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網
  
北京 晴 7 ~ -3 ℃ 微風/臺北 多雲 18 ~ 12 ℃ 微風
特別推薦
重要文獻匯集
重要言論
中共中央文獻
全國人大文獻
中央政府文獻
全國政協文獻
中央軍委文獻
外交文獻
國臺辦文獻
其他部委文獻
民主黨派文獻
民間團體文獻
歷史文獻
地方政府文獻
臺灣地區相關文獻
中國政府白皮書
七日回顧
歷史上的今天
大事記
數  據
涉臺常識
中國概況
 
 
 
字號: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2006.03.14)(四)

  時間:2006-03-17 13:50    來源:     
 
 

 

 

第三篇 推進工業結構優化升級 


    
按照走新型工業化道路要求,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企業為主體,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中心環節,繼續發揮勞動密集型産業的競爭優勢,調整優化産品結構、企業組織結構和産業佈局,提升整體技術水準和綜合競爭力,促進工業由大變強。 


    
第十章 加快發展高技術産業 


    
按照産業集聚、規模發展和擴大國際合作的要求,加快促進高技術産業從加工裝配為主向自主研發製造延伸,推進自主創新成果産業化,引導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先導産業、一批集聚效應突出的産業基地、一批跨國高技術企業和一批具有自主智慧財産權的知名品牌。


    
第一節 提升電子資訊製造業


    
根據數字化、網路化、智慧化總體趨勢,大力發展整合電路、軟體和新型元器件等核心産業,重點培育光電通信、無線通信、高性能計算及網路設備等資訊産業群,建設軟體、微電子、光電子等産業基地,推動形成光電子産業鏈。開發資訊産業關鍵技術,增強創新能力和競爭力,延伸産業鏈。


    
第二節 培育生物産業


    
發揮我國特有的生物資源優勢和技術優勢,面向健康、農業、環保、能源和材料等領域的重大需求,重點發展生物醫藥、生物農業、生物能源、生物製造。實施生物産業專項工程,努力實現生物産業關鍵技術和重要産品研製的新突破。健全市場準入制度,保護特有生物資源,保障生物安全。


    
第三節 推進航空航太産業

    堅持遠近結合、軍民結合、自主開發與國際合作結合,發展新支線飛機、大型飛機、直升機和先進發動機、機載設備,擴大轉包生産,推進産業化;推進航太産業由試驗應用型向業務服務型轉變,發展通信、導航、遙感等衛星及其應用,形成空間、地面與終端産品製造、運營服務的航太産業鏈。 

專欄5 高技術産業工程重大專項

    整合電路和軟體 建設整合電路研發中心,實現90奈米及以下整合電路工藝技術産業化。發展基礎軟體、中間件、大型關鍵應用軟體和整合系統。

    新一代網路 建設下一代網際網路示範工程、覆蓋全國的數字電視網和具有自主智慧財産權的行動通訊示範網。實現新一代網路關鍵技術、關鍵設備和關鍵軟體産業化,建成新一代資訊網路基礎設施。實施數字音視頻産品産業化專項。

    先進計算 突破千萬億次高性能電腦系統技術,建設基於網格的先進計算平臺,實現萬億次高性能電腦産業化。

    生物醫藥 建設一批重大疾病防治疫苗和基因工程藥物産業化示範工程,完善現代中藥體系,提高新藥創制能力。

    民用飛機 發展幹線、支線、通用飛機和直升機。開發先進發動機。

    衛星應用 研製新型氣象、海洋、資源、通信等衛星,開發無毒無污染大推力運載火箭。建設對地觀測和導航定位衛星系統、民用衛星地面系統設施及應用示範工程。

    新材料 建設資訊、生物、航空航太等行業急需的各類高性能新型材料産業化示範工程。

 
  
第四節 發展新材料産業


    
圍繞資訊、生物、航空航太、重大裝備、新能源等産業發展的需求,重點發展特種功能材料、高性能結構材料、奈米材料、複合材料、環保節能材料等産業群,建立和完善新材料創新體系。


