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獻資料

賈慶林在第六屆兩岸經貿文化論壇開幕式上的致辭(2010.07.10)

時間:2010-07-10 15:55   來源:新華網

 

  7月10日,第六屆兩岸經貿文化論壇在廣州開幕。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主席賈慶林出席開幕式並致辭。 新華社記者馬佔成攝

在第六屆兩岸經貿文化論壇開幕式上的致辭

(2010年7月10日)

 

  尊敬的吳伯雄榮譽主席,

  各位嘉賓、各位朋友,

  女士們、先生們:

  大家上午好!

  盛夏的羊城,花團錦簇,萬木蔥蘢。來自海峽兩岸的各界有識之士相聚廣州,隆重舉辦第六屆兩岸經貿文化論壇,就擴大和深化兩岸交流合作共謀良策,我感到十分高興。受胡錦濤總書記的委託,我代表中共中央,對本屆論壇的舉辦表示熱烈的祝賀,向與會的各位嘉賓致以誠摯的問候!

  由中國共産黨和中國國民黨兩黨領導人倡議舉辦的兩岸經貿文化論壇,是促進兩黨和兩岸各界人士交流對話的一個重要平臺。以往五屆論壇,圍繞兩岸民眾普遍關心的經濟、文化、教育等交流合作的重要議題,匯聚群賢、集思廣益,凝聚共識、描繪藍圖,對推進兩岸交流合作、促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發揮了十分重要的先導作用,産生了日益廣泛的積極影響。本屆論壇以“加強新興産業合作,提升兩岸競爭力”為主題,在兩岸簽署經濟合作框架協議的背景下,圍繞促進新能源産業合作、加強節能環保産業合作及深化兩岸經濟合作三項議題進行研討,並舉辦文化教育專題座談會。這是國共兩黨在新形勢下進一步推動兩岸關係發展的重要舉措,反映了兩岸同胞對加強兩岸合作、實現互利雙贏的共同期待,適應了兩岸經濟合作向更高水準邁進的客觀需要。

  各位嘉賓、各位朋友!

  60多年來,兩岸關係走過了不平凡的歷程。今天,兩岸往來之便捷、經濟聯繫之密切、各項交流之活躍、同胞感情之融洽、共同利益之廣泛,都是前所未有的。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的簽訂,是繼兩岸全面實現直接雙向“三通”之後,兩岸關係發展進程中又一新的里程碑,標誌著構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框架在經濟領域取得重大進展,兩岸經濟關係從此站在了新的歷史起點上。回顧歷經的風雨坎坷,我們為今天兩岸關係呈現和平發展的良好勢頭感到欣慰。展望未來的美好前景,進一步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還需要國共兩黨、兩岸雙方和兩岸廣大同胞作出不懈的努力。正如胡錦濤總書記所指出的,我們要繼續增進兩岸政治互信,不斷增強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推動力;要繼續擴大兩岸各界交流,不斷激發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生命力;要繼續深化經濟合作,不斷提高兩岸經濟的競爭力;要繼續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不斷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

  各位嘉賓、各位朋友!

  深化經濟合作、提高兩岸經濟競爭力,符合兩岸同胞的共同利益,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20多年來,兩岸經貿關係蓬勃發展,交流合作不斷擴大,有力地促進了兩岸經濟發展,有效地增進了兩岸民眾的福祉。當前,兩岸經濟合作的外部環境和自身條件正在發生深刻變化,既面臨著前所未有的複雜挑戰,也迎來了難得的歷史機遇。首先,全球經濟已進入新一輪大變革大調整時代,科技創新日新月異,産業調整快速深刻,著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産業,搶佔科技制高點,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已經成為新的重要趨勢。第二,大陸正在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著力推進自主創新和擴大內需,促進經濟進入創新驅動、內生增長的軌道,努力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第三,臺灣方面也正在積極採取措施,促進經濟結構優化和産業轉型升級,努力提高經濟發展水準,開拓新的發展空間。第四,兩岸簽署經濟合作框架協議,為新形勢下兩岸全面拓展和深化經濟合作,提供了有利條件,開闢了廣闊前景。

  多年來,兩岸經濟交流合作取得了豐碩成果,産生了巨大效益。同時應當看到,兩岸經濟合作還存在巨大潛力,有規劃指導和政策支援的新型産業合作剛剛起步,兩岸産業結合度還有限,科技合作的比例仍不高,影響經濟合作深化的因素依然存在。面對世界經濟科技發展的新趨勢以及兩岸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新形勢,我們需要把握機遇,銳意進取,儘快建立起多層次、多渠道的具有兩岸特色的經濟合作長效機制,豐富合作內容,拓展合作領域,創新合作形式,提高合作水準,最大限度地實現兩岸經濟優勢互補和互利共贏,最大可能地提升兩岸經濟參與國際競爭和抵禦外部風險的整體實力。

