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網
  
北京 晴 7 ~ -3 ℃ 微風/臺北 多雲 18 ~ 12 ℃ 微風
特別推薦
重要文獻匯集
重要言論
中共中央文獻
全國人大文獻
中央政府文獻
全國政協文獻
中央軍委文獻
外交文獻
國臺辦文獻
其他部委文獻
民主黨派文獻
民間團體文獻
歷史文獻
地方政府文獻
臺灣地區相關文獻
中國政府白皮書
七日回顧
歷史上的今天
大事記
數  據
涉臺常識
中國概況
 
 
 
字號:
文化遺産(二)

  時間:2005-11-17 11:00    來源:     
 
 



蘇州古典園林 Classical Gardens of Suzhou 

     位於江蘇省蘇州市。蘇州園林以拙政園、網師園、留園、滄浪亭、獅子林、環秀山莊等為代表,集中了江南園林建築的精華,分別代表了宋、元、明、清不同時代的建築風格。蘇州古典園林巧妙地運用了對比、襯托、對景、借景以及尺度變換,層次配合和小中見大,以少勝多等造園技巧和手法,將亭、臺、樓、閣、泉、石、花、木組合在一起,在都市中創造出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居住環境。在世界園林發展史上佔有無可替代的重要地位。199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産名錄》。2000年11月蘇州藝圃、藕園、滄浪亭、獅子林和退思園5座園林作為蘇州古典園林的擴展項目被批准列入《世界遺産名錄》。

 
 

北京頤和園 The Summer Palace in Beijing

     位於北京城區西北郊。原為清代行宮花園。金代在此建金山行宮,明代改建為好山園。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改建,名清漪園。光緒十四年(1888年)慈禧太后重建,改名頤和園。佔地2.9平方公里,其中湖泊面積約佔四分之三。園內有各種形式和類型的宮殿、寺廟和園林建築3000余間,分為勤政、居住、遊覽三大活動區域。全園以萬壽山為中心,山青水綠,閣聳廊回,金碧輝映,氣魄宏偉,手法巧妙,在中外園林藝術史上有極高地位。1998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産名錄》。


 

北京天壇 The Temple of Heaven in Beijing

     位於北京市城南。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清代曾重修改建,佔地約270萬平方米。主要建築有祈年殿、圜丘和黃穹宇,是明清兩代帝王祭天和祈谷的場所。有垣墻兩重,形成內外壇,壇墻南方北圓,象徵天圓地方。黃穹宇前有著名的回音壁和三音石。天壇為圜丘、祈谷兩壇的總稱,是我國現存最大的古代祭祀性建築群。1998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産名錄》。


 

大足石刻 The Dazu Rock Carvings 

     位於重慶市大足縣境內。為唐、五代、宋時所鑿造,明、清兩代亦續有開鑿。分佈于該縣西南、西北和東北的磁區,共23處;較集中的有寶頂山、北山等19處。其中以寶頂山摩崖造像規模最大,造像最精美。石窟中除佛像和道教造像外,也有儒、佛、道同在一龕窟中的三教造像,而以佛教造像所佔比例最大。窟內有石刻,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和多樣的處理手法,並富於地方色彩。1999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産名錄》。

 

明清皇家陵寢Imperial Mausoleums of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明清皇家陵寢是我國明、清兩朝皇帝悉心規劃營建的文物建築,體現了中國封建社會的最高喪葬制度和千百年封建社會的宇宙觀、生死觀、道德觀和習俗,也體現了當時中國最高水準的規劃思想和建築藝術,陵寢分佈于北京、河北、遼寧、安徽、江蘇、湖北等地,主要建築保存完整,反映了明清皇家陵寢原貌。現保存完好的是明皇家陵寢有:明皇陵、明孝陵、明祖陵、明十三陵 、明顯陵 。清皇家陵寢有:清永陵、清福陵、清昭陵、清東陵和清西陵。2000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産名錄》。2003年7月,明十三陵和明孝陵作為明清皇家陵寢的一部分收入《世界遺産名錄》。2004年7月1日,盛京三陵 作為明清皇家陵寢的擴展項目列入世界文化遺産。