  
第十一章 振興裝備製造業


    
第一節 振興重大技術裝備


    
努力突破核心技術,提高重大技術裝備研發設計、核心元器件配套、加工製造和系統整合的整體水準。加強組織協調,強化政策支援,依託重點工程,完善技術標準,在高檔數控機床與基礎製造裝備、高效清潔發電與輸變電等領域研製一批對國家經濟安全、技術進步、産業升級有重大影響和帶動作用的重大技術裝備,引導形成一批集研發設計製造于一體、競爭力強的企業。


    
第二節 提升汽車工業水準


    
增強汽車工業自主創新能力,加快發展擁有自主智慧財産權的汽車發動機、汽車電子、關鍵總成及零部件。發揮骨幹企業作用,提高自主品牌乘用車市場佔有率。鼓勵開發使用節能環保和新型燃料汽車。引導企業在競爭中兼併重組,形成若干産能百萬輛的企業。


    
第三節 壯大船舶工業實力


    
加強船舶自主設計能力、船用裝備配套能力和大型造船設施建設,優化散貨船、油船、集裝箱船三大主力船型,重點發展高技術、高附加值的新型船舶和海洋工程裝備。在環渤海、長江口和珠江口等區域建設造船基地,引導其他地區造船企業合理佈局和集聚發展。 

專欄6 裝備製造業振興的重點

    大型高效清潔發電裝備 百萬千瓦級核電機組、超超臨界火電機組、燃氣—蒸汽聯合迴圈機組、整體煤氣化燃氣—蒸汽聯合迴圈機組、大型迴圈流化床鍋爐、大型水電機組及抽水蓄能機組、大型空冷機組、大功率風力發電機組等。

    超高壓輸變電設備 掌握500千伏直流和750千伏交流輸變電關鍵設備製造技術,開發1000千伏特高壓交流和800千伏直流輸變電成套設備。

    大型乙烯成套設備 推進百萬噸級大型乙烯成套設備和對二甲苯、對苯二甲酸成套設備的國産化。

    大型煤化工成套設備 煤炭液化和氣化、煤制烯烴等設備。

    大型冶金設備 大型薄板冷熱連軋成套設備及涂鍍層加工成套設備等。

    煤礦綜合採掘設備 大型煤炭井下綜合採掘、運輸提升和洗選設備以及大型露天礦設備。

    大型船舶裝備 大型海洋石油工程設備、30萬噸礦石和原油運輸船、萬標箱以上集裝箱船、液化天然氣運輸船等大型、高技術、高附加值船舶及大功率柴油機等配套裝備。

    軌道交通裝備 掌握時速200公里及以上高速鐵路列車、新型地鐵車輛等裝備核心技術,實現産業化。

    環保及資源綜合利用裝備 大氣污染治理、城市及工業污水處理、固體廢物處理等大型環保設備,海水利用、報廢汽車處理等資源綜合利用設備。

    數控機床 提高大型、精密、高速數控裝備和數控系統及功能部件的水準。


    
第十二章 優化發展能源工業


    
堅持節約優先、立足國內、煤為基礎、多元發展,優化生産和消費結構,構築穩定、經濟、清潔、安全的能源供應體系。


    
第一節 有序發展煤炭


    
加強煤炭資源勘探,統籌規劃,合理開發,提高回採率,減少煤炭開採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建設大型煤炭基地,鼓勵煤炭企業聯合重組,引導形成若干産能億噸級的企業。鼓勵有優勢的煤炭企業實行煤電聯營或煤電運一體化經營。調整改造重組中小煤礦,依法關閉不具備安全生産條件、破壞資源和環境的煤礦。


    
加強煤礦瓦斯綜合治理,加快煤層氣開發利用。加強煤炭清潔生産和利用,鼓勵發展煤炭洗選及低熱值煤、煤矸石發電等綜合利用,開發推廣高效潔凈燃燒、煙氣脫硫等技術。發展煤化工,開發煤基液體燃料,有序推進煤炭液化示範工程建設,促進煤炭深度加工轉化。


