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網
  
北京 晴 7 ~ -3 ℃ 微風/臺北 多雲 18 ~ 12 ℃ 微風
特別推薦
重要文獻匯集
重要言論
中共中央文獻
全國人大文獻
中央政府文獻
全國政協文獻
中央軍委文獻
外交文獻
國臺辦文獻
其他部委文獻
民主黨派文獻
民間團體文獻
歷史文獻
地方政府文獻
臺灣地區相關文獻
中國政府白皮書
七日回顧
歷史上的今天
大事記
數  據
涉臺常識
中國概況
 
 
 
字號:
《澎湖廳志卷七》(1879)

  時間:2006-01-22 19:36    來源:     
 
 

 

  人物(上)

  文學 材武 鄉行 寓賢

  人才之興,豈不由於教化哉?我朝簡任賢員經理斯土,自胡氏始興文教,而澎人皆知向學。嗣是或首擢甲榜,破海外之天荒;或累葉書香,食舊德之名氏。其他習流之士,乘時而立功;素封之家,睦姻而任恤;乃至區區一介,矯然以名節自持,覺世牖民為己責者更不乏人,何其盛也。茲卷或詳或略,各傳其實;後之學者,或亦展卷而知所擇乎!為《人物傳》第七。其《列女》一門,則別為一卷附於後雲。

  文學

  顏我揚,小池角人;補臺灣縣學弟子員。康熙四十六年歲貢;雍正五年八月,選授汀州府歸化縣學訓導。品高行潔,居官三年,自甘淡薄,不受諸生贄禮。嘗言士人以立品敦行為重,文章詞藻,其枝葉也。品之不立,則本實先撥,葉將焉附?縱有佳文,風雲月露,無補于身心,無益於政治,亦何取哉!雍正八年,告假回家,教訓鄉里,澎人至今論文行兼優,必為我揚首屈一指。此澎士入仕之始也(胡氏《紀略》)。

  辛齊光,字愧賢,湖西社人。由臺灣府學,嘉慶六年歲貢,癸酉科欽賜舉人。家頗裕,樂善好施。嘗出數百金倡修文石書院及郡城試寓;又嘗造湖東、西溪二處石橋,修港底尾、書院崎二處大路,置石板于中墩,徒涉得無苦;又修蟳廣汐石堤,堤邊建福德祠,以便行人憩息。鄉有古冢,經風雨棺骸露積,悉拾置一處,封築義冢。又建敬聖亭,廣拾字紙。遇貧輒周恤之;有借貸不能償,悉焚其券。友有喪,貧無以殮,為備棺營葬。以此義聲達鄉里。少年力學,應鄉試十余科,內渡遭風幾殆。時母年高,慮風波不測,遂決意杜門養母。母九十余歲沒,齊光年六十六矣,盡哀盡禮。服闋再赴秋闈,皓首登瀛,為澎士先。耄年尤杖策一上公交車,歸課子孫,藏書滿家,留心考據。既又主講文石書院,善誘後學,教人重實踐,課諸生終日不怠。年七十六,無病而卒。

  呂成家,字建侯,東衛社人。少聰慧能詩,又能琴箏;屢試不售,遂絕意功名。置一齋,嘯臥其中,圖書花鳥、呼酒談棋,有以自樂。晚益耽吟咏。吳別駕性誠常相酬和,去任後尤寄短章遺贈。成家雖放浪形骸,而天性友愛,與兄弟數人白眉黃髮,揖讓一堂。諸子侄多業儒。從弟作屏、侄因方,俱諸生;子逢時,武生。成家年七十一,以壽終。

  王安瀾,鐵線尾人;庠生。謹飭自守,交遊取與多不茍。處鄉閭,勸人息訟,好面折人過;人服其公,姦宄斂跡。居家嚴,諸兒孫繩以禮法,毋敢犯。長子云鵬,克體父志,事繼母盡歡。少年敦行積學,遊庠後,修善益力。以是非質者,一秉公道,以巽詞解之,眾怒輒平。值書院議修,澎廳蔣鏞延主募務,與呂作屏同視工程,矢勤矢慎,勞瘁成疾。五賢堂、文昌祠、魁星樓皆次第告成,始告歸養病。

  許必達,字原高,赤嵌人,諸生。性謹厚,不較是非,不議人短長。家貧,授徒有法。好培植,單寒不責修金,數十年如一日。子敦孝,遊庠;後早亡。媳呂氏以節著。分頁符圖標,請勿在代碼中對其進行修改,否則可能會造成錯誤而不能使用!