  新形勢下,兩岸經濟合作應當統籌謀劃、突出重點、整體推進。尤其要加強前瞻性佈局,以提高兩岸競爭力為核心,通過大力加強戰略性新興産業合作,共同推進科技進步和創新。

  ——在加強經濟合作中共同推進兩岸科技進步和創新,應當把發展戰略性新興産業放在突出地位。戰略性新興産業以重大技術突破和重大發展需求為基礎,是新興科技和新興産業的深度融合,既代表科技創新的方向,也代表産業發展的方向。發展戰略性新興産業,具有能源資源消耗低、輻射帶動力強、綜合效益好、就業機會多等特點,可以更好地適應全球需求結構的重大變化,對經濟社會長遠發展具有重要的引領帶動作用,符合兩岸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促進經濟結構調整和産業升級的共同目標。大陸已作出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産業的重大決策,將節能環保、新一代資訊技術、生物技術、高端裝備製造、新能源、新材料及新能源汽車産業作為現階段發展重點。臺灣也提出了六大産業振興方案和四項智慧型産業計劃,把發展生物科技、觀光旅遊、綠色能源、醫療照護、精緻農業和文化創意等作為産業再造的重點方向。雙方在發展新興産業的政策規劃、發展基礎、技術水準、研發能力等方面共同點多、關聯度高、互補性強。雙方應當充分發揮各自優勢,取長補短,攜手合作,把發展戰略性新興産業作為兩岸經濟合作的突出重點,推進産業規劃和産業政策的協調與對接,增強兩岸經濟的國際競爭力與可持續發展能力。

   ——在加強經濟合作中共同推進兩岸科技進步和創新,應當充分運用兩岸啟動建立經濟合作機制的有利條件。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生效後,將成立兩岸經濟合作委員會,並就貨物貿易、服務貿易、促進投資和經濟合作展開後續協商。這些都對推進兩岸經濟合作具有重大作用和長遠影響。要充分運用好這些機制,從兩岸各自經濟的特點和條件出發,加強規劃引導和政策協調,對兩岸産業分工合作進行合理佈局,選準合作領域,抓住重點和關鍵,充分發揮市場基礎作用和企業主體作用,加大政策扶持和引導力度,引導和支援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推進兩岸産業融合和産業鏈優化,促進産學研深度結合,營造良好市場環境,合力打造一批具有自主智慧財産權的技術、産品和標準,培育一批擁有核心技術和自主品牌、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優勢企業。建立兩岸經濟合作機制是一項開創性的事業,需要雙方積極探索、良性互動,不斷總結經驗,不斷提升兩岸經濟合作的層次和水準,實現兩岸經濟互利雙贏。

  ——在加強經濟合作中共同推進兩岸科技進步和創新,可以將新能源和環保産業的合作作為突破口。當前,以保障能源安全和應對氣候變化為契機,世界主要國家普遍在加快發展以可再生能源和清潔能源為主的新能源産業。節能環保産業涉及節能降耗和環境保護兩大重要領域,在世界各國經濟社會和科技發展戰略中佔有重要地位。發展新能源和節能環保産業,既能夠對當前兩岸經濟社會發展起到重要促進作用,也有助於帶動兩岸經濟結構轉型,促進産業升級。兩岸目前在這兩個領域都不同程度地取得了一些進展,具有一定優勢,有些技術處於世界領先水準,未來合作前景十分廣闊。當前,要進一步重點加強技術研發、行業標準制定、人才培訓、産品開發、市場開拓及智慧財産權等方面的交流合作,構建資訊交流發佈平臺和常態化的溝通磋商機制,創新投融資體制和合作方式。在這些方面,希望出席這次論壇的産業界人士和專家學者,提出更多可行的建議。

  ——在加強經濟合作中共同推進兩岸科技進步和創新,科技是支撐,教育是基礎,人才是關鍵。當前,世界各國圍繞戰略性新興産業的科技競爭、人才競爭日趨激烈。大陸著眼于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大力推進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2006年開始實施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今年又相繼啟動實施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這些戰略舉措,對新形勢下加強兩岸經濟合作也將産生重要促進作用。在兩岸經濟合作中,要注重科學研究、技術創新、産業發展的有效結合,大力加強兩岸科技合作,提高科技資源共用利用的效益,著力爭取在制約産業升級的核心技術、關鍵技術、共性技術的研發上取得突破,加快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産力轉化。兩岸在能源資源開發利用、新材料和先進製造、資訊網路、現代農業、生物醫藥、生態環境保護等領域的科技合作,具有很大潛力,應當大力推進。兩岸教育交流,應當更加注重圍繞提高兩岸競爭力這一目標,在培養高素質的勞動者,造就高層次人才等方面加強合作,為提高兩岸經濟自主創新能力提供智力支撐和人才保障。大陸今年6月剛剛正式啟動創新人才推進計劃、青年英才開發計劃、企業經營管理人才素質提升工程、高素質教育人才培養工程、高技能人才振興計劃等一系列重大人才工程。兩岸在這些方面加強交流合作,完全可以大有可為。兩岸文化交流合作,也應當大力弘揚中華民族自強不息、勇於創新的優秀傳統,營造尊重人才、見賢思齊的社會環境和良好風尚。總之,在全面推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進程中,要努力使兩岸經濟、文化、教育交流合作共同推進、相輔相成,産生綜合性效應,目的都是為了提高全民族素質、增強兩岸競爭力,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實現全民族的團結、和諧、昌盛。

  各位嘉賓、各位朋友!

  廣東是偉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的故鄉。在當年中國內憂外患的情況下,中山先生第一個喊出“振興中華”的響亮口號,至今激勵著我們為民族團結富強而奮鬥。我們今天在這裡舉行兩岸經貿文化論壇,商討如何提升兩岸競爭力,具有十分特殊的意義。“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兩岸同胞應當牢牢把握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主題,深化經濟合作,共同推進兩岸科技進步和創新,讓海峽兩岸中國人在新世紀昂首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讓我們攜手努力,奮發圖強,為開創中華民族的美好未來而共同努力奮鬥!

  最後,祝第六屆兩岸經貿文化論壇圓滿成功!

  謝謝大家。

編輯:王偉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