    
第二節 積極發展電力


    
以大型高效環保機組為重點優化發展火電。建設大型超超臨界電站和大型空冷電站。推進潔凈煤發電,建設單機60萬千瓦級迴圈流化床電站,啟動整體煤氣化燃氣-蒸汽聯合迴圈電站工程。鼓勵發展坑口電站,建設大型煤電基地。適度發展天然氣發電。加快淘汰落後的小火電機組。


    
在保護生態基礎上有序開發水電。統籌做好移民安置、環境治理、防洪和航運。建設金沙江、雅礱江、瀾滄江、黃河上游等水電基地和溪洛渡、向家壩等大型水電站。適當建設抽水蓄能電站。


    
積極推進核電建設。重點建設百萬千瓦級核電站,逐步實現先進壓水堆核電站的設計、製造、建設和運營自主化。加強核燃料資源勘查、開採、加工工藝改造以及核電關鍵技術開發和核電人才培養。


    
加強電網建設。建設西電東送三大輸電通道和跨區域輸變電工程,擴大西電東送規模,繼續推進西電東送、南北互濟、全國聯網。加強區域、省級電網建設,同步發展輸配電網路,加強城鄉電網建設和改造,完善城鄉配電網路,擴大供電範圍,確保供電安全。


    
第三節 加快發展石油天然氣


    
加大石油天然氣資源勘探力度。加強油氣資源調查評價,擴大勘探範圍,重點開拓海域、主要油氣盆地和陸地油氣新區,開展煤層氣、油頁巖、油砂、天然氣水合物等非常規油氣資源調查勘探。推進油氣勘探開發主體多元化。


    
實行油氣並舉,穩定增加原油産量,提高天然氣産量。加強老油田穩産改造,延緩老油田産量遞減。加快深海海域和塔裏木、準噶爾、鄂爾多斯、柴達木、四川盆地等地區的油氣資源開發。堅持平等合作、互利共贏,擴大境外油氣資源合作開發。在沿海地區適度建設進口液化天然氣項目。擴建和新建國家石油儲備基地。


    
加快油氣幹線管網和配套設施的規劃建設,逐步完善全國油氣管線網路。建成西油東送、北油南運成品油管道。適時建設第二條西氣東輸管道及陸路進口油氣管道。


    
第四節 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


    
實行優惠的財稅、投資政策和強制性市場份額政策,鼓勵生産與消費可再生能源,提高在一次能源消費中的比重。大力開發風能,建成3010萬千瓦級以上的大型風電項目,在內蒙古、河北、江蘇、甘肅等地區形成百萬千瓦風電基地。加快開發生物質能,支援發展秸稈、垃圾焚燒和垃圾填埋氣發電,建設一批秸稈和林木質電站,擴大生物質固體成型燃料、燃料乙醇和生物柴油生産能力。並網風電裝機、生物質發電裝機分別達到500萬千瓦和550萬千瓦。積極開發利用太陽能、地熱能和海洋能。 


    
第十三章 調整原材料工業結構和佈局


    
按照控制總量、淘汰落後、加快重組、提升水準的原則,加快調整原材料工業結構和佈局,降低消耗,減少污染,提高産品檔次、技術含量和産業集中度。


    
第一節 優化發展冶金工業


    
堅持內需主導,著力解決産能過剩問題,嚴格控制新增鋼鐵生産能力,加速淘汰落後工藝、裝備和産品,提高鋼鐵産品檔次和品質。推進鋼鐵工業發展迴圈經濟,發揮鋼鐵企業産品製造、能源轉換和廢物消納處理功能。鼓勵企業跨地區集團化重組,形成若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企業。結合首鋼等城市鋼鐵企業搬遷和淘汰落後生産能力,建設曹妃甸等鋼鐵基地。積極利用低品位鐵礦資源。


    
控制電解鋁總量,適度發展氧化鋁,鼓勵發展鋁深加工和新型合金材料,提高鋁工業資源綜合利用水準。加大銅鉛鋅錳礦資源勘查力度,增加後備資源,穩定礦山生産。控制銅鉛鋅冶煉建設規模,發展深加工産品和新型合金材料。加強稀土和鎢錫銻資源保護,推動稀土在高技術産業的應用。