  蔡培華,字明新,雙頭跨人,籍金門。性廉靜,事親頗謹。貧無以養,為廳署小吏,謀給菽膳。通判朱國垣賞其文,厚恤之,令歸就儒業。親既歿,孺慕不衰。有富人出數百金欲附葬母冢,戒術者紿之曰:“而能從吾,當有以報;不然,此地于子且不利!”培華盛氣曰:“是謂我不丈夫也。吾豈以親墳圖富厚者?”力卻之。窮益甚,躬耕力學,晝出秉耒,夜操卷達旦,偕族弟元宗分研共礪。元宗為諸生。培華年且老,尤兀兀不倦,潦倒名場數十年。教子廷蘭,十三歲先入郡庠。培華年六十九,始補弟子員。論文尚風骨,不趨時徑。晚年益厭紛華,自署其門雲:“信道惟求慊,存心只戒貪。”又好種花卉,隱茅齋中,蕭然自得。年七十七,以壽終。子廷蘭(以上本《續編》)。

  蔡廷蘭,字香祖,學者稱秋園先生。父培華,別有傳。廷蘭幼顈異,五歲讀書倍常童,八歲能文,十三補弟子員,屢試輒冠其曹。旋食餼,名藉甚;澎之廉吏蔣鏞尤愛重之。道光十二年,澎湖饑,興泉永道周凱奉檄勘賑,廷蘭賦詩以進,備陳災黎窮困狀。凱大加稱賞,瀕行贈以詩,有“海外英才今見之,如君始可與言詩”之句。因手錄讀書作文要訣一卷授之,題曰《香祖筆談》。時凱方以詩古文詞倡導閩南學者,廷蘭以海島諸生,為所器重;於是臺郡當道名流,如熊介臣、周澗東、姚石甫、劉次白諸公,莫不知澎湖有蔡生矣。十四年,主講臺灣引心書院。越明年,鄉試罷歸,由金門遭颶風,船飄十晝夜,抵越南之思義府菜芹汛登岸,乃由陸返閩。途次與南國人士以詩相酬和,藉以采風問俗。行四閱月,歷萬餘裏,因見聞所及,成《海南雜著》一卷。十七年,凱調任臺灣道,舉充拔萃科。是年旋領鄉薦。郡守聘主崇文書院講席,兼引心、文石兩書院。二十四年會試成進士,以知縣即用分發江西,年已四十有四矣。二十九年四月,補峽江縣。至則清積案,獎善類,月課諸生,為文手自校閱。觀瀾書院久廢,乃助修郡治章山書院,使邑士得以時就近肄業焉。峽江素號瘠區,逋賦者眾,以大義勸諭士民,民皆悅服,完納如額。次年值秋收荒歉,自捐司房筆資,請豁免逋賦;並設法賑恤,多所全活。咸豐二年七月,解任。是歲充江西鄉試同考官,九月署南昌水利同知,十月卸事。三年回峽江任,五年八月卸事。六年九月,委署豐城縣。遭江水暴漲堤壞,捐廉二千七百兩,雇夫修築張家嘴、羅家角堤岸。又出貲,募人撈拾屍首數百,安插難民。時粵寇逼境,所在土匪焚掠,人心風鶴。亟出駐江上,舉辦團練,令富者出貲,貧者出力;其條目簡易可行,民始有固志,屢卻悍寇。以防堵出力,巡撫耆齡保升同知。九年三月十五日,在任病故,年五十有九。廷蘭自少力學,以博雅稱,于詩工古體,于文尤善四六,所撰《海南雜著》,刊行已久。為諸生時,佐蔣通判輯刊《澎湖續編》,網羅故實,多出其手。臺灣道周凱歿于任,金、廈門下士林樹梅輩議刻《內自訟齋文集》,鳩資助費。廷蘭銳身自任,移書檯地同門生施進士瓊芳等曰:“吾師素負知人愛士,目今此事宜各盡心力,庶彰吾師之明;豈可諉之樹梅,使私為己責哉?”其風義之篤如此。卒後,遺稿罕有知者。光緒四年,主講文石書院金門林豪為搜其《愓園古近體詩》兩卷、《駢體文雜著》各若干卷(《誦清堂文集》)。

  吳文光,西衛人。性狷介,工於制義,與蔡廷蘭齊名;惟詩賦不逮耳。性憚于渡海,嘗一應鄉試,四書文已入彀矣,以二場病不能至,遂罷歸。葉清瀾,烏嵌人,制藝尤工;蔡廷宜,湖西人,十五歲遊庠,鄉試屢薦未售。二人俱以諸生終。

