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每千人口擁有醫生1.5人,病床2.4張。北京、上海、天津、重慶等大城市中均設有高水準的腫瘤、心腦血管、眼科、牙科、中醫以及傳染病等各種專科醫院和眾多綜合醫院;各省、自治區的中等城市中均設有現代化設施完備的綜合醫院或專科醫院。縣、鄉、村三級醫療預防保健網在廣大農村具有一定基礎,縣有中心醫院,鄉鎮有衛生院,行政村設有醫療點。由於醫療保健機構的建立健全,以及人們衛生習慣的逐漸養成,中國人口死亡原因由過去的以傳染病、寄生蟲病為主轉變為現在的以惡性腫瘤、腦血管病和心臟病為主,死因構成已接近發達國家水準。城鄉居民的健康水準有較大提高,全國人口平均預期壽命達到71.8歲,比世界平均水準高出5歲。
“預防為主”是中國衛生工作的重要經驗之一,各級行政區域均建立以衛生防疫站等預防保健機構為主、具有衛生監督管理和防病職能的機構,形成了全國性的衛生監督和防疫網路。為集中力量消滅或控制部分嚴重威脅人民健康的傳染病和地方病,全國人大和國務院頒布了《傳染病防治法》和《全國1995年消滅脊髓灰質炎行動計劃》、《中國2000年實現消除碘缺乏病規劃綱要》等法規性文件,疾病防治工作得以進一步加強,並取得顯著成效。
2003年5月,國務院頒布《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表明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機制體系的建立已被納入法制化軌道。國家將斥鉅資建設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救治體系,以加強和提高緊急救援中心、醫療救治系統、醫院資訊管理系統的反映速度和應急能力,並就此繼續加強與世界衛生組織的合作。
以為居民提供預防為主、綜合治療與保健為基本特徵的社區衛生服務,近幾年在城市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和社區建設的推動下,已由個別城市逐步擴展到大多數城市,並越來越受居民的歡迎。社區衛生服務的發展,適應了城市化、人口老齡化、疾病譜變化及社會階層的變化,為改善衛生服務提供了切實的方案。現在,一個以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為主體,其他基層醫療機構為補充的社區衛生服務網路正在全國各大中城市逐步形成。
從2003年起,中國開始建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以大病統籌為主的合作醫療制度,按照個人交費、集體扶持、政府資助的原則籌集資金,參加合作醫療的農民一旦生病住院,就可以得到比例不一的醫藥費報銷。按照計劃,這項制度將在2010年覆蓋全國。與此同時,中國還確定在農村建立和實施醫療救助制度,對患大病的貧困農民家庭實行醫療救助。到2005年底,將在全國基本建立起規範、完善的農村醫療救助制度,醫療救助基金通過各級財政撥款和社會各界自願捐助等多種渠道籌集,專款專用。 (選自《中國2005》)
(來源:中國網)
責任編輯:齊曉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