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獻資料

兩岸退役將領在京聚會:“海峽兩岸應該互相接納”(2011.06.06)

時間:2011-06-07 09:12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1924年6月16日,黃埔軍校舉行開學典禮。黃埔“陸軍軍官學校”是中國現代第一所革命的軍政學校,因校址設于廣州黃埔,故稱“黃埔軍校”。

  6月6日上午,北京中山公園中山堂,“孫中山與黃埔軍校——紀念辛亥革命100週年”圖片展覽開展。白髮蒼蒼的老人,從臺灣遠道而來,為展覽剪綵,讀到展覽中講述黃埔故事的字句,老人們都有感慨。

  臺灣退役將軍王文燮,跟記者已經不是第一次見面,去年曾率團到河南祭拜黃帝。他説,黃埔人都有自己的自豪。“黃埔軍校的創辦,為中國作出了重大的貢獻。它對於統一廣東革命根據地和進行北伐戰爭起了重大作用,更為重要的是,它為國共兩黨都培養了一批傑出的軍事領導人。比方説,大陸十大元帥裏,就有5人曾是黃埔的教官或是學生。”

  6月6日下午,“中山黃埔兩岸情”座談會在京舉行,來自海峽兩岸及海外的黃埔校友及親友等300多人出席座談會,21位臺灣退役將軍專程從臺北來京參加。

  林上元,黃埔軍校同學會會長。他覺得,黃埔情緣在兩岸的連接意義特殊。“這次在北京又見到了一些老同窗,當年十幾歲的歲數,現在再見面都是八十幾歲的老翁了。兩岸黃埔人的交流與再聚首,本身就會再現兩岸的共同影像。”

  “中山黃埔兩岸情”座談會,這次是第二屆,首次舉辦是去年5月在臺北,這其中,許歷農功不可沒。

  許歷農,也是一名黃埔生,曾擔任臺灣軍方總政戰部主任等要職。已經92歲的高齡,許歷農依然腰板筆直,講起話來,中氣十足。

  談到積極推動兩岸交流的初衷,許歷農説,過去,由於特殊的歷史原因,兩岸兄弟鬩墻。可在他心裏,對兩岸的和平統一一直有著熱切的期盼。黃埔的校訓是親愛精誠,意思是説,黃埔出身的,于兄于弟,于手于足。兩岸的交往應該如同黃埔精神一樣,互相接納,一笑泯恩仇。“其實,大家真的接觸了,有交集了,一切也就沒有那麼難了。只要兩岸都以民族大義為重,兩岸互信機制的建立只是一個時間問題。”

  來參加研討會的還有黃埔親友和後人。聶力就是一位。1939年,還沒到20歲的許歷農,進入了黃埔軍校,成為黃埔第16期的學員,而聶榮臻元帥,當時正在黃埔軍校擔任政治部秘書兼政治教官,成了許歷農的老師。而聶力正是聶帥的獨生女。

  聶力,古稀之年,與人交談十分平易,周圍的朋友評價“為人低調”。不過,談到黃埔、黃埔情緣,卻絲毫不吝讚譽之詞。

  “當時恐怕誰也想不到,黃埔軍校會給20世紀的中國帶來那麼大的影響力。黃埔情緣是兩岸的一筆財富,不過一個現實的問題是,黃埔同學如今都是耄耋老人,黃埔精神如何傳承?‘祖國尚未統一,同學仍須努力’,斯言猶在耳,我們黃埔後人、親友及有志之士,都應該有擔當,攜手為兩岸和平發展貢獻智力和心力。”聶力如是説。(記者 李煒娜)

編輯:郭瑩瑩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