  徐日新,字盤銘,東西澳火燒枰人;增廣生。少貧好學,每攜書隴畔,且耕且讀,其專精類如此。性狷介,為書院總董二十一年,恒以籌款置産、培養後進為事,不顧己私。蔣通守最信重之。尤能急人之急;值年饑,即傾囊倡捐籌賑,全活無算。前道憲汪公嘉其能任勞怨,獎以匾額。壽至七十余。子騰、孫癸山,俱為名諸生(洪純仁採)。

  張建勳,字壽石,雙頭跨社人;補弟子員。家貧,授徒不計修金厚薄。性耿直,遇鄉鄰有爭者,必苦口勸解,事息不居功。澎人畏兵如虎,顓愚屢遭嚇索;或涉訟求直,又慮胥役擾累,故多受害飲泣而莫敢鳴者。建勳目睹民困,為陳于有司,請定胥差規費,請據理訊斷;由是兵稍斂跡,民得安業。前廳俞通判嘗以今之古人稱之(蔡玉成採)。分頁符圖標,請勿在代碼中對其進行修改,否則可能會造成錯誤而不能使用!

  方景雲,字振青,號省齋,瓦硐港下社人。父日升,諸生。景雲少承家學,補弟子員,鄉試薦而不售。家清貧而性耿介,慎取與。與人交必誠必信,為遠近所推服。有不平事,得一言立解;以故終景雲之世,北山十三鄉無赴訟者。素以維持風化為己任,于裏中禁淫戲、禁賭、禁盜、禁贅,營兵澳甲不得濫受投詞,不許婦女入廟焚香,至今鄉人猶遵其約。有女適同社儒家子呂某,年少新寡,媒來議醮;景雲正色曰:“豈有為景雲女而改事二姓哉?”乃招其女,歸令守節。其遇事持正多如此。景雲既留心風教,膽力自負;民有不便,必歷陳于有司,得請乃已,卒以是遘禍。同治初,有姦民因緣勢弁,竊諭札,將設局捐派,踞節孝祠為巢,其勢洶洶,已出示舉辦矣,景雲毅然陳于有司。姦民懼,啖以重貲;景雲麾之去,竟斥逐姦民,罰貲三百緡充節孝祠祭費,聞者快之。而姦黨計不得行,恨次骨。未幾,景雲以事至臺郡,勢弁謬為恭敬,飲以酒,歸而暴卒。景雲生平不營産業,喜涉獵説部,每應試有餘貲,則市書籍以歸。方氏由金門烈嶼分居澎湖,前無族譜,至景雲始倡修雲。卒年僅四十九(黃學周採)。

  陳大業,字建公,岐頭人;諸生。少孤,事母順,一飲一食,竭誠調護,二十餘年如一日。與兄傳生共財,事之如嚴親,事必請命而後行;語在傳生傳。性好學,課子侄甚謹,而于書院事尤留心整頓。嘗請官移建魁星樓于巽方,倡修講堂;祀制字聖牌位,捐貲設祭,擇期焚送字跡;皆其所創始也。素為鄉鄰所信服,頂山民有口角細事,就質于前,得一言立解。子桂林,增廣生;克承父志,敦孝友,辨義利。父嘗染痢疾,延醫問神,不遠數十里;早夜焚香告天,願減己算益壽。又以手驗其摵牏,試氣之盛衰。其竭力奉事多如此。嘗有出海遭風,將所剩貨物,倉卒運寄而去;及回日,如數交還。出海欲以半相謝,桂林不可。家貧,舌耕為業,臺郡友人爭延致之,以親老辭不就。蔡進士廷蘭宦遊江西,以家中子侄為托;桂林重違其意,就館一年,仍辭歸。性多材藝,手制素琴四幅,造祭聖樂器,工妙絕倫。其睦宗族、和鄉鄰、善誘後進、步趨先賢,無一不以實心行實事。子維廉,弱冠補弟子員,食餼;寓郡教讀。道光三十年澎大饑,賣男鬻女者相屬,廉為陳于徐臬道求賑,語甚懇切。適有盜買男女十六人抵臺,廉見而止之,悉帶赴道署為證,得如議行,全活甚眾;並籌款贖回男女四十三名。配回之文,專人交大業,令其結領報廳,不假胥役之手,恐生弊也。廉早卒,子鍾奇;其弟維新撫而教之,入縣庠。