 

龍門石窟 Longmen Grottoes

     位於河南省洛陽市城南。為我國四大石窟藝術寶庫之一。石窟造像開鑿于北魏(386年至534年)。歷經400餘年的大規模營造,石窟全長1000米,有佛洞1352個,佛龕785個,造像約10萬尊,題記和碑刻6300余品。其代表性洞窟有北魏時的古陽洞、賓陽洞、蓮花洞、藥方洞和唐代的潛溪寺、萬佛洞、奉先寺、看經寺等。奉先寺主佛盧舍那高達17.14米,面容豐腴飽滿,修眉長目,嘴角微翹,流露出對人間的關注和智慧的光芒,成為唐代雕塑藝術中的代表作。2000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産名錄》。

 

青城山-都江堰 Qingchengshan-Dujiangyan Irrigation Project

     位於四川省成都市。青城山是中國道教的發源地和天師道的祖山庭之一,現為道教全真派的主要活動區域之一,有道教宮觀20余處,建築風格具有中國道教文化和川西民居特色。都江堰 為戰國時期秦蜀郡太守李冰率先民于西元前256年所築,由魚嘴分水堤,飛沙堰泄洪道,寶瓶引水口三大主體工程組成,引岷江水流入川西平原灌溉農田,至今仍發揮著巨大作用,是我國現存最早的水利灌溉工程之一。在其周圍還有二王廟、伏龍觀、安瀾橋、離堆等文物古跡。2000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産名錄》。

 
 

皖南古村落 Ancient Villages in Southern Anhui-Xidi and Hongcun

     位於安徽省黟縣東,以西遞村、宏村為代表。西遞村面積近13公頃,已有950多年的歷史,現有十四世紀到十九世紀的祠堂3幢、牌樓1座,古民居224幢。西遞村至今完好地保存著典型的明清古村落風格,有"活的古民居博物館"之稱。宏村始建於西元1131年,現存明、清古建築137幢。2000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産名錄》。



 

雲岡石窟 Yungang Grottoes

     位於山西省大同市西。依山開鑿,東西綿延1公里。現存主要洞窟53個,造像5.1萬餘尊,是我國大的石窟群之一。始鑿于北魏和平元年(460年),大部完成于太和十八年(494年)遷都洛陽之前。佛像最高者17米,最小者僅幾釐米。以石雕造像氣魄雄偉,內容豐富多彩見稱,菩薩、力士和飛天等形象生動活潑,特別是平棋藻井上成群的飛天,淩空飛舞,姿態飄逸。其雕刻技藝,繼承、發展了秦漢時代的藝術傳統,吸收、融合了外來的藝術精華,在我國藝術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2001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産名錄》。



 

高句麗王城、王陵及貴族墓葬

     距今已有2000多年曆史的中國高句麗王城、王陵及貴族墓葬主要分佈在吉林省集安市境內以及遼寧省桓仁縣境內。2004年列入《世界遺産名錄》的項目包括五女山城、國內城、丸都山城、12座王陵、26座貴族墓葬、好太王碑和將軍墳1號陪冢。高句麗墓葬群包括63個墓葬,大多有2300多年曆史。其中一些保存著生動的壁畫。



 


 
澳門歷史城區 

     “澳門歷史城區”以澳門的舊城為中心,通過相鄰的廣場和街道,串連起逾20個歷史建築。作為2005年中國申報世界文化遺産的唯一項目,“澳門歷史城區”在第29屆世界遺産大會上獲准列入世界遺産名錄。歷史城區的範圍東起東望洋山,西至新馬路靠內港碼頭,南起媽閣山,北至白鴿巢公園。是中國境內現存最古老、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最集中的中西特色建築共存的歷史城區,是400多年來中西文化交流、多元共存的結晶。
 

上一頁




(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齊曉靖


 

 
編輯:system    
 
相關新聞
圖片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