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網
  
北京 晴 7 ~ -3 ℃ 微風/臺北 多雲 18 ~ 12 ℃ 微風
特別推薦
重要文獻匯集
重要言論
中共中央文獻
全國人大文獻
中央政府文獻
全國政協文獻
中央軍委文獻
外交文獻
國臺辦文獻
其他部委文獻
民主黨派文獻
民間團體文獻
歷史文獻
地方政府文獻
臺灣地區相關文獻
中國政府白皮書
七日回顧
歷史上的今天
大事記
數  據
涉臺常識
中國概況
 
 
 
字號:
《臺灣地名解説集錦臺北市區地名由來》

  時間:2006-10-18 16:37    來源:     
 
 


 

  1、萬華

  舊名艋舺,亦作“蟒甲”、“文甲”、“莽葛”,為凱達喀蘭族語MOUNGAR之音譯,意指獨木舟及獨木舟聚集之地,其地濱河,土壤膏腴。初僅凱達喀蘭族在此居住,除射魚維生外,兼以所産苦茗、蕃薯等物,以獨木舟載運至淡水河上游新店溪,與漢人交易,遂得“艋舺”之名。

  2、士林

  舊名八芝蘭,康熙四十八年,陳賴章集團亦入墾此區。至清末,科名特盛,文風蔚起,改稱士林,取士子如林之意。

  3、松山

  平埔族錫口社的故居,日本人改為松山。

  4、大安

  由於(大灣莊),(灣)和(安)的諧音而得名

  5、北投

  平埔族的語言,北投就是指女巫。

  6、內湖

  位於臺北盆地內側的盆地。

  7、南港

  因地處基隆河之南,有港可以泊舟故名。

  8、文山

  民國79年把景美區和木柵區合併為文山區。而景美區地名之由來乃因古人用木頭或竹子製作的大水槽稱作(筧)或(木見),在水槽尾端部份叫(木見尾)、(筧尾),後來叫成(景尾),再改為景美。至於木柵區地名之由來,乃因漢人與原住民抗爭時代,漢人在景美溪邊興建木製的大型柵欄,防止敵人入侵。

  9、信義

  民國79年把松山區鐵路以南、及大安區和平東路以北獨立分出而來10中正

  民國79年將古亭區和城中區合併為中正區。而古亭區地名之由來乃因由(古亭苯)這種裝稻穀的建物得名。或擊鼓示警的(鼓亭)而來。至於城中區地名之由來,是因為位於古臺北城的城池中央。

  11、中山

  臺灣光復後為紀念孫中山先生。

  12、大同

  由(大)隆(同)而來。

  臺北一名始見於清藍鼎元所撰“紀竹塹埔”,略曰:“竹塹埔寬長百里,行竟日無人煙。野番出沒,行人過此,視為畏途。然郡城、淡水上下必經之地,其地平坦,極膏腴,辟田疇,可得良田數千頃。臺北民生之大利,又無以加於此。”此文所指之臺北,係指竹塹以北之臺灣北部地區而言。光緒元年,清廷允許建臺北府,光緒八年臺北府城興工,乃有專稱臺北城內為臺北。

  士林 大同 大安 中山 中正 內湖

  文山 北投 松山 信義 南港 萬華

  士林(Surim)本是平埔族語,平埔族 稱該地北部山地的溫泉為Pattsiran, 漢人把它音譯為“八芝蘭”,後來再加上意味林野的“林”字故稱為“八芝蘭林”(Pattsiran-na)。後來被省略為“八芝林”。甚至基於近音被寫成“下樹林”或“霞林”,最後,基於文人成林之意改為“士林”。

  大同區原是凱達噶蘭族的大浪泵社,後 來被圭母卒社合併了。漢人把圭母卒與大浪泵合併為圭泵社。大浪泵的“泵”字表示把石頭投入水中發出的“噗通”聲,可能是漢人自造的文字吧!漢人作墾此地之後,以諧音字“大隆同”替代大浪泵,以後改名為大龍峒。一直至今,大同區就是以大龍峒為中心開發起來的。大同區乃原大同、建成、延平三區合併而成,事實上,這三區在光復前就屬於“大稻埕”地區。七十九年三月十二日區裏行政區域調整三區為大同區,因此區民在感情的聯繫及意識形態上的整合較容易,同時也是本市十二區中最小的一區。