  材武

  洪就,瓦硐澳港尾社人;強幹有膽氣。澎臺各處砂線礁石、風潮水性,無不熟悉。

  康熙六十年,朱一貴倡亂,竊踞臺郡;水師提督施世驃駐師澎湖,募至軍前,牌委隨徵千總。同洪選、李孟等六人,駕領小舟二隻,分南北二道飛赴鹿耳門,清港豎標。六月十五午時到■〈隙,氵代阝〉仔,偵探賊情。是夜即到鹿耳門,疏清港路。翌日插標畢,陡遇賊眾來攻,同守標千總顏得慶、楊彬等力戰走之;大師乃得揚帆直進,剋復安平鎮。十七、十九連日在鯤身接仗,奮勇先登。二十夜在涂塹埕瀨口,發炮斃賊,一貴遁,遂復府治。賊平,制府滿保以就先入鹿耳門清港首功,授臺協水師右營千總。雍正二年,給扎功加署都司簽書。五年升金門右營守備。九年彰化大甲西兇番作逆、十年樸仔籬柳村莊馬明潭等處兇番殺害良民,就節次隨軍剿平。南路賊吳福生豎旗作亂,就帶兵三百名援剿;事平,以功累官廣東碣石鎮中營遊擊。所至恩威並著,兵民輯睦。年老告休,家居卒。

  洪選,林投澳尖山社人;熟悉水道。康熙六十年,施軍門駐師澎湖,軍前應募,牌委隨徵千總。奉命前赴鹿耳門清開港道,擊退賊眾,引舟師進港,屢戰有功。事平,授功加都司簽書職銜,任臺協水師中營千總,卒于官。

  顏得慶,良文港社人。平時駕三板頭船賈于臺,水道最為熟悉。施軍門招募軍前,牌委隨徵千總,命往鹿耳門同楊彬等守標,以待大軍。忽賊船驟至,擊卻之,大兵戰艦乃得揚帆直入。後南北路隨徵,屢著戰績。事平,滿制府題授功加都司簽書,任澎湖右營守備。

  許翰衝,良文港社人;老成歷練。康熙六十年,臺匪朱一貴作亂,翰衝率其子鄭勝、侄元吉謁軍門應募。平臺有功,授功加都司簽書,任水師提標左營千總,卒于官。鄭勝授外委守備銜,任水提標左營把總。元吉授功加都司簽書銜,任水提標前營把總,升安平右營守備,保舉引見;回任後,與兄鄭勝俱引年告歸。分頁符圖標,請勿在代碼中對其進行修改,否則可能會造成錯誤而不能使用!

  張啟琫,赤嵌澳人。為人忠誠信實,遇事敢為。康熙六十年,以平臺功,題授功加都司簽書職銜。後累官至福建銅山水師營參將。

  楊彬,吉貝澳人。平日駕三板頭船營生,熟悉水道;為人猛勇。康熙六十年施軍門募至軍前效力,命赴鹿耳門,同顏得慶、洪就等清港守標。賊眾猝至,悉力拒戰,殺賊甚多。大師戰艦得以直進鹿耳門者,彬之力居多。事平,論功題授都司簽書。滿制府令授職任事,彬自願恬退,給功加扎付榮身以終焉(以上本胡氏《紀略》)。

