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網
  
北京 晴 7 ~ -3 ℃ 微風/臺北 多雲 18 ~ 12 ℃ 微風
特別推薦
重要文獻匯集
重要言論
中共中央文獻
全國人大文獻
中央政府文獻
全國政協文獻
中央軍委文獻
外交文獻
國臺辦文獻
其他部委文獻
民主黨派文獻
民間團體文獻
歷史文獻
地方政府文獻
臺灣地區相關文獻
中國政府白皮書
七日回顧
歷史上的今天
大事記
數  據
涉臺常識
中國概況
 
 
 
字號:
成思危主席在紀念中國民主建國會成立60週年大會上的講話 (2005.12.16)

  時間:2005-12-19 14:46    來源:     
 
 


  在2005年12月16日舉行的紀念中國民主建國會成立60週年大會上,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民建中央主席成思危發表了題為《弘揚傳統 團結奮進 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竭誠奮鬥》的講話,全文如下:


同志們,朋友們:

  今天,我們在這裡隆重集會,紀念中國民主建國會成立60週年,共同回顧民建60年的光輝歷程,總結經驗,展望民建事業發展的光明前景,國家和民族發展的美好未來,動員全會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繼承民建優良傳統,弘揚時代奮進精神,同心協力、開拓進取,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中國民主建國會由初創時期的主要反映和代表民族工商業者及其所聯繫的知識分子利益的民主黨派,經歷了60年曲折而光榮的奮鬥歷程,發展成為現階段主要由經濟界人士組成的、具有政治聯盟特點的、致力於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參政黨。會員已由60年前發起時的134人,發展到今天的10萬多人,並建立了340多個地方組織。60年來,民建作為中國共産黨領導的多黨合作格局中的參政黨,在中國的革命、建設和改革事業中作出了不可磨滅的歷史貢獻。

  回顧60年走過的光輝歷程,我們感到驕傲和自豪;展望國家和人民的美好未來,我們充滿信心和力量!

  60年前,抗日戰爭勝利以後的中華民族面臨兩種前途、兩種命運的抉擇。中國民族工商業者在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的壓迫摧殘下,生存極為艱難或瀕於破産。為團結自救、爭取光明前途,黃炎培、胡厥文、章乃器、施復亮、孫起孟等一批愛國的民族工商業家和知識分子,在中國共産黨的影響下,高舉愛國主義旗幟,于1945年12月16日在重慶創立了民主建國會,作為一個新的政黨出現在中國的政治舞臺。民建的成立,是本會老一輩領導人為尋求富國強民、振興中華之路,經過“實業救國”、“教育救國”的艱辛探索,在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洶湧洪流中深入思考、醞釀的結果,也是我國愛國民族工商界在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的壓迫和摧殘下,飽嘗夾縫中艱難圖存之苦,為爭取光明前途而作出的歷史抉擇。

  本會成立伊始,以民主和建設為政治宗旨,發表了《民主建國會成立宣言》,提出了世界要和平、國家要民主、經濟要發展、社會要公平、教育要普及、文化要繁榮等政治主張。這些政治主張與中國人民要求和平民主的願望完全一致,同中國共産黨提出建設新民主主義國家的主張相呼應,表明瞭民建從成立之日起就具有愛國、革命、進步的性質。本會成立後即積極投身於爭取和平民主、反對內戰獨裁的愛國民主運動,堅持“推進民主、反對獨裁,爭取和平、反對內戰,要求建設、反對破壞”。舊中國的嚴酷現實使得民建的領導成員逐漸拋棄幻想,對中國共産黨經歷了逐步認同、靠攏直至接受領導的過程。本會1948年響應中共“五一口號”的行動,成為自身發展歷史上的一個重大轉折,標誌著本會確認並接受中國共産黨的領導,確立了今後的政治方向。

