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獻資料

和統會第八屆海外會長會:建有據之言 獻務實之策(2009.04.28)

時間:2009-04-28 08:52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來自68個國家和地區的122位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會長及與會代表,近日在北京傳達了海外華僑華人和港澳臺同胞熱盼中國統一的心聲,就新形勢下推動反“獨”促統提出各自的思考與建議,建有據之言、獻務實之策,言詞間體現了身為中華兒女的責任與熱情,他們説:“中國統一,人人有責!”

  紀欣:攜手壯大統派力量

  剛剛上任的臺灣中國統一聯盟主席紀欣溫文爾雅,一以貫之的學者風度,她對島內政治有犀利的分析,對統一的信念始終如一。她在不久前的一篇文章裏發出戰士般的呼喊:面對兩岸新的形勢,以及新的使命,已經為統一大業奉獻一生或半生的人們,讓我們勇敢地站出來,攜手壯大統派的力量吧!

  紀欣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分析,受到李登輝、陳水扁“文化臺獨”、“去中國化”政策的影響,島內的統派仍然被漠視和打壓,但他們總以“寧為少數”為傲。目前他們的當務之急是抓緊兩岸和解的氛圍,快速增加統派在島內的社會能見度,以吸引召集散落在各地內心嚮往統一的民眾,壯大統派的隊伍。同時,他們要突破島內媒體長時間對統一聲音的漠視,使統派的聲音成為媒體的必選之項,也要建立自己的發聲管道,宣傳兩岸和平發展對臺灣民眾的實質利益。紀欣説,島內統派中有不少人一直從事勞工、婦女、文化、反軍購、教改等活動,有豐富的社會運動經驗和人脈關係,只要把力量凝聚起來,就能擴大團結面和影響力。

  紀欣説,凡冀望國家完全統一、不再受制于外國勢力的全球中國人都應自我要求,在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過程中竭盡所能,而臺灣民間統派的責任尤其重大。

  劉藝良:“一國兩制”不是權宜之計

  澳門和統會會長劉藝良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説:“希望臺灣同胞多來看看澳門,澳門的發展會令他們有一些體悟。”

  劉藝良説,澳門回歸馬上就要10週年了,10年來澳門落實了《基本法》,實現了澳人治澳、高度自治,這是有目共睹、全世界認同的。澳門回歸以來,扭轉了回歸前連續4年經濟負增長的情況,GDP保持10年雙位數增長,社會穩定,人們的生活方式未變,臺灣同胞入境澳門的通關便利也沒有改變。澳門的現狀證實了“一國兩制”決不是權宜之計,它有強大的生命力,令澳門獲得了更大的發展空間。

  劉藝良説,澳門是兩岸間的平臺和橋梁,澳門和臺灣長期以來保持著密切的聯繫,民間社團互動頻繁,澳門回歸以來與臺灣的關係更是密切,除商貿交往外,各種研討會、文化交流活動不斷,這也是因為澳門具有自由港和“一國兩制”的雙重優勢。2005年兩岸航空業者春節包機的協商就在澳門舉行,並達成了共識,澳門特區政府和媒體、社會全力配合,保證協商順利進行。在臺灣農産品進入大陸市場之前,澳門就舉辦臺灣農産品展會,將兩岸農産品的産銷人員都請到澳門交流。

  “澳門和統會今年下半年還將舉行論壇研討兩岸關係的新形勢,我們希望澳門能多為兩岸做一些事情。”

  花俊雄:華僑華人支援中國統一大業

  記者問美國紐約和統會會長花俊雄:“紐約的華僑華人如何看待兩岸關係?”花俊雄回答得乾脆:“海外絕大多數華僑華人支援中國的統一大業。”

  花俊雄説,心繫祖國、情牽兩岸是海外華僑華人的優良傳統,雖然他們有不同的生活背景和不同的政治觀念,但對於中華民族的統一、復興都是期待、支援的。紐約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1982年就成立了,“每逢‘臺獨’分裂勢力有猖獗的行徑,我們都堅決反擊,關鍵時刻衝上去,展示海外中華兒女反對分裂、反對‘臺獨’的堅定信心。”

  據花俊雄介紹,1995年李登輝赴美國康奈爾大學演講,紐約華僑華人與該校中國留學生聯手抗議,迫使李登輝從演講大廳後門進入;2001年陳水扁過境紐約,當地華僑華人在和統會的帶領下雨中抗議,向“臺獨”發出怒吼……

  “無論是傳統上親近臺灣的僑團還是親近大陸的僑團,現在基本都認同兩岸和平發展的道路。近些年,以前長期不來往的僑團都來往了,團結了,因為大家都是中華兒女,都想看到一個統一的、富強的中華民族。”他説。

編輯:楊永青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