  洪廷貴,烏嵌人;少年有膽力。在臺灣中路貿易,與內山村氓相習。咸豐三年臺屬林供之亂,廷貴在事有功,兵備道裕鐸獎給九品頂戴。同治元年春,彰化戴萬生、林戇晟作亂;是冬水師提督吳鴻源渡海剿賊,兵備道洪毓琛遣廷貴軍前效力,作為引導。廷貴自備資斧,隨軍進剿,屢獲要犯,賞五品功牌。二年冬十月,陸路提督林文察發功牌十八道,檄廷貴赴嘉、彰二屬聯莊;即備資募勇五十名趨辦,聯絡二百四十一莊取結存案,賞四品銜儘先把總。委帶先鋒隊攻破侖仔頂賊莊、克斗六土城及林戇晟賊巢,均在事出力。時逆黨陳弄等負隅未下;三年春,署水師提督曾元福命深入賊莊,招其黨羽,以身為質。出入賊中者數,因得縱觀夷險,深知虛實;以地形縷陳大帥,擁水環浸賊寨,克之,逆弄就擒。四月,署臺澎總兵曾玉明飭赴二林、王宮、番控等莊紮營,鼓舞紳董夾攻垓坮、大突、八房各逆莊。五月,命添募壯勇前敵進戰,焚燬數十莊,擒斬逆黨陳老林等。事平,曾鎮札準預保都司,面許奏補實缺,先委署大甲守備;而左右婪索,貧無以應,卒為他人所得。四、五年間,大憲舉辦善後事宜,廷貴歷陳皆寢不錄。時嘉義布袋嘴海口蔡沙以捕魚為名,率竹筏小船在港截劫,接濟洋盜,藏匿逆黨。廷貴以為欲清洋面,當絕盜源,請賜貴一軍,願剿捕群醜,毀其窟穴;曾鎮不許。六年正月,廷貴自訟戰功,乞當道省錄。其略曰:“戴逆擾亂以來,廷貴奉檄備資引導大軍,聯莊拒賊,訂期夾攻,出萬死一生之中,深入賊巢,獲犯出力,有行營中軍城守營參將林某可證。數年間借墊勇費盈千,勇丁傷斃多名,給醫藥、恤眷屬,家貲告罄。乃前鎮憲並無計功獎勵,有錢者保之、無錢者掩之,欺罔誤國,使貴舉家飄泊郡城,艱辛萬狀;灰壯士敵愾之心,失草莽效忠之望,非淺渺也。敢冒死哀乞據情核辦,無任貴賠累含冤,則德同再造矣。”不報。廷貴遂失意落拓,悒悒以終。聞者惜之(《誦清堂文集》)。

  鄉行

  薛應瑞,內埯社人。好善樂施,嘗築東衛、西嶼義冢。又自北山至中墩、自中墩至潭邊,海港阻隔,厲涉維艱;因獨力修造兩石堤,費白金數百兩,俗名蟳廣汐,迄今遂為通津。時通判王欐、協鎮葉相德,各錫匾褒之。

  張希文,赤嵌澳人。性剛正,好行善事,周貧恤困,澳之人猶津津樂道也。康熙六十年平臺有功,乃受職而不受官;上憲嘉之,給功加扎付以榮其身。其恬退又如此。

  顏起浩,小池角人;我揚之兄也。鄉黨稱其正直無私。解紛息訟,有王彥方之風。兄弟友愛,至老怡怡。康熙四十九年,臺灣令張宏舉鄉飲賓,稱為齒德兼優雲。

  許福基,瓦硐澳人。性長厚,口不言人是非;每教人為好人、存好心、行好事。有爭競者,必力為解勸,不使赴控公庭,澳內化之。康熙五十三年,臺防廳攝臺灣縣事洪一棟嘉其行誼,舉充鄉飲賓,予《頌德可風》匾額。

  呂良棟,瓦硐澳人。質直好義,澳內事無大小,恒以身任;又能緩急相濟。古稱任恤,此其選歟!乾隆七年,臺灣知縣楊允璽〔舉〕充鄉飲賓,匾曰《望重鄉評》(以上節胡氏《紀略》)。

  陳傅生,岐頭社人。性純厚,事母順。與弟大業共敦義讓,衣服飲食必讓美于弟。每遠賈歸,輒市異書滿架,欲令週知古今事。嘗囑曰:“吾家門賴汝振書香。汝兄慣習風波,耐勞苦,無勞遠念。汝讀書人,宜善自愛!”歸聚一室,則歡談竟日,不忍離。視侄如子,一粒一縷不自私。大業亦奉事維謹,事必請而後行。遇地方善舉,每善體兄志,竭力襄成;人尤韙之。大業見文學傳。

  陳昆山,沙港人。內行敦篤,言訥訥如不出口。家不甚饒,而慷慨好施。嘉慶二十一年,歲饑,傾囊散賑。嘗捐建萬善祠、助修蟳廣汐石堤,廣印《感應篇》、《敬信錄》、作《戒溺女文》以勸世。聞有女將溺,亟謂其家厚給之,令哺活。一日見裏人盜其瓜,疾引身避之;後其人知而愧悔。裏黨以此重之。惜年僅四十一而歿,聞者皆為太息。

  陳文獻,字如瑞,沙港人。三歲失怙,母邱氏撫之成立。性質直好義,為人解爭釋訟。鄉鄰有急,輒量力賑貸,不責償。訓子孫有法,一家合食數十人,和睦無間。嘉慶九年,臺灣令薛志亮舉鄉飲賓。壽七十二,子孫皆諸生。分頁符圖標,請勿在代碼中對其進行修改,否則可能會造成錯誤而不能使用!