  新中國成立前後,本會積極參加了新政協的籌備和《共同綱領》的制定,並把《共同綱領》作為本會的政治綱領,在中國共産黨的領導下,與其他各民主黨派一道,共商民主建國大計。新中國成立前夕新政協的召開,標誌著符合中國國情、具有中國特色的政治和政黨制度的誕生,是凝聚了包括民建人士在內的廣大中國人民政治智慧的偉大創造。建國後,本會積極宣傳中國共産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在中國共産黨的領導下,積極參加反帝愛國和爭取祖國統一的偉大鬥爭,參加國家政權建設和國家事務的管理,教育推動會員進行自我改造,帶動工商界人士愛國守法、依法納稅、支援國家建設,為發展生産、繁榮經濟,爭取國家財政狀況根本好轉,發揮了重要作用。在參加土改、鎮反、抗美援朝、“三反”、“五反”運動中,高舉愛國主義和國際主義旗幟,作出了突出貢獻。1953年中國共産黨提出了過渡時期總路線,並著手對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本會在中國共産黨的領導下,積極開展自我教育,培養了一大批骨幹分子,團結和帶動廣大工商業者,在思想認識和實際行動上接受國家對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的政策,為順利完成和平改造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盡了自己應盡的歷史責任。隨著1956年社會主義改造的基本完成,本會提出了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政治路線,逐步形成了“聽毛主席的話、跟共産黨走、走社會主義道路”的行動綱領,從而實現了從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的過渡。

  在“文革”十年動亂中,在非常困難的時期,廣大本會會員仍然堅信共産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道路,經受了嚴峻的政治考驗。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後,中國進入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中國共産黨領導的多黨合作也進入了全面發展的新階段。在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精神的指引下,本會三大根據新的形勢和任務,制定了“堅定不移跟黨走、盡心竭力為四化”的行動綱領,把工作重點轉移到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上來。在中國共産黨的領導下,多黨合作制度得到不斷發展和完善,“長期共存、互相監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的十六字方針,豐富了新時期多黨合作的基本原則。1993年,本會提出的將中國共産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寫入憲法的建議,得到了中共中央的採納,並經八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通過,將“中國共産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將長期存在和發展”載入憲法修正案。如今,堅持和完善這一制度已被納入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的範疇,其制度化、規範化、程式化的進程也在不斷推進。

  為了適應新的歷史條件下多黨合作對參政黨建設的要求,在中共十五大精神指引下,通過總結在實踐中逐漸形成的把中國共産黨的理論、路線、方針和政策與本會具體實際相結合的基本經驗,本會七大確立了把民建建設成為理論上清醒、政治上堅定、組織上鞏固、制度上健全,充滿活力的致力於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參政黨的目標。同時,在會務實踐中又確定了識大局、顧大體、有作為,高瞻遠矚、埋頭苦幹,內強素質、外塑形象,發揚傳統、發揮特色,與時俱進、奮發有為等工作準則。進入新世紀以來,本會和全國人民一道,在中國共産黨的領導下,踏上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的征程。

  60年的歷史充分見證了本會作為親密友黨與中國共産黨風雨同舟、共創偉業,為堅持和完善中國共産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為推動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事業所作出的重要貢獻。

  值此紀念本會成立60週年之際,我們向偉大、光榮、正確的中國共産黨致以崇高的敬意!向所有為民建歷史成就的取得和優良傳統的形成付出心血的老一輩領導人和老同志表示由衷的敬意!此時此刻,我們深切緬懷為民建的創立和發展作出卓越貢獻的已故民建領導人及老前輩,深切緬懷為創立和捍衛新中國而英勇犧牲的民建先烈,深切緬懷1840年以來為中華民族的獨立和解放而奮鬥的仁人志士。他們的光輝業績將永載史冊,他們的精神風範將激勵我們奮發向上!

  同時,我代表本會中央,向給予本會熱情關心和大力支援的兄弟黨派、工商聯及各人民團體、無黨派人士、各族各界人士、海外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謝!向團結奮進的廣大會員和辛勤工作的會務工作者致以親切的問候!

