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1998年10月14日)
一、歡迎辜振甫先生率海基會參訪團來訪
我本人和海協全體同仁,對率先生夫婦及海基會各位的到來表示熱烈歡迎。1993年新加坡汪辜會談以來,我們已經5年沒有見面了。此次辜先生能來上海,我十分高興。辜先生率貴會各位來大陸參訪,是兩會共同努力的結果。作為兩會安排的交流活動,辜先生和各位先生來訪,可以促進兩會的相互了解,推動兩會的交流和溝通。各位先到上海,我希望就此機會,與辜先生及各位就雙方共同關心或各自關心的問題廣泛交換意見。我還為各位在上海安排了一些參訪項目,包括參觀浦東新區、上海博物館、上海證券交易所等,幾十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上海的變化很大。歡迎各位在上海各地走走,了解上海的發展情況。在北京,江澤民先生將會見辜先生夫婦,錢其琛先生、陳雲林先生也將會見各位,各位還將與海協顧問、理事見面。我相信這些重要的會面和交流,必將對兩岸、兩會關係的改善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二、兩岸應盡早進行政治談判及其程序性商談
促進兩岸政治談判是現階段全面推進兩岸關係的關鍵。我們一貫主張,在一個中國的前提下什麼問題都可以談。江澤民先生提出,第一步先就“在一個中國的原則下,正式結束兩岸敵對狀態”進行談判,並達成協議。在此基礎上,共同承擔義務,維護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並對今後兩岸關係的發展進行規劃。在一個中國原則下正式結束敵對狀態,是進一步發展兩岸關係的必經步驟,符合海峽兩岸人民的利益,符合臺灣同胞求安定、求和平的願望;同時這一步驟體現了我們實事求是、分階段逐步實現和平統一的重要思想。當前,首先要就上述政治談判準備,作出程序性安排;通過程序性商談,就政治談判的議題、代表名義、方式等問題達成雙方可以接受的協議。有了這樣一個渠道和機制,臺灣方面關心的其他問題都可以提出來進行溝通和討論。今年1月26日,陳雲林先生已經宣布,中共中央對臺工作主管部門願意授權海協與臺灣方面進行政治談判的程序性商談。我們希望海基會作出認真的、積極的、明確的回應。
三、對過去兩岸事務性商談的評價和兩岸政治談判開啟後兩會經濟性事務性商談的安排
過去幾年,兩會進行了“汪辜會談”和多次事務性商談,對促進兩岸交流產生過重要作用。兩會商談應為發展兩岸關係服務,現在形勢發生了變化,應賦予兩會商談及兩會渠道以新的內容。以往兩會商談難以取得進展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已涉及政治問題而又沒有條件進行討論。事實上,事務性議題避不開政治問題,如果回避政治談判,還只局限于事務性商談,是不利于問題的解決,不利于兩岸關係的發展。因此,政治談判已客觀地提上議事日程。實現兩岸政治談判,就可以為解決兩岸經濟性事務性問題創造更好的條件。我願意重申,在兩岸開始政治談判的程序性商談後,兩會可以重開經濟性事務性商談。
四、兩會應盡快開展對話,包括政治對話