  郭克齊,字遜可,通梁人。素行友恭,待人寬厚,治家嚴肅。好勸人讀書,家中男婦皆知敬惜字紙。為子擇師,尊禮備至;修金不給,輒質衣物以奉。後移家臺灣,澎人到臺者多受其惠。嘉慶丁卯年,孫開榮遊泮。回籍,倡同人鳩貲拾字紙,又印施《敬惜字紙文》勸世。壽至古希,恭遇覃恩,賜八品頂戴。孫開榮亦舉彰化學。

  張世光,瓦硐澳人。性剛直,好利物濟人。遇不平事,必力為勸解;以故鄉無事爭訟者數十年。嘉慶十八年,鳳山學訓導揀選知縣黃人龍舉鄉飲賓,匾曰《善行可風》。

  陳龍慶,西嶼小池角人。好為人排難解紛,鄉中事無大小,皆就決於龍慶。康熙五十年,臺灣知縣俞舉充為鄉飲賓,匾曰“雍睦可風”。壽八十四。

  陳登科,字爾耀,通梁人;業儒。生平多善,尤篤內行。鄰有子忤其親,苦勸不從,乃自伏母膝呼天;雷急震,不孝子且作栗懼狀。如是數次,鄰子化之。訓幼弟循循不怠,論文獲新義,必詳語之。和以處眾,不幹訟事、不報無道,為士人矜式。

  歐陽挺,土地公前社人。五世同堂,男孫三十三人、女孫十四人,闔家五十余口,和睦無間。挺性寬厚,家道清肅。課兒孫以禮讓,處鄉里無纖芥嫌,終其身未嘗一涉訟庭。耄年猶健,舉家熙熙為樂。皤發子婦孝養無虧,班衣娛老。壽九十二。長子庶奇、次慶時,年俱至八十余。道光元年覃恩,賜八品頂戴(《續編》)。

  李洊科,小池角人,原籍同安縣浯嶼;以醫術遊澎,因家焉。好為人解忿息爭,舍藥施茶,利人方便。事繼母極順。道光元年,由臺灣府學舉充鄉飲賓,澎湖廳丁嘉植匾曰《鄉間表式》。子安邦,列郡庠。

  陳改淑,字以文,通梁社人。溫良和粹,口必擇言,目不窺色。因名場落拓,退而訓蒙自給,屏除俗務。晚年喜種菊,善琵琶。嘗客遊蘇、杭,遍歷名勝,以圍棋高手著名。所著有《楂客紀遊》詩集,散佚不存(以上節《續編》)。

  林享,網埯人。性敦厚,寡言笑。事祖母甚謹,教子弟循循有法。同居五十余人,飲食皆相推讓,無私積者。享死後,子孫猶敦義讓不衰,澳人述為美談(以上本《續編》)。

  林孝,西嶼人。住媽宮澳之觀音亭,長齋奉佛。為人傭工及所得香火微資,盡出以修除道路,收枯骸、掩廢墳,有餘以施諸貧者。又嘗攜篋,遍拾字紙。晚年往普陀山禮佛,歸仍居觀音亭誦佛號不輟,但未下發耳。一日,促其侄遠歸,甫登岸,即有商船遭風壞于外塹港內,得隨眾撈舍有所獲。以是顓愚艷説孝能前知矣。後復往普陀,怛化于善化寺,壽七十余歲(參《續編》)。

  紀春雨,雙頭跨社人。家饒于資;而天性謹願,順事九十歲繼母。兄弟年皆六十余,猶合食。一家男女數十人,耕讀各守分,雍睦無間。遇裏中義事,隨分襄成。道光辛卯年,澎地大饑,以蔣通守勸諭,出白金三百元助建義倉。事聞,議敘八品頂戴。子孫皆諸生(洪捷元採)。

  許媽,字源裕,湖東人。道光庚戌年卒。壽九十六(洪純仁採)。

  蔡光任,字仲鄉,雙頭跨社人也。素習儒,兼學醫術,尤善痘科。人招之即應,不索謝;遇孤苦,或助藥資。時以好行方便稱之。享壽八十。孫榮賢,能世其業(陳雁標、洪純仁同採)。

  翁河水,鎖管社翁淑子也。生三歲母死,事繼母陳氏頗謹,一飲一食必親自料理。陳氏得一奇病,委頓床第十餘年;朝夕扶持,不離左右,不避污穢。延訪名醫,千方療治,湯藥必先嘗之,終始如一。卒年五十三(徐癸山採)。分頁符圖標,請勿在代碼中對其進行修改,否則可能會造成錯誤而不能使用!