  中國民主建國會的60年,是順應歷史潮流,努力承擔歷史使命和政治責任,為實現民族振興、國家富強、社會進步和人民幸福而不懈努力的60年;是經受歷史考驗,堅持接受中國共産黨的領導,與中國共産黨肝膽相照、榮辱與共,盡心竭力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而艱苦奮鬥的60年;是適應時代要求,發揮自身特色,堅持自我教育優良傳統,不斷成長進步、不斷有所作為、與時俱進的60年。

  同志們,60年的實踐告訴我們,人民的事業是最廣闊、最有生命力的,只有完全徹底地融入人民的事業,本會才有光明的前途。我們要堅持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路線和基本綱領,鞏固和發展民主團結、生動活潑、安定和諧的政治局面,這是使我們始終同人民的事業保持一致的唯一途徑。

  60年的實踐還告訴我們,必須適應當前新形勢、新要求,以高度的歷史責任感和時代緊迫感,進一步深入開展自我教育,認真學習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學習統一戰線和多黨合作理論,不斷加強思想建設。同時,圍繞“建設一個什麼樣的參政黨、怎樣建設這樣的參政黨”這一基本問題,不斷總結實踐經驗,豐富和發展參政黨理論,加強全會自身建設,不斷提高參政議政能力和水準,以適應新的歷史條件下多黨合作的需要,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事業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進入新世紀新階段,國際國內形勢發生了重大而深刻的變化。為適應新形勢和新任務的要求,我們在實踐中,既要繼承弘揚歷史優良傳統,堅持高舉愛國主義旗幟、堅持依靠中國共産黨的領導、堅持進行自我教育;又要努力不斷進行新的探索,在繼承中發展、在發展中完善,努力把本會建設成為一個適應新時期多黨合作要求的參政黨。本會60年來,特別是進入新世紀以來,在參政黨的基本理念和行為準則上形成了以下五項共識。

  一是堅持愛國主義,致力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努力樹立和鞏固全會共同的政治理想。

  共同的政治理想、共同的奮鬥目標,是一個政黨形成和發展的基礎。堅持愛國主義,致力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是本會共同的政治理想。愛國主義是統一戰線的思想基礎,也是大團結、大聯合的前提。愛我中華、興我中華,是海內外華夏子孫的共同願望。由於深受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勢力的壓迫,我國民族工商界有著強烈的反帝、愛國的革命傳統。特別是在抗日戰爭時期,民族工商界與全國人民一道,積極投身抗日救亡運動,作出了顯著貢獻。早在1932年,日本帝國主義的軍隊進犯上海,胡厥文就與黃炎培合作,發動工商界支援抗戰。1937年,為保存民族工商業,支援抗戰,胡厥文等發起沿海工廠內遷,曆盡千難萬險,保存了可貴的人力物力資源,成為抗戰時期後方民族工業的中堅力量,在軍需民用的生産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內遷這一愛國壯舉,成為我國抗戰史上光輝的一頁。抗戰勝利以後,一些愛國的民族工商界和知識界人士在推進中國的民主與建設的共同願望下,發起成立了民主建國會。由此可見,本會是在愛國主義的旗幟下成立的。前輩們身上體現出來的民族豪情和愛國精神,值得我們努力繼承和發揚。

  在60年的風雨歷程中,本會對愛國主義的認識也不斷深化,逐步明確了作為在中國共産黨領導的多黨合作格局中的參政黨,還必須高舉社會主義旗幟,並致力於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在中國的社會歷史條件下,只有社會主義才能使中國富強起來,才能實現中國的現代化。

  愛國主義和社會主義是民建接受中國共産黨領導、同中國共産黨合作、致力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思想基礎。許多為民建的創建和發展作出重要貢獻的本會老一輩領導人與老同志,畢生致力於爭取國家獨立、民族解放、經濟振興、社會進步的事業,始終把自己的命運同國家民族的前途聯繫在一起。他們的愛國主義情操,對社會主義事業的堅定信念,無私奉獻的高尚品格,謙慎務實的道德風範,為我們樹立了榜樣。我們要繼續堅定不移地高舉愛國主義、社會主義旗幟,凝聚全會的力量和智慧,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建功立業。