今年8月24日,中共中央臺辦、國務院臺辦負責人發表談話,闡述了對當前兩岸關係中重大問題的看法。其中談到“我們主張兩岸政治談判,第一步先談‘在一個中國原則下正式結束兩岸敵對狀態’。目前應就政治談判的程序性安排進行商談,隨之重新開始海峽兩岸關係協會與臺灣的海峽交流基金會的經濟性、事務性商談”。還談到“為了有利于增進了解,尋求共識,海協正擴大與臺灣海基會的接觸與交流,也願意和海基會進行一切有利于和平統一、有利于發展兩岸關係的政治對話”。我們注意到,臺灣方面人士包括辜先生本人也就兩岸舉行對話或者建設性對話作出過表示。我會已于9月14日正式致函海基會,表達了上述建議。我主張我們這次見面後海協與海基會繼續保持接觸。我們建議的進行政治談判的程序性商談,如果臺灣方面現在開始政治談判程序性商談還有困難,我們也建議在此之前兩會可先進行一切有利于和平統一、有利于發展兩岸關係的對話,包括政治對話,因為進行兩岸對話很難排除政治性的對話。這是既兼顧雙方立場又推動兩岸關係向前邁出一步的積極建議。充分體現了大陸方面求同存異,為重開兩岸協商進行不懈努力的誠意。
五、兩會應繼續保持交流與接觸
今年初,錢其琛先生提出,希望兩會擴大交流和接觸,為及早實現兩岸政治談判的程序性商談尋求共識創造條件。繼續保持兩會交流與接觸,可以共同舉辦兩岸關係研討會或座談會,也可由兩會副秘書長率交流團組,兩會負責人率顧問、理事團或董監事團互訪,為兩岸政治對話創造條件。在兩會商談未開始前,涉及兩岸同胞權益的事件,兩會可在各自許可的范圍內加強個案合作。
六、關于一個中國原則的涵義問題
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目前尚未統一,雙方應共同努力,在一個中國的原則下,平等協商,共議統一。一個國家的主權和領土是不可分割的,臺灣的政治地位應該在一個中國的前提下進行討論。
七、結束敵對狀態,實現直接“三通”,是當前攸關兩岸同胞權益的最突出問題
隨著兩岸人員往來的頻繁,難免發生一些有關兩岸同胞生命財產受損害的突發事件。大陸有關方面將一如既往地本著維護兩岸同胞權益的宗旨予以高度重視,妥善處理。海協也將繼續通過與海基會相互聯係與委托的方式,盡可能提供各種協助,努力維護兩岸同胞的合法權益。我們認為,當前兩岸關係發展中真正攸關臺灣2100多萬同胞和12億大陸同胞權益的問題,一是盡快結束兩岸敵對狀態;二是實現兩岸直接“三通”。敵對狀態沒有結束,使兩岸長期處于不正常、不穩定狀態;兩岸同胞之間不能正常往來,直接損害著臺灣同胞的切身利益和整體權益;從某種程度上說,也是衍生各類糾紛與事件的重要原因。附:辜振甫談話要點稿
(十月十四日)
這次本人能來大陸訪問,和汪會長見面,覺得格外高興。從去年十一月海基會發函建議由本人率團前來訪問以來,經過雙方人員不斷地磋商,得以成行,可說是十分難得。今天見到汪會長,本人不禁想起五年前在新加坡會談的情景,當時氣氛良好,成果豐碩,簽訂了《兩會聯係與會談制度協議》等四項協議,奠定了制度化協商管道,的確是兩岸關係發展歷程中突破性的一步。
本人此行到上海、北京兩地進行參訪,共和汪會長等有關人士見面,希望能透過坦誠溝通和自由交換意見,增進理解,消除不必要的誤會,為推動兩會會務營造良好的氣氛,更為中斷三年多的制度化協商管道帶來重新啟動的契機,進一步促成兩會領導人第二次會談的盡早召開。同時,希望經由建設性對話,就雙方所關心的重要問題交換意見,以建立兩岸之間的互信,尋求良性互動的共識,為兩岸關係的改善與長期穩定創造有利的條件。
貴會近年來主張舍棄事務性協商而就政治談判進行程序性磋商,本人認為事務性協商攸關人民的權益不可偏廢。最近十年以來,隨著兩岸人員往來頻繁、貿易及投資快速增長,民間交流成為兩岸關係非常重要的部分,因而衍生的問題,例如:臺灣地區人民在大陸地區的人身安全;臺商在大陸地區的投資保障以及有關稅務、關務等事宜;漁事糾紛處理;偷渡犯遣返、共同打擊犯罪;兩岸司法互助等事項,以及貴我兩會會務往來所發生的問題,因貴會片面中斷制度化協商,以致迄今仍無法得到解決,也造成兩岸關係的倒退。貴我兩會既然是兩岸政府正式授權處理兩岸事務的民間團體,當務之急應是遵守新加坡協議,以示誠信,取信于民,盡快恢復制度化協商,致力解決這些較不具政治爭議的人民切身關心的問題。進言之,在進行事務性協商中可以理出政治性障礙,在未來協商時逐一加以理性排除,這才是建立兩岸所欠缺的“互信”的正確途徑。
