油彩描繪著絢麗的圖案。六扇朱紅色大門上嵌著整齊的黃色門釘,中間檐下挂著九龍金字大匾,上書“頤和園”三個大字,為光緒皇帝御筆親題。門前禦道丹陛上的雲龍石雕刻著二龍戲珠,為乾隆年代所刻,是從圓明園廢墟(安佑宮)上移來的,它是皇帝尊嚴的象徵。東宮門當年只供清朝帝後出入。

  中間高聳的萬壽山前山景區。整個景區由兩條垂直對稱的軸線統領,東西軸線就是著名的長廊,南北軸線從長廊中部起,依次為排雲門、排雲殿、德輝殿、佛香閣,直至山頂的智慧海。佛香閣是全園的中心,建築在一個高21米的方形臺基上,是一座八面三層四重檐的建築;閣高41米,閣內有8根巨大鐵梨木擎天柱,結構複雜,為古典建築精品。原閣1860年被英法聯軍燒燬後,1891年(清朝光緒十七年)花了78萬兩銀子重建,1894年竣工,是頤和園裏最大的工程。閣內供奉著“接引佛”,供皇室在此燒香。

仁壽殿是慈禧太后、光緒皇帝坐朝聽政的大殿,同紫禁城宮殿一樣,規模宏偉,氣派雍容。分頁符圖標,請勿在代碼中對其進行修改,否則可能會造成錯誤而不能使用!

  最北部的後山後湖景區,儘管建築較少,但林木蔥籠,山路曲折,優雅恬靜的風格和前山的華麗形成鮮明對比。一組西藏建築和江南水鄉特色的蘇州街,佈局緊湊,各有妙趣。

  回廊和角亭建築是園林的常用形式。頤和園的長廊長約728米,為世界長廊之最。廊上繪有圖畫14000余幅,均為傳統故事或花鳥魚蟲。昆明湖東岸的八角重檐廓如亭,也是中國最大的。此外,萬壽山頂的無梁殿,全用磚石砌成拱頂,沒有一根支撐物,技術水準極高。

  頤和園體現出的鑄造雕刻技術也是一流水準,如昆明湖東岸的巨大鎮水鐵牛,形態逼真,背上還鑄有銘文;湖北岸的巨大石舫,雕梁畫棟,精彩無比。

萬壽山前主體建築群,南起昆明湖南岸邊的"雲輝玉宇"牌樓,向北進排雲門、二宮門、排雲殿、德輝殿、佛香閣,直至山頂智慧海。佈局嚴格對稱,層層上升、 氣勢連貫,形成一條中軸線。

  真實性和完整性:

  1908年,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去世。頤和園作為皇家園林的使用功能從此結束。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清王朝被推翻,頤和園作為公園對外開放參觀,一直延續至今。 頤和園保存非常完整,符合世界遺産對真實性和完整性的要求。

 
世界遺産委員會評價

  
  北京頤和園,始建於1750年,1860年在戰火中遭到嚴重毀損,1886年在原址上重新進行了修繕。其亭臺、長廊、殿堂、廟宇和橋梁等人工景觀與天然的山巒和開闊的湖面相互和諧、藝術地融為一體,堪稱中國風景園林設計中的傑作。

 
遺産價值

 
  頤和園是北京清朝皇家園林——“三山五園”中唯一完整獨存的一處。它集中了中國古典建築的精華,容納了不同地區的園林風格,東部的宮殿區和內廷區,是典型的北方四合院風格,一個一個的封閉院落由遊廊聯通;南部的湖泊區是典型杭州西湖風格,一道“蘇堤”把湖泊一分為二,十足的江南格調;萬壽山的北面,是典型的西藏喇嘛廟宇風格,有白塔,有碉堡式建築;北部的蘇州街,店舖林立,水道縱通,又是典型的水鄉風格。頤和園堪稱園林建築博物館。

頤和園規模宏大,由昆明湖和萬壽山構成,湖光山色相映生輝。分頁符圖標,請勿在代碼中對其進行修改,否則可能會造成錯誤而不能使用!

北宮門內松堂前的慈福牌坊,金碧彩繪,不失皇家氣派

東堤上的銅牛,鑄于1755年,形象逼真。它默默地注視著200年中這裡的滄桑變化。

諧趣園被譽為"園中之園",小巧玲瓏,結構精緻,自成格局,夏日,荷花吐艷,清香襲人。

從畫中游望西山,秀塔群峰宛若國畫。此處巧借園外西山秀色構成景致,擴大了頤和園的風景範圍,在中國造園藝術中稱之為"借景"。

排雲殿內是慈禧60大壽祝壽之地分頁符圖標,請勿在代碼中對其進行修改,否則可能會造成錯誤而不能使用!

光緒皇帝的寢宮玉瀾堂

清晏舫,原稱石舫,坐落在昆明湖西北部水中,是著名的水上建築。

西望昆明湖橋、塔、閣盡收眼底。

雪後的諧趣園,別有一種意趣分頁符圖標,請勿在代碼中對其進行修改,否則可能會造成錯誤而不能使用!

一派繁華的"蘇州街"是後海的一組建築群

後山西藏式樣的宗教建築四大部洲

智慧海的四壁用琉璃小佛像裝飾,造型精緻。

廓如亭在十七孔橋東端造型舒展而穩重,氣勢雄渾,是我國現存同類建築中最大的一座。分頁符圖標,請勿在代碼中對其進行修改,否則可能會造成錯誤而不能使用!

昆明湖西北部的荇橋,是西堤六橋之一,船過荇橋便進入後海。

多寶琉璃塔塔身用五色琉璃瓦鑲砌而成,矗立在後山東部的半山上

夕陽下的昆明湖

後海又稱蘇州河,那整齊而曲折的石岸、臨水而建的鋪面式建築,頗似江南水鄉的風貌

 

(來源:中國網)

編輯:齊曉靖


 
編輯:system    
 
相關新聞
圖片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