  二是堅持接受中國共産黨的領導,自覺維護多黨合作的政治格局,與執政黨風雨同舟、親密合作。

  本會成立之初,就受到中國共産黨統一戰線政策的影響,與共産黨建立了一定的合作關係,經歷了由開始抱有“不右傾、不左袒”的中間立場,到認同共産黨的主張,共同反對蔣介石獨裁統治,直到1948年響應中國共産黨“五一口號”,自覺接受共産黨領導的歷史過程。堅持接受中國共産黨的領導,同中國共産黨親密合作,是本會作出的重大政治抉擇,也是本會的基本政治立場。

  作為與中國共産黨肝膽相照、榮辱與共的親密友黨,我們一定要堅信中國共産黨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領導核心。中國共産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是中國社會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是馬克思統一戰線理論同中國革命與建設實踐相結合的一個重大制度創新。

  1989年12月,《中共中央關於堅持和完善中國共産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的意見》正式頒布實施。中共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中共中央繼承了前三代領導人關於統一戰線的思想,從建設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高度,進一步推進多黨合作的制度化、規範化和程式化。2005年2月頒發的《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加強中國共産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建設的意見》,是指導多黨合作事業進一步發展的綱領性文獻,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義。

  本會全體同志應當認識到,只有堅持中國共産黨的領導,多黨合作才能有正確的方向,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才有根本保證。我們一定要毫不動搖地堅持接受中國共産黨的領導,維護多黨合作的政治格局,推動中國政黨制度的不斷發展與完善,堅決抵禦國際敵對勢力利用政黨和政黨制度對中國實施“西化”、“分化”的政治圖謀,竭盡我們的綿薄之力,幫助中國共産黨推進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與中國共産黨風雨同舟、親密合作,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

  三是堅持遵從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把促進發展作為根本任務,認真履行參政黨職能。

  發展是中國共産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也是各民主黨派參政議政的第一要務。因此,本會的一切工作都必須立足於發展、致力於發展。為適應形勢和任務的變化,適應多黨合作發展的要求,我們要堅持和樹立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念,堅持把自身的事業融入人民的事業,為中華民族的振興和發展不斷有所作為。

  長期以來,本會圍繞執政黨和國家的中心任務、改革和建設中的重大問題,圍繞人民群眾普遍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深入實際,認真調研,科學分析,積極建言獻策,如實反映社情民意,在參與國家重大決策中發揮作用。本會就憲法修改、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國企改革、“三農”問題、加快發展風險投資事業、發展虛擬經濟、引導非公有制經濟健康發展、實現可持續發展、完善社會保障體系、規範證券市場、縮小收入分配差距、提高經濟增長品質和效益等發展中的重大問題提出的意見和建議,得到中共中央和國務院的重視和採納,對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發揮了積極作用。如關於風險投資、虛擬經濟問題的積極建議,受到中共中央高度重視和採納。近兩年民建還就振興東北等老工業基地、實現城鄉統籌發展、推動中小企業發展等問題向中共中央積極建言。並重點圍繞“十一五”規劃的制定,繼續就建立信用體系、促進非公有制經濟健康發展、深化國有資産管理體制改革、就業和再就業、社會穩定等方面的問題開展調查研究。

  今後,本會要進一步堅持“把促進發展作為參政議政第一要務”這一主題,把發展作為解決中國一切問題的關鍵,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謀長遠之道、建有用之言、獻務實之策。在推進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與和諧社會建設的同時,在鄧小平理論的指導下,探索如何進一步用市場經濟手段來提高效率,靠社會主義制度來保障公平。我們要認真研究如何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方面的基礎性作用,如何促進先進生産力的發展,如何保障弱勢群體的合法權益,特別要關注社會怎樣發展、財富怎樣分配、利益怎樣協調、矛盾怎樣化解等不容忽視的重大問題,讓社會的創造活力競相迸發,讓人們普遍分享發展的成果,促進人與人之間、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相處。