    
第二節 調整化學工業佈局


    
按照基地化、大型化、一體化方向,調整石化工業佈局。在油品消費集中區域以擴建為主適度擴大煉油生産能力,在無煉油工業的油品消費集中區域合理佈局新項目,在生産能力相對過剩區域控制煉油規模。關停並轉小型低效煉油裝置。合理佈局大型乙烯項目,形成若干煉化一體化基地,防止一哄而上。


    
調整化肥、農藥、農膜工業佈局和結構。在能源産地和糧棉主産區建設百萬噸級尿素基地,建設雲南、貴州、湖北磷復肥基地和青海、新疆鉀肥基地。控制農藥總量,提高農藥品質,發展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發展和推廣可降解農膜。


    
優化發展基礎化工原料,積極發展精細化工,淘汰高污染化工企業。


    
提高藥品自主開發能力,鞏固傳統化學原料藥,開發特色原料藥。加強中藥資源普查、保護、開發和可持續利用,建設中藥資源基地,大力發展中藥産業。


    
第三節 促進建材建築業健康發展


    
以節約能源資源、保護生態環境和提高産品品質檔次為重點,促進建材工業結構調整和産業升級。在有條件的地區發展日産5000噸及以上的新型幹法水泥,逐步淘汰立窯等落後生産能力。提高玻璃等建築材料品質及加工深度。大力發展節能環保的新型建築材料、保溫材料以及綠色裝飾裝修材料。


    
推進建築業技術進步,完善工程建設標準體系和品質安全監管機制,發展建築標準件,推進施工機械化,提高建築品質。


   
第十四章 提升輕紡工業水準


    
著力打造自主品牌,提高品質,增加品種,滿足多樣化需求,擴大高端市場份額,鞏固和提高輕紡工業競爭力。


    
第一節 鼓勵輕工業提高製造水準


    
運用資訊、生物、環保等新技術改造輕工業。調整造紙工業原料結構,降低水資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淘汰落後草漿生産線,在有條件的地區實施林紙一體化工程。大力發展食品工業,提高精深加工水準,保障食品安全。鼓勵家用電器、塑膠製品和皮革及其他輕工行業開發新産品,提高技術含量和品質。


    
第二節 鼓勵紡織工業增加附加值


    
提高紡織工業技術含量和自主品牌比重。發展高技術、高性能、差別化、綠色環保纖維和再生纖維,擴大産業用紡織品、絲綢和非棉天然纖維開發利用。推進紡織工業梯度轉移。


    
第十五章 積極推進資訊化


    
堅持以資訊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資訊化,提高經濟社會資訊化水準。


    
第一節 加快製造業資訊化


    
以資訊化改造製造業,推進生産設備數字化、生産過程智慧化和企業管理資訊化,促進製造業研發設計、生産製造、物流庫存和市場行銷變革。提高機電裝備資訊化水準,實現精準、高效生産。推廣集散控制、現場總線控制、敏捷製造等技術,強化生産過程的線上監測、預警和控制。


    
第二節 深度開發資訊資源


    
加快國家基礎資訊庫建設,促進基礎資訊共用。優化資訊資源結構。加強生産、流通、科技、人口、資源、生態環境等領域的資訊採集,加強資訊資源深度開發、及時處理、傳播共用和有效利用。


    
第三節 完善資訊基礎設施


    
積極推進“三網融合”。建設和完善寬頻通信網,加快發展寬頻用戶接入網,穩步推進新一代行動通訊網路建設。建設集有線、地面、衛星傳輸于一體的數字電視網路。構建下一代網際網路,加快商業化應用。制定和完善網路標準,促進互聯互通和資源共用。


    
第四節 強化資訊安全保障


    
積極防禦、綜合防範,提高資訊安全保障能力。強化安全監控、應急響應、密鑰管理、網路信任等資訊安全基礎設施建設。加強基礎資訊網路和國家重要資訊系統的安全防護。推進資訊安全産品産業化。發展諮詢、測評、災備等專業化資訊安全服務。健全安全等級保護、風險評估和安全準入制度。

 

 

 
(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齊曉靖



 
編輯:system    
 
相關新聞
圖片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