  張升彥,字宅三,北山人。太學生。生平篤內行;能書畫,尤長于丹青。凡仕澎者,必求其《輿地海防圖》以資考鏡。又善審音,手制素琴數幅。子玉峰,太學生,亦能世其業(陳朝聘採)。

  蔡耀坤,風櫃尾人。家小康,而能識大義。同治初,洋匪猖獗,在埯口截劫商船,甚至登山搶掠;鄰鄉嵵裏、井仔埯等社,俱被焚劫。耀坤出資為倡,就本鄉要口填築炮圍,率鄉眾日夜防守,籌給經費。嘗禦賊海岸,擊斬渠魁,余黨遁入海。至今父老猶能言之。歲戊辰,復捐修南灣路。其地在風櫃尾東、嵵裏社西,左有峭壁、右迫海隅,路極崎嶇,行人病履;既修竣,即車牛亦可通往返雲。卒年六十八,彌留囑其子司訓玉成輩,以宗祠未建為憾。於是玉成鳩建小宗于本族鐵線尾,成父志也(陳維新採)。

  黃步梯,字烈侯,媽宮澳人。原名讚承,充澎協稿識;明習營務,補安平右營額外外委,遷把總。同治間彰化戴逆之變,步梯從參將陳國銓為林鎮運餉,中途微雨,或以前多賊鄉,未可輕進為言;步梯奮曰:“乘此時賊黨未覺,力疾速行,尚可達也。”乃冒雨趲行。既踰隘,賊始出邀截;步梯為殿,拒卻之。論功,加五品銜。是後餉運皆為賊掠,大營卒以饑潰,人始服其膽略雲。以母老辭退;張協顯貴重其才,延入幕數年。雖公事煩劇,每夕必歸侍母膳,怡色承歡,其天性然也。旋援例為通判,加提舉銜;仍以老親在堂,不忍遠離,遂無出山之意。既家居,凡裏中義舉,知無不為。生平好學如饑渴;與董事蔡玉成修文石書院,勸捐監工,寒暑無間。欲重修城隍廟而未果;病革,乃囑長子濟時廣文,克承先志焉(陳維新採)。

  洪銓,紅羅罩社人。性矜高而盡孝。少充臺灣營伍,嘗由廈門配船東渡,中流遭風,折舵飄至澳境之南,水趨下,所謂落溜也。風忽轉,潮亦乘發,隨風潮吹至一港。海濱多壞舟,沙際皆白鏹,為海潮磨蕩薄如葉,與白骨錯列;大鳥狀奇異,見人不飛。沙際多大蚌,其珠大者若棋子;或誤踐之,足為所鉗,立斃。故登岸者必謹防之。銓與同輩舍舟上岸,循海覓路。行糧既盡,採海物為食,日有死者。銓在廈時制有丸藥,攜歸將以奉母,日咽數丸,得延喘荒山灌莽間,與奇禽異獸為伍。同伴尚五、六人,行十余日,無民居;遙見海上夾舺船,號而求救。船下杉板救之,乃罄所有歸於夾板,得載以歸(陳雁標採)。

  洪鐘培,隘門社人。年九十卒,五代同堂。子壽,癸卯年卒,九十四。壽子文衡自有傳。孫純仁、曾孫維精,俱遊泮(陳榮賢採)。

  李光度,港底人;為郊商高家司帳。咸豐元年,街中不戒于火,度急收帳簿,躍身出,而自己物悉聽焚如矣。時人義之。丙辰年大疫,施捨藥物以周鄉里。年但三十八而卒,聞者惜之(以上李煥章採)。

  劉元成,其初由海壇移居媽宮市,遂家焉。生平精於心計,以居積致富。後見同時刻薄成家者,多出不肖子,轉瞬間傾覆殆盡矣;由是廢然意沮,自反其所為,出數千金為各廟香資,並分散澳中之窮困者。謂人曰:“人生寄也,多資奚為!”後其子孫淡薄食力,亦克自成立(葉國梁採)。

  洪文衡,字平叔,隘門人;諸生。有巧思,涉獵曲藝,如青鳥、日者、棋譜、青囊之書略通大意。丁未年,從蔡進士廷蘭任江西峽江縣,在署教讀。己酉,聞父喪乃歸,三月廬墓。庚、辛間大饑,與諸紳耆呈請賑恤(洪思永採)。分頁符圖標,請勿在代碼中對其進行修改,否則可能會造成錯誤而不能使用!

