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網
  
北京 晴 7 ~ -3 ℃ 微風/臺北 多雲 18 ~ 12 ℃ 微風
特別推薦
重要文獻匯集
重要言論
中共中央文獻
全國人大文獻
中央政府文獻
全國政協文獻
中央軍委文獻
外交文獻
國臺辦文獻
其他部委文獻
民主黨派文獻
民間團體文獻
歷史文獻
地方政府文獻
臺灣地區相關文獻
中國政府白皮書
七日回顧
歷史上的今天
大事記
數  據
涉臺常識
中國概況
 
 
 
字號:
世界文化遺産——平遙古城

  時間:2006-04-12 15:16    來源:     
 
 


  ◎世界遺産委員會評價

  平遙古城是中國境內保存最為完整的一座古代縣城,是中國漢民族城市在明清時期的傑出範例,在中國歷史的發展中,為人們展示了一幅非同尋常的文化、社會、經濟及宗教發展的完整畫卷。

  ◎概 況

  平遙古城位於中國北部山西省的中部,始建於西周宣王時期(西元前827年~西元前782年),明代洪武三年(西元1370年)擴建,距今已有2700多年的歷史。迄今為止,它還較為完好地保留著明、清(西元1368~1911年)時期縣城的基本風貌,堪稱中國漢民族地區現存最為完整的古城。

  人稱平遙有三寶,古城墻便是其一。平遙古城墻周長約6公里,有3000個垛口、72座敵樓,據説象徵孔子三千弟子及七十二聖人。城墻歷經了600餘年的風雨滄桑,至今仍雄風猶存。

  平遙古城內的街道、商店和民居都保持著傳統的佈局與風貌。街道呈十字形,商店舖面沿街而建。鋪面結實高大,檐下繪有彩畫,房樑上刻有彩雕,古色古香。鋪面後的居民宅全是青磚灰瓦的四合院,軸線明確,左右對稱。整座古城呈現出一派古樸的風貌。

  出古城北門有鎮國寺,它是古城的第二寶。該寺的萬佛殿建於五代(西元10世紀)時期,目前是中國排名第三位的古老木結構建築,距今已有1000餘年的歷史。殿內的五代時期彩塑更是不可多得的雕塑藝術珍品。

  古城的第三寶是位於城西南的雙林寺。該寺修建於北齊武平二年(西元571年)。寺內10余座大殿內保存有元代至明代(西元13~17世紀)的彩塑造像2000余尊,被人們譽為“彩塑藝術的寶庫”。 

  平遙是中國古代商業中著名的“晉商”的發源地之一。清代道光四年(西元1824年),中國第一家現代銀行的雛形“日升昌”票號在平遙誕生。三年之後,“日升昌”在中國很多省份先後設立分支機構。19世紀40年代,它的業務更進一步擴展到日本、新加坡、俄羅斯等國家。當時,在“日升昌”票號的帶動下,平遙的票號業發展迅猛,鼎盛時期這裡的票號竟多達22家,一度成為中國金融業的中心。

  ◎文化遺存

  平遙古城是保存完整的歷史名城,也是中國古代城市的原型。古城池總面積2.25平方千米,至今還居住著4.2萬城市居民,基本保持著明清時期(西元1368—1911年)的歷史風貌。

  平遙古城始建於西周宣王時期(西元前827—782年),至今已有2700多年的歷史。自西元前221年中國實行“郡縣制”以來,平遙一直是作為“縣治”的所在地,延續至今。這是中國最基層的一級城市。現在保存的古城墻是明洪武三年(西元1370年)擴建時的原狀,城內現存六大寺廟建築群和縣衙署、市樓等歷代古建築均是原來的實物。城內有大小街巷100多條,還是原來的歷史形態,街道兩旁的商業店舖基本上是17—19世紀的建築。城內有3797處傳統民居,其中400多處保存價值較高,地方風貌獨特。 

  獨特而豐富的文化遺存

  平遙古城自有築城活動以來,已有2700多年的歷史,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保留的文化遺存數量多、密度高、跨度的時間長,是被譽為“中國古建築寶庫”的山西省範圍內的一個“文物大縣”。平遙古城眾多的文化遺存,不僅代表了中國古代城市在不同歷史時期的建築形式、施工方法和用材標準,也反映了中國古代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藝術進步和美學成就。

  漢民族的傳統文化特色

  平遙古城是按照漢民族傳統規劃思想和建築風格建設起來的城市,集中體現了西元14至19世紀前後漢民族的歷史文化特色,對研究這一時期的社會形態、經濟結構、軍事防禦、宗教信仰、傳統思想、倫理道德的人類居住形式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完整的古代民居群落

  平遙古城自明洪武三年(西元1370年)重建以後,基本保持了原有格局,有文獻及實物可以查證。平遙城內的重點民居,係建於西元1840~1911年之間。民居建築佈局嚴謹,軸線明確,左右對稱、主次分明、輪廓起伏,外觀封閉,大院深深。精巧的木雕、磚雕和石雕配以濃重鄉土氣息的剪紙窗花、微妙維肖,栩栩如生,是迄今漢民族地區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居民群落。

  發達的金融城市

  平遙古城在19世紀的中後期,是金融業最為發達的城市之一,是當代最有影響的票號總部所在地和金融業總部所在地和金融業總部機構最集中的地方。一度時期。曾經操縱和控制了中國的近代金融業。平遙古城在票號興盛的100多年時間中,對中國近代經濟發展産生過積極的影響。(文字來源:國家文物局網站)

 


(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齊曉靖


 

 
編輯:system    
 
相關新聞
圖片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