  四是堅持發揮特色,保持與經濟界的密切聯繫,充分利用和發展本會的界別優勢。

  與經濟界密切聯繫,是本會在長期實踐中形成的歷史特點和界別特色,也是我們發揮參政黨作用的優勢。本會在中國經濟社會中發揮的作用歷來受到中國共産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1979年1月17日,鄧小平在人民大會堂會見胡厥文、鬍子昂、榮毅仁、周叔弢、古耕虞等民建、工商聯領導人,“五老”就改革開放、發揮原工商業者作用、利用外資等問題提出的建議,受到鄧小平的肯定。這次會見後,鄧小平代表中共中央在全國政協五屆二次會議的開幕詞中,明確了中國階級關係的新變化,宣佈摘掉資本家階級的帽子,並科學界定了新時期民主黨派的社會基礎和性質。隨後,國務院批准成立由民建老前輩榮毅仁、王光英分別出任董事長兼總經理的中國國際信託投資公司、中國光大集團有限公司,它們作為中國對外開放的重要窗口,在引進資金、技術和人才,進一步做好進出口貿易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多年來,本會充分發揮自身的特點,以及人才薈萃、智力密集的優勢,逐步建立健全參政議政機制,積極整合全會資源,在履行職能中發揮整體水準,為促進經濟發展、維護社會穩定服務。本會各級組織引導廣大會員立足本職、奉獻社會,為國出力、為會增光,積極開展社會服務活動,在扶貧開發、智力支邊、幫困助學、抗害救災、諮詢培訓等方面,取得了優良的成績。本會與國家有關部門及地方政府聯合舉辦的風險投資論壇、非公有制經濟發展論壇,社會反響良好。本會協助政府做好非公有制經濟人士的工作,積極支援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健康發展,積極參與實施下崗職工再就業工程等方面,受到社會的普遍讚譽。近年來本會援建希望小學近400所,安置下崗職工和農村勞動力達30多萬名。本會還積極拓展與港澳臺地區以及國外工商業界人士的聯繫,為促進祖國統一作出了一定的貢獻。

  今後本會應不斷拓寬和加深與經濟界的聯繫,繼續協助中共黨委和政府做好非公有制經濟代表人士的教育引導工作,促進非公有制經濟健康發展,做好企業經營管理人才的培訓工作,更好地保持和發揮本會的界別優勢。要進一步探索社會服務與參政議政相結合的有效辦法,有效整合會內資源,按照量力而行、盡力而為、因地制宜、講求實效的原則,積極參與社會實踐,扎紮實實做好社會服務工作。

  五是堅持與時俱進,在自我教育中不斷提高會的整體素質和參政能力,保持本會旺盛的生機和活力。

  自我教育,就是“自己提出問題、自己分析問題、自己解決問題”,這是本會老一輩在歷史實踐中形成的優良傳統,也是提高本會整體素質的重要舉措。自我教育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有不同的目標和內涵,在新時期仍具有重要的意義。當前我國已進入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的發展階段,我們要樹立與時俱進、謙虛謹慎、自強不息、力爭上游的精神,要堅持和發揚自我教育的優良傳統,認真學習研究並深入理解繼承和創新、效率和公平、增長和發展、勞動和資本、解決“三農”問題和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之間的關係,努力提高全會的思想政治素質,緊跟時代步伐,增強適應形勢、服務社會的能力,保持本會旺盛的生機和活力。

  中共十六屆四中全會關於加強中國共産黨執政能力建設、提高執政水準的戰略決策和部署,對堅持和發展新世紀的多黨合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為此,我們要以思想建設為核心、組織建設為基礎、制度建設為保障,努力提高整體素質和參政能力,在自我教育中全面加強自身建設。要堅持組織發展的基本方針,以建立企業經營管理者和專家學者兩支基本隊伍為目標,不斷提高會員素質、改善組織結構;加強各級領導集體建設,加快後備幹部隊伍的選拔和培養,切實推進基層組織建設,為提高參政能力提供有力的組織保證。要堅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原則,發揚會內民主,維護會員合法權益,努力推進工作的制度化、規範化、程式化,不斷健全適合民建自身特點的參政黨工作機制,為提高參政能力創造良好的制度環境和條件。

