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網
  
北京 晴 7 ~ -3 ℃ 微風/臺北 多雲 18 ~ 12 ℃ 微風
特別推薦
重要文獻匯集
重要言論
中共中央文獻
全國人大文獻
中央政府文獻
全國政協文獻
中央軍委文獻
外交文獻
國臺辦文獻
其他部委文獻
民主黨派文獻
民間團體文獻
歷史文獻
地方政府文獻
臺灣地區相關文獻
中國政府白皮書
七日回顧
歷史上的今天
大事記
數  據
涉臺常識
中國概況
 
 
 
字號:
世界文化遺産——青城山-都江堰

  時間:2006-11-22 16:33    來源:     
 
 

 

概況 
 

 
  中文名稱:青城山與都江堰

  英文名稱:Mt.Qingcheng and Dujiangyan

  青城山與都江堰于2000年根據文化遺産遴選標準C(II)(IV)(VI)被列入《世界遺産名錄》。

  都江堰是我國著名的古代水利工程,位於四川省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今都江堰市城西。古時屬都安縣境而名為都安堰,宋元後稱都江堰。它處於岷江從山區瀉入成都平原的地方。在都江堰建成以前,岷江江水常氾濫成災。西元前256年,秦國蜀郡太守李冰和他的兒子,吸取前人的治水經驗,率領當地人民興建水利工程。都江堰建成後,成都平原沃野千里,成為“天府之國”,這項工程直到今天還在發揮著作用。成為一項舉世矚目的偉大工程。

  都江堰水利工程最主要部為都江堰渠首工程,這是都江堰灌溉系統中的關鍵設施。渠首主要由魚嘴分水堤、寶瓶口引水工程和飛沙堰溢洪道三大工程組成。魚嘴是在岷江江心修築的分水堤壩,形似大魚臥伏江中,它把岷江分為內江和外江,內江用於灌溉,外江用於排洪。寶瓶口是內江的進水口,形似瓶頸,在開鑿以前是湔山虎頭岩的一部分。李冰根據水流及地形特點,在坡度較緩處,鑿開一道底寬17米的楔形口子。峽口枯水季節寬19米,洪水季節寬23米。寶瓶口是內江進水咽喉,還能有效地控制進水流量,是內江能夠“水旱從人”的關鍵水利設施。由於寶瓶口自然景觀瑰麗,有“離堆鎖峽”之稱,屬歷史上著名的“灌陽十景”之一。飛沙堰溢洪道是在分水堤壩中段修建的泄洪道,洪水期不僅泄洪水,還利用水漫過飛沙堰流入外江水流的漩渦作用,有效地減少了泥沙在寶瓶口前後的淤積。都江堰水利工程科學地解決了江水的自動分流、自動排沙、自動排水和引水的難題,收到了行水灌田,防洪抗災的功效,是世界水利工程史上的一大奇觀。都江堰水利工程以其獨特的水利建築藝術創造了與自然和諧共存的水利形式。1872年,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Richthofen1833-1905)稱讚“都江堰灌溉方法之完善,世界各地無與倫比”。1986年,國際灌排委員會秘書長弗朗傑姆,國際河流泥沙學術會的各國專家參觀都江堰後,對都江堰科學的灌溉和排沙功能給予高度評價。1999年3月,聯合國人居中心官員參觀都江堰後,建議都江堰水利工程參評2000年聯合國“最佳水資源利用和處理獎”。都江堰是“天府”富庶之源,引水灌溉,才使蜀地有“天府之國”的美譽。2250多年來至今仍發揮著無可替代的巨大作用,灌溉良田1000多萬畝。可見,都江堰的偉大成就,是舉世共睹的。

分頁符圖標,請勿在代碼中對其進行修改,否則可能會造成錯誤而不能使用!

  青城山位於中國西部四川省都江堰市西南15公里處,位於都江堰渠首工程南側,為邛來山脈的分支,古稱丈人山,方圓100余千米,主峰海拔2434米,是中國著名的道教名山和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也是中國道教的重要發祥地。素有“洞天福地”、“人間仙境”、“青城天下幽”之譽。早在西元前二世紀,秦王朝即將青城山列為國家祭祀的十八處山、川聖地之一。西元143年,道教創始人張陵創教于青城山中,次年定居天師洞,立24治(教區)。張陵四世孫張盛後裔在龍虎山建天師府後,歷代天師均要到青城山朝祖。青城山是中國道教十大洞天中的“第五大洞寶仙九室之天”,山內有全國最集中的道教宮觀建築群,始於晉,盛于唐。全山的道教宮觀以天師洞為核心,包括建福宮、上清宮、祖師殿、圓明宮、老君閣、玉清宮、朝陽洞等10余座。天師洞現存殿宇建於清末,洞中有“天師”張道陵及其三十代孫虛靖天師像,規模宏偉,雕刻精緻。其主殿——三皇殿中供有唐朝石刻三皇,殿內現存歷代石木碑刻中最著名的有唐玄宗旨書碑、岳飛手書的諸葛亮前後出師表等。附近有三島石、洗心池、上天梯、一線天等名勝。建福宮建於唐開元十八年(西元730年),現存建築為清代光緒年間 (西元1888年)重建。現有大殿三重,分別奉祀道教名人和諸神,殿內柱上的394字的對聯,被讚為“青城一絕”。天然圖畫坊位於龍居山牌坊崗的山脊上,是一座十角重檐式的亭閣,建於清光緒(西元1875~1909年)年間。這些建築充分體現了道家追求自然的思想,一般採用按中軸線對稱展開的傳統手法,並依據地形地貌,巧妙地構建各種建築,建築裝飾上也反映了道教追求吉祥、長壽和升仙的思想。