臺灣人民的祖先都是四百年前從大陸過來定居的。一百年前,中國視臺灣為化外之地、化外之民,把我們割讓給日本。二次大戰結束後,許多殖民地和托管地紛紛尋求獨立,但通過開羅宣言和波茨坦公告等國際協議,臺灣回來了。從一九四九開始,兩岸隔海對等分治、互不隸屬已近五十年,“一個分治的中國”,既是歷史事實,更是政治現實。接受分治的中國,什麼問題都可以談。大陸的對臺政策是和平統一,我們同意和平。我方已經與一九九一年宣布結束動員勘亂時期,放棄以武力手段解決兩岸問題,並透過擴大交流和積極協商,為促進兩岸和平做出具體貢獻。談統一的前提是沒有統一,議統一要接受分治,才能談政治問題。還未統一之前,臺灣應有國際空間。臺灣有若幹國際空間,並不是排除或取代大陸;臺灣二千一百萬同胞的聲音在國際上聽不到,是不公平的。遺憾的是,大陸方面不肯尊重現實,也不肯放棄對臺灣使用武力;而且在國際上設法阻斷我方的活動空間。這種以假設“中華民國”(明顯為當前世界為重要政經實體之一)在國際上已經不存在的做法,只有加激臺灣人民的反感,完全無助于兩岸關係的改善,也是我方所無法認同的。重要的是,唯有彼此對等定位、相互尊重,才會使所謂政治性對話具備實質內涵。希望雙方在尊重分治的現實基礎上,展開建設性的對話,逐步尋求全體中國人長遠的福祉、全中國未來的民主統一。
此外,我們已經注意到,汪會長對于“一個中國”原則的定義有較具彈性的看法,這種說法在大陸內部也引起關注;同時,錢其琛先生近期也提出所謂“一個中國,內外有別”的見解,我們對于何者為實際運作的基準有所質疑,在此必須明確指出,一項政策用不同標準詮釋,並不符合現代化國家的作法;而更重要的是,兩岸既為對等的政治實體,就不宜區別對待。因此針對所謂“一個中國,內外有別”,希望能得到明確的訊息,以避免發生誤判。
本人在此強調,追求國家的民主化與現代化是當今世界不可抵擋的潮流,也是兩岸關係長期穩定發展的方向,臺灣是民主化的國家,追求民主和追求現代化是不可分的。在此過程中,我們不朝向“獨立”的方向發展,而是相反。彼此尊重、給臺灣國際上的地位和空間,這是臺灣人民所共擁有的觀念。這個問題決定著國家統一的進程。同時,大陸民主化與兩岸關係的發展,便是國家統一進程的決定因素,企盼大陸方面充分了解臺灣半世紀來的民主化重大演變。我們樂意將所累計的民主化及經濟轉型發展的經驗與大陸分享,以開創互惠互信雙贏局面,不僅成為東亞區域安全繁榮的穩定力量,並能符合國際社會的期望,而為世界和平做出積極的貢獻。
話不坦率不能增進了解、解決問題。找到雙方共同的發展方向應該是必要的。只有坦誠溝通,才能慢慢走近。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但大陸也是中國的一部分。不能說因為還未統一,就這也不行,那也不行。不要制造障礙,把臺灣推到分離的邊沿去。假如心中沒有一個中國,就不會講統一,也不會講分治,這是非常重要的一點。政治談判我們不回避,但韓國與朝鮮五年前就談政治,可現在人民還不能相互往來。而臺灣方面卻積極開放了兩岸人民的往來。假如能夠臺灣是一個政治實體,什麼問題都變的簡單了。我的話很直率,希望汪會長諒解!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