  以上“五個堅持”,是本會在長期參與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實踐中得到的深刻啟示,是本會在60年奮鬥歷程中逐步積累和豐富發展起來的寶貴經驗和精神財富,也是繼續推動我們的事業不斷向前發展的力量源泉,全會同志務必倍加珍視,自覺維護,努力實踐,在堅持的基礎上不斷完善。

  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中共中央,從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局面的全局出發,提出了樹立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以及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宏偉目標。中共十六屆五中全會作出的《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為我們在“十一五”時期抓住機遇、迎接挑戰、克服困難、推動發展指明瞭方向。“十一五”時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是維護社會穩定、促進和諧社會建設的關鍵時期。作為密切聯繫經濟界的參政黨,全會同志要充分認識我們所肩負的歷史責任,始終不渝地遵循在長期實踐中形成的優良傳統,努力弘揚本會民主、團結、創新、奉獻的崇高精神,不辱使命,不負重托,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作出新的貢獻。

  一要發揚民主精神,積極參與政治文明建設。

  民主是社會進步的重要標誌,是人民群眾的普遍要求,也是中國共産黨和各民主黨派、無黨派人士長期為之奮鬥的目標。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也是多黨合作的重要主題。1945年7月,黃炎培在訪問延安同毛澤東談話時説到,希望將來中國共産黨建立的政權能夠跳出舊政權“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週期率。毛澤東説,我們已經找到新路,我們能跳出這週期率,這條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讓人民來監督政府,政府才不敢鬆懈;只有人人起來負責,才不會人亡政息。這段著名的對話道出了民主的實質就是一切權力屬於人民,即人民當家作主。中共十六大把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目標。推進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是一個內容廣泛的系統工程,需要進行多方面的長期努力。長期以來,本會作為參政黨,一些成員在人民代表大會中參與行使國家權力,在人民政協中履行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參政議政職責,在政府及司法機關中參與國家事務管理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今後,我們要進一步發揚民主精神,積極參與政治文明建設,協助執政黨穩妥地推進政治體制改革,加快民主的制度化、法治化建設。本會廣大幹部應牢固樹立民主意識,進一步推進會內民主,努力營造民主和諧的氛圍,充分調動和發揮好廣大會員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二要發揚團結精神,共同維護穩定和諧的政治局面。

  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調動一切積極因素,為維護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服務,是愛國統一戰線的重要任務之一,也是各民主黨派的基本職責。1949年,本會曾經發表《加強內部團結和警惕,答告美帝好夢做不成》的聲明,表明本會在成立初期就認識到團結的重要性。60年來,本會因團結而生,依團結而存,靠團結而發展。發揚團結精神,就是要在多黨合作的政治格局中,堅決維護中國共産黨的執政地位,努力提高合作共事能力,做好摯友和諍友;就是要增進會內團結,協調好會員和會各級組織的關係,不斷鞏固會內各級組織;就是要加強與兄弟民主黨派的溝通,相互學習、相互幫助、相互促進,鞏固和發展和諧的政黨關係;就是要促進社會各界人民和諧相處,維護社會穩定,實現共同發展;就是要積極拓展與港澳臺地區以及海外華人工商界人士的聯繫,加強海內外愛國人士的廣泛交流與合作,共同促進祖國完全統一,不斷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

  本會各級領導集體要作團結的表率,深入實際,傾聽會員呼聲,反映會員意見和要求,解決會員困難,做好協調關係、化解矛盾、理順情緒的工作,形成發揚民主、尊重同志、求同存異、互相支援、和諧有序的關係,帶動和促進全會的團結。