  當大安圳完工時,以“大安”之吉祥文字為該圳命名,意“太平無事”,因此該地也以“大安”為其地名。

  清末至日治初期皆屬大加蚋堡及芝蘭一堡之一部份,後改屬臺北廳管轄。民國三十四年臺灣光復,政府將日治時期之“大正”、“禦成”、“宮前”、“大宮”“下埤頭”、“中園”等六個區合 併為一個行政區,並命名為中山區--源自 國父來臺曾下榻本區日式旅館“梅屋”而名之。民國七十九年臺北市行政區調整,區名依舊。

  本區原屬臺北市城中區及古亭區,民國 七十九年三月十二日臺北市行政區調整 ,即以新生南路-信義路-杭州南路-羅斯福路與大安區為界。因中正紀念堂適在其中,區名訂為“中正區”。

  內湖區以清代內湖莊得名,因其境內多小盆地地形,閩南語“湖”為盆地之意 ,故以“湖”稱,內湖即內方盆地之意。一説內湖三面環山,南臨基隆河,境內多丘陵,丘陵內低窪地形成不少內陸池沼,內湖意指山內之大池,聚水而不必通河之地方。

  本區位於臺北市南郊,其地勢為一小型盆地,乾隆年間先民由景美溪入墾,至嘉慶道光年間漸成街肆,西邊設有萬盛、十五份兩莊。東邊沿河以木椿圍柵防原住民殺害居民,暫成部落,故有木柵莊、露裏、薛莊、內湖莊之産生,沿用甚久。至同治年隸淡水廳,又稱木柵莊、內湖莊、尾莊。光緒初年置臺北府 ,隸屬淡水廳,日治時期則劃歸臺北州文山郡、深坑莊景尾街,並隸屬深坑鄉管轄。迨臺灣光復後隸屬臺北縣深坑鄉,民國三十九年三月一日政府為便於政令推行與事實之需要,乃將深坑鄉劃分為景美、木柵、深坑三鄉鎮。五十七年七月一日改隸臺市,分為木柵、景美二區。七十九年三月十二日區裏行政區域調整,又將風景秀麗的景美和文教氣息濃厚的木柵合併為文山區。

  北投區位臺北市最北端,地當大屯山匯竹仔山、大屯山、面天山等火山錐的東南斜面至基隆河間,山地在北,平原在南,山麓一帶自古即為平埔族人的北投社、唭裏岸社、毛少翁社、嗄嘮別社林立之地。北投在平埔族語是“女巫”之義,可能是女巫居住於此才得名吧?

  松山舊稱“錫口”,原為平埔族凱達噶蘭族麻裏錫口社的故居,清代改稱“錫口”。

  信義區係民國七十九年三月十二日臺北市市區行政區域調整,由原松山區縱貫線鐵路以南地區(光復南路以西光信、車層二里及華聲、正聲、中興、石景四里部份地區除外)與大安區位和平東路 三段以北之黎順、黎平、黎富三里及黎忠、黎安二里部份地區合併而成,命名“信義區”。是十二區中最年輕的區。

  南港區位於北市東郊,本區初名為“大加蚋堡南港三重埔”。因位於基隆河之南,早年有航行之利,常有船隻停泊,倣若小港,至日治後改為“南港”。依照一般人的説法,此地所以取名為南港 ,乃是針對基隆之被稱北港的緣故。民國九年日本人強行合併南港、內湖為“內湖區”設辦公處於內湖。臺灣光復後於民國三十五年七月奉準成立南港鎮, 隸屬臺北縣。五十七年七月一日併入臺北市“南港區”至今。

  萬華區古名稱“艋舺”,所謂“艋舺” ,也有人寫成“蟒葛”、“蚊甲”、或“莽甲”。出自平埔族語,獨木舟“VanKa”之意。民國七十九年三月十二日臺 北市區裏行政區域調整時,再由原龍山區、雙園區(廈安裏除外)全區及城中區之福星、慈壽、萬壽三里和古亭區中華路以西之新勝、忠貞、自力、久新、久安、球場、靜安、崇仁、淩雲、騰雲、忠恕、新和等十二里合併而成,同時命名為“萬華區”。


(來源:臺灣文獻叢刊)

編輯:齊曉靖


 

 
編輯:system    
 
相關新聞
圖片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