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常務副主任李炳才5月28日就兩岸“三通”、兩岸經貿交流與合作等問題接受了臺灣“東森電視臺”記者的專訪。
李炳才説,實現兩岸直接“三通”是我們的一貫主張,為了推進兩岸“三通”進程,我們進行了長期不懈的努力。早在1979年,全國人大常委會在《告臺灣同胞書》中就提出希望兩岸雙方儘早實現通航通郵。同年,我交通部負責人就恢復和發展大陸與臺灣之間海上客貨運輸發表談話,從那個時候開始,一些大陸港口開始接納臺灣船舶。為了保證臺灣船舶能夠在臺灣海峽安全航行,祖國大陸解除了大陸一側燈樁對臺灣方面的遮蔽,並陸續興建很多有利於航行的燈樁。另外,大陸的海岸電臺也都對臺灣船舶開放,大陸的搜救中心也對臺灣船舶全方位開放,臺灣船舶到大陸港口靠泊作業時,港務部門都給予全力支援與配合。1996年,我交通部專門頒布了《海峽兩岸間航運管理辦法》。到目前為止,已經先後批准臺灣船舶公司在大陸設立兩家獨資公司、5家合營公司和幾十家的航運公司代表處。在空中運輸方面,1981年,我民航總局作出三項決定,第一,大陸民航已準備好可以飛往臺灣的航機,服務兩岸民眾;第二,臺灣民航客機在執行飛行任務中如果遇到緊急情況,可在大陸民航機場降落或起飛,大陸機場將提供一切安全保障和服務設施;第三,隨時準備和臺灣方面就兩岸空中通航問題進行溝通協商,在達成共識前,雙方可以先就空運企業之間業務代理先做起來。1990年,民航總局又頒布《祖國大陸和臺灣間民用航空運輸不定期飛行申請和批准程式的暫行規定》。先後批准臺灣4家航空公司在大陸設代表處。為了便於兩岸民間業界溝通協商,大陸成立了海峽兩岸航運交流協會和中國民用航空協會,這些協會與臺灣相應民間機構多次進行研討,就技術性問題進行協商及互相參訪。
李炳才説,由此可以看出,大陸推動兩岸“三通”進程的願望是真誠的,態度是積極的,而且是始終如一的。他説,我們對兩岸“三通”的基本原則是不會改變的,就是“一個中國,直接雙向,互惠互利”,我想,這三句話的原則立場,臺灣同胞,臺灣工商界人士,臺灣航運界人士都非常了解,臺灣有關方面也非常清楚,只要把兩岸“三通”看作是一個國家的內部事務,就可以通過民間對民間,行業對行業,公司對公司協商的辦法,儘快通起來。這麼多年來,臺灣工商界人士及航運公司來大陸,我們也都接待過,也和我們航運業接觸過,我們都是歡迎的。所以,只要是認同這是一個國家內部事務,願意就兩岸“三通”問題來溝通,我們都歡迎。
李炳才説,兩岸經濟合作20多年,已經有了相當規模,目前臺灣同胞來大陸已有2400萬人次,而大陸同胞到臺灣也有40萬人次。到目前為止,大陸批准臺資企業5萬多家,合同臺資500多億美元,實際利用臺資300多億美元,兩岸經濟交流也已有了相當規模。但是,目前兩岸同胞間的往來,臺商到大陸的投資還是間接的,間接就帶來問題,除了帶來輾轉勞頓之苦以外,還費時費錢費力。就兩岸運輸來説,就營運成本來講,光繞道而行,成本就會大幅增加,兩岸直接“三通”以後,最大受益的是臺灣同胞,是臺灣的經濟。
臺灣有個朋友作個統計,如果臺灣同胞能直接到大陸,每人次可以節約1萬元新台幣,按現在兩岸經貿往來的規模,全年可以節約300億元新台幣;現在繞道第三地要多花一天時間,如果直接往返一次少掉1天,1年下來,省下時間多達8000年;繞道第三地還會提高成本、降低效率。臺灣經濟部門有個效益評估説,如果兩岸直接“三通”,在海上貨運、空中客運、電信通匯方面,臺灣每年可以省下7億3千萬美元,其中海上貨運可以節約2億5千萬,空中貨運節約4億4千萬,電信節約2千4百萬,通匯節約2200萬,這是臺灣經濟部門所評估的數字,可見兩岸“三通”可以對臺灣産生多麼大的經濟效益。此外,兩岸經濟是互補互利的,兩岸加入世貿組織以後,直接“三通”,臺灣企業界包括航運界可以更好利用大陸市場,直航以後營運成本會大大降低,而且資金取得和利用更加快捷,這樣對臺灣經濟可以起到非常積極重要的作用。根據臺灣媒體報道,去年開始,部分海外大企業將在臺灣設立的採購中心、營運中心外移。他們講:這樣做是因為兩岸政治僵局沒打破,兩岸關係不確定因素很多,兩岸還沒有“三通”。所以兩岸“三通”以後,對提升臺灣投資信心也是有好處的。所以,單以經濟層面來講,兩岸“三通”以後對臺灣同胞是非常有好處的,所以臺灣的民眾、臺灣工商界人士都非常期盼兩岸儘速“三通”,臺灣民調顯示,有70%都支援“三通”,我想道理就在這個地方。
李炳才指出,需要強調的是,任何人企圖把兩岸之間的“三通”説成是“國與國”或是“準國際”的,都是為兩岸“三通”設置新的障礙,這是我們堅決反對的,也是不能得逞的。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