 
世界遺産委員會評價


 
  青城山是中國道教的發源地之一,屬於道教名山。建福宮,始建於唐代,規模頗大。天然圖畫坊,是清光緒年間建造的一座閣。天師洞,洞中有“天師”張道陵及其三十代孫“虛靖天師”像。現存殿宇建於清末,規模宏偉,雕刻精細,並有不少珍貴文物和古樹。

  建於西元前三世紀,位於四川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的都江堰,是中國戰國時期秦國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眾修建的一座大型水利工程,是全世界至今為止,年代最久、惟一留存、以無壩引水為特徵的宏大水利工程。2200多年來,至今仍發揮巨大效益,李冰治水,功在當代,利在韆鞦,不愧為文明世界的偉大傑作,造福人民的偉大水利工程。

分頁符圖標,請勿在代碼中對其進行修改,否則可能會造成錯誤而不能使用!

 
遺産價值

 
 
  根據《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産公約》第一條第2點“從歷史、藝術或科學角度看,在建築式樣、分佈均勻或與環境景色結合方面,具有突出的普遍價值的單立或連接的建築群”以及第3點“從歷史、審美、人種學成人類學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人類工程或自然與人工聯合工程以及考古地址等地方”中對於文化遺産的説明,青城山與都江堰分別符合文化遺産的定義。就真實性來説,在世界古老的著名水利工程中,古巴比倫王國建於幼發拉底河上的納爾——漢謨拉比渠和古羅馬的人工渠道都早已荒廢,只有都江堰仍舊留存至今。都江堰具有2000多年曆史,是當今世界唯一留存的以無壩引水為特徵的宏大水利工程。它充分利用當地西北高、東南低的地理條件,根據江河出山口處特殊的地形、水脈、水勢,乘勢利導,無壩引水,自流灌溉,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為體系,保證了防洪、灌溉、水運和社會用水綜合效益的充分發揮。都江堰的創建,以不破壞自然資源,充分利用自然資源為人類服務為前提,變害為利,使人、地、水三者高度協合統一,這在世界水利工程史中極為罕見,體現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偉大的智慧和高超的技藝,是全世界迄今為止僅存的一項偉大的生態工程。而青城山做為我國道教的重要發源地,不僅在歷朝歷代都受到重視,不論是在皇家還是在道家都居有重要地位,而且其山中道教宮觀建築群,不僅集中體現了歷朝代以來的道教建築特色,而且還保有西南地方建築的獨有風格,因此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宗教意義和建築內涵。

  就完整性來説,都江堰建堰2250多年來,依舊保存完好,經久不衰,發揮著巨大的效益。都江堰創建時的魚嘴分水堤、飛沙堰溢洪道、寶瓶口引水口三大主體工程和百丈堤、人字堤等附屬工程至今猶存。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灌區範圍的擴大,從1936年開始,逐步改用混凝土漿砌卵石技術對渠首工程進行維修、加固,增加了部分水利設施,古堰的工程佈局和"深淘灘、低作堰","乘勢利導、因時制宜","遇灣截角、逢正抽心"等治水方略沒有改變,都江堰發揮的效益越來越大。截至1998年,灌溉面積達到了6.87萬公頃,同時,為四川50多個大、中城市,數百家工礦企業提供了工業和生活用水,成為世界最佳水資源利用的典範。而青城山作為我國著名道教名山,其道教宮觀建築群,以及各類造像、雕塑、文物、碑刻等等也保存完好。保護範圍內森林覆蓋率達95%以上,植被覆蓋率達98%以上,古樹名木也保存完好,比比皆是,自然景觀極為旖旎。

  因此而言,青城山與都江堰具有獨特而深厚的文化遺産價值,在真實性與完整性方面都符合要求,作為世界文化遺産而言當屬實致名歸。分頁符圖標,請勿在代碼中對其進行修改,否則可能會造成錯誤而不能使用!

 
(來源:中國網)

編輯:齊曉靖



 

 
編輯:system    
 
相關新聞
圖片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