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獻資料

兩岸涉外人員笑談滄海桑田 感嘆“我們是一家人”

時間:2011-06-16 10:31   來源:國際線上
  雙方“外交界”人士首次公開對話,感嘆“我們是一家人”

  “過去我們不能接觸,得把他們請走了才去,但現在我們走在了一起。”前駐法大使吳建民近日赴臺與臺當局“外交”人士展開對談。這些曾經在國際場合“殺紅眼”的對手,如今一起坐下來回顧這段滄海桑田的變遷,笑淚中感慨“我們是一家人”。

  昔日對手互訴衷腸

  由臺灣《旺報》發起,臺灣大學中國大陸研究中心、臺灣漢青大陸研究獎學金及臺新銀行共同舉辦的《旺報》論壇,首場演講“外交甘苦談”6月9日在臺北國際會議中心舉行。中國前駐法大使吳建民作為主講人,發表了45分鐘的演講,並與臺當局“前駐南非大使”陸以正對談。臺灣媒體形容,吳建民的演講“幽默風趣,全場掌聲不斷”,而吳、陸二人的對談,則是“兩人年齡加起來160歲,3小時都沒有冷場,魅力一點都不輸給周傑倫、王力宏”。

  對於自己第四次登島,吳建民表示很開心。他説:“在我的外交生涯中,我覺得兩岸(外交)人員接觸和不接觸真的不一樣,接觸之後印象真的很好。在臺灣從事這方面工作的人,素質很好,很講道理。”對於論壇主持人追問兩岸目前有無“外交休兵”,吳建民沒有正面回答,只回應“過去幾年發生的事情不就是很好的證明?”至於臺灣方面關心的“國際空間”問題,吳建民直言不諱:“一個中國框架在國際間是一個現實,臺灣人應該要明白,要改變不太可能。隨著兩岸關係改善,一些事可以談,憑藉中國人的智慧可以找到解決辦法。相互了解後,兩岸的空間和信賴會多起來,一些磕磕碰碰不要過於誇大。”

  對於吳建民的坦率,作為島內資深“外交”前輩的陸以正表示肯定。他説8日晚間第一次和吳建民見面就談得非常愉快,讚賞對方是個非常優秀的外交官,“身段柔軟,説話風趣,是吃外交官這碗飯最好的典範”。

  聊起擔任“外交官”的經歷,陸以正笑言:“甘,我嘗得不多;苦,我是一肚子。”從兩岸互挖墻腳的“烽火外交戰”,到現在的“外交休兵”,陸以正覺得松了一口氣,“總算是他們不搶我們的,我們也不搶他們的了”。談到最後,陸以正用一句話概括:“今天最大感受,就是我們是一家人。”

  “見面禮”曾是反共歌曲

  這場兩岸“外交界”人士的首次公開對話,在相關人士看來真是感慨萬千。一甲子之間,雙方“外交官”經歷了“漢賊不兩立”、“互把對方當空氣”到“雙方在公開場合能交談”,甚至臺當局“駐外館長”可以接受大陸媒體訪問的歷程。

  臺當局前“駐美代表”程建人曾向媒體透露,早年間遇到大陸外交官,唱反共歌曲是“最高準則”。如果參加“外交”圈子的球賽對手是社會主義國家外交官,臺當局便會指示“外交官”直接退出球賽。但近幾年,兩岸“外交”圈子的氣氛不斷改善。程建人證實,自己“駐外”的最後幾年也曾碰到大陸外交官,有時雙方會稍微點個頭致意。

  2009年,上任一年的臺灣地區領導人馬英九為改善兩岸關係,開始推行“外交休兵”政策。臺“外交部”為此修改《駐外人員海外面對中國大陸人員應對原則》,規定在務實、彈性的基礎上,放寬“駐外”人員與大陸外交官的互動限制。2009年2月,巴拿馬華僑張羅了一場春節聯歡晚會,不過和往年不同的是,兩岸駐巴拿馬代表——大陸駐巴拿馬貿易發展辦事處代表鮑鄂生和臺灣駐巴拿馬“大使”柯森耀同時受邀出席。晚會上,鮑、柯二人不但輕輕碰杯致意,還在聯歡結束時,“不期而遇”在主桌旁握手道別。

  “簽證處”堪比貧民窟

  對於陸以正抱怨“一肚子苦水”,不少臺當局“外交官”感同身受。近日臺灣媒體爆料稱,駐秘魯“臺北經濟文化辦事處”裏辦理所謂赴臺“簽證”的“外交部領務組”,多年來一直在停車場旁的鐵皮屋裏辦公。臺媒調侃其狀況跟秘魯貧民窟不相上下。對此,臺“外交部”發言人章計平解釋,秘魯物價上漲、房租調高,“代表處”空間確實不是很寬敞。加上“領務組”每月僅受理約30件“簽證”申請,業務量不大才被安排在鐵皮屋裏。

  雖然臺當局推行了“外交休兵”的政策,但與此同時也在運用所謂的“活路外交”拓展空間,即“當休則休,當進則進”。為了開展工作,臺“外交官”在宴請方面頗下工夫,比如臺“駐加拿大代表”李大維就經常親自下廚。據臺灣《聯合報》報道,為了教會外國廚子做中國菜,李大維每道菜都要“千辛萬苦地溝通”。有一次宴會功能表加了紅燒獅子頭,結果外國大廚興衝衝端上來一盤義大利肉丸,“只是把蕃茄醬改成醬油而已”。李大維只好從買料到做餡手把手教。

  為了樹立形象,臺“外交官”在穿著上也費思量。島內“外交界”一致認為,最會著裝的要屬“外交部次長”沈呂巡和“駐日代表”馮寄臺。沈呂巡穿西裝有一個特殊偏好,喜歡在外套胸前的口袋放條手帕,露出一截在外,被視為“歐美范”。馮寄臺則在西裝色彩上敢於搭配,加上身形挺拔,加分不少。

  新聞延伸:

  報考人數逐年減少

  在島內,“外交官”曾經是人人稱羨的職業。“當年考上‘外交官’的未婚男性簡直不得了,一長排的美眷等著他挑。不少媽媽們也不管準女婿會將外派到哪一國,先把女兒嫁了再説”,臺灣資深女“外交官”高清雲回憶當年時説。

  “外交官”之所以吃香,首先因為薪水不菲。比如派駐美國的“外交”人員,月薪最低13萬元新台幣(4元新台幣約合1元人民幣);日本物價高,月薪22萬元新台幣;派駐非洲等條件艱苦的地區,月薪能達24萬元新台幣。其次,由於工作中接觸的儘是名流政要,早年的“外交官”幾乎被列入上流社會。但近20年,臺“外交官”考試的報考人數逐年減少,有時甚至低於300人。(《世界新聞報》 記者 吳燦)
編輯:郭瑩瑩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