  三要發揚創新精神,努力創建學習型參政黨。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也是本會事業永葆生機的源泉。創新是組織內部成員通過相互之間的影響和交流,所發現的一種適應環境變化的新舉措。創新精神是參政黨建設的活力所在,面對當前複雜多變的環境,為迎接新機遇、新挑戰,我們必須樹立創新精神,才能在參政議政和建言獻策工作中提出適應時代發展需要的真知灼見。長期以來,本會堅持把接受中國共産黨的領導與獨立自主地開展工作統一起來,立足自身的特點和優勢,在工作中充分發揮自身的能動性、創造性,成為本會加強自身建設、履行參政黨職能的基本經驗。

  創新的基礎是學習,沒有學習,創新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在新形勢下,如何創建學習型參政黨,是當前擺在全會面前的一項重要任務。學習是一個組織內部各個成員之間相互作用和組織與外部環境相互作用的過程,學習型參政黨的建設是自組織、自學習、自適應、不斷超越自我的過程。必須將學習擺上重要議事日程,使會員樹立終身學習的意識,不斷提高學習的自覺性和學習能力。要在會內營造經常化、普遍化、制度化的學習環境,促進會員之間的相互交流與合作。要加強基層組織建設,使基層組織成為自我教育的學校、團結互助的集體、參政議政的橋梁、培養人才的基地。最後是要在全會推進學習和創新,不斷發現新問題、研究新情況、總結新經驗、提出新舉措,在學習中實現自我教育、自我提高、自我發展、自我超越。

  四要發揚奉獻精神,大力提倡為國出力為會增光。

  奉獻是一種高尚的情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奉獻精神的實質,是把國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全心全意為滿足社會需要貢獻自己的力量。黃炎培提倡的“責在人先、利居眾後”,就是一種奉獻精神。多年以來,我們在會內倡導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的道德風尚,就是強調要發揚奉獻精神。本會在上個世紀50年代抗美援朝和90年代抗洪救災中,在2003年抗擊非典的戰鬥中,廣大會員表現出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和良好的精神狀態,他們所體現的胸懷全局、愛崗敬業、奉獻社會的精神,是本會寶貴的精神財富。在當前社會利益格局和價值觀念發生調整和變化的情況下,尤其需要大力提倡奉獻精神,提倡顧全國家大局、以人民事業為重,為國出力、為會增光。

  要發揚奉獻精神,一是要樹立高度的歷史使命感,要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情懷,牢固確立為人民服務的意識,深入實際,接觸群眾,了解民情,貼近民心,以我們的實際行動與廣大群眾建立深厚的感情和友誼,切實維護好人民群眾的利益;二是要樹立高度的政治責任感,兢兢業業、勤勤懇懇地工作,要樹立“無功就是過”的觀念,努力思考,與時俱進,大膽開拓,勇於創新;三是要樹立強烈的憂患意識,要保持清醒的頭腦,正確看待形勢和國情,正確看待成績和問題,清醒地看到我們肩負的任務的艱巨性和複雜性,見微知著,居安思危,牢固樹立為國家和人民的事業長期艱苦奮鬥的思想。廣大會員要立足本職崗位和自身事業,積極奉獻才能、奉獻愛心。在政府和司法機關擔任領導職務的會員,要嚴以律己,廉潔奉公,做合格的人民公僕。會務幹部要忠誠于多黨合作事業、熱愛會的工作,加強學習、勤奮工作,為不斷提高會務工作水準而努力。要注重在全體會員中積極發現與培養先進典型,努力在會內形成崇尚先進、學習先進、爭當先進的良好風氣和制度環境。

  同志們,朋友們!民建60年的風雨歷程與取得的成就已經載入史冊,讓我們繼承和發揚本會在長期實踐中形成的優良傳統,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中共中央周圍,在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導下,堅持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團結奮進,紮實工作,求真務實,開拓創新,為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而竭誠奮鬥!為開創偉大祖國的美好未來再作新貢獻,續寫民建光輝歷史的新篇章! 


(來源:中國民主建國會網站)


責任編輯:齊曉靖


 

 
編輯:system    
 
相關新聞
圖片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