  寓賢

  盧若騰,字閒之,同安金門人;學者稱牧洲先生。明崇禎八年舉人,十二年成進士。莊烈帝以天下多故,親禦文華殿,簡用新進士三十人觀政兵部,若騰與焉。時督師楊嗣昌奪情起用,玩寇佞佛,若騰抗疏糾參,有旨切責;天下壯之。累升武選司郎中,總京衛武學。三上疏劾定西侯蔣維祿;有惡其太直者,外遷寧紹巡海道。瀕行,劾內臣田國興騷擾地方諸不法事;帝納之,逮國興抵法。既至浙,潔己愛民,抑勢豪、絕饋遺,風裁凜凜。剿平劇寇胡乘龍等,閭井晏然。時有“盧菩薩”之稱,為祠祀之。鼎革後,福王稱號南京,用薦擢鳳陽巡撫;若騰見馬、阮當國,朝綱大壞,辭不赴。大兵平江南,鄭芝龍兄弟奉唐王入閩,號隆武;起若騰于家。單騎赴召,授浙東巡撫,駐節溫洲。特薦宿將賀君堯為水師總兵,募靖海營水勇扼守要害,使其族弟遊擊將軍若驥防守盤山關以固籓籬;請簡任學臣、舉行考試,以收士望。是歲溫州大饑,乃因歲考權開事例,捐貲賑恤,地方稍安。唐王降諭嘉獎,加兵部尚書銜。魯王舉兵紹興號監國,其臣不奉福京朝命,以兵進窺溫州,有兼併意;賀君堯勒兵拒之。是時,于顈亦有撫浙之命。若騰疏言:十羊九牧,號令不一,恐誤封疆,自請撤回;不許。唐王英明果斷,有知人鑒,而大權歸芝龍,終無所展布。閣臣黃道周見芝龍驕恣無匡複意,乃請出視師,進規江西;途次以門生為托,貽書曰:“聞君之來,喜而不寐。不但聲氣可通,亦且形勢相起。”若騰復書,以時事艱危,同心報國相期許。未幾道周兵敗殉難,而紹興江上之師亦潰。大兵抵溫州,若騰厚結君堯悉力守禦,以軍糧斷絕,七上疏請援,俱不報。城中紳士請早決大計,全一方民命為言。若騰大哭,麾之去。已而姦民內應,城破,若騰引親兵巷戰,腰背中三矢,為靖海營水軍所救;乃由海道回閩,上疏自劾。而大兵已入閩,芝龍撤關上兵以降。若騰旋裏後,嘗與同志傅某等結社,舉兵圖恢復;所謂望山之師也。旋因糧盡而罷。桂王起廣東,稱號永歷;若勝奉書通問,優諭答之。芝龍子成功舉兵金、廈,勢甚熾,以若騰宿望名儒,加賓禮焉。成功既取臺、澎,勝國遺臣多東渡者,若騰與進士沈佺期、許吉燝等同渡海。舟次澎湖而疾作,乃僑寓太武山下。臨終,遺命題其墓曰“有明自許先生盧公之墓”;蓋以見志雲。年六十有六;葬太武山上,遺墓尚存。生平著述甚富,有《留庵文集》二十六卷、《方輿互考》三十余卷與《畊堂值筆》、《島噫詩》、《島居隨錄》、《浯洲節烈傳》、《印譜》各若干卷(《同安縣誌》、《金門志》、《留庵文集》、《黃忠端公文集》、《結結亭集》、《嘯雲山人文抄》、《讀閩書》、《蠡測匯抄》)。

  張灝,字為三,同安人。明進士,官兵部職方郎中。初隱于金門之大嶝,庚申自廈門至臺灣。康熙癸亥,施將軍撥舟送回;至澎湖,病作,遂寓焉。卒年九十五矣(《府志》、《金門志》)。

  馬琬,字梅村,臺灣縣人。祖廷對,歲貢生;父中萊,拔貢生:皆寓籍諸羅歲貢。乾隆三十年間,胡別駕始創文石書院,以琬敦品學,延主講席。居澎八載,學者多獲其益。喜飲酒,悅書史字畫。善事母;母年且百歲,猶能繪水墨蘆雁,琬亦從習焉。鄉闈屢薦,不售。晚年益肆情詩酒間,作水墨畫,自題以見志雲(薛氏《臺灣縣誌》)。

  林樹梅,字瘦雲,金門人。父廷福,官澎湖遊擊;每巡洋,絜之以行。所至港■〈氵義〉夷險、風雲沙汕,隨事指示,樹梅手自記錄。平生留心經世之務,而厭棄科舉文。從富陽周觀察凱、光澤高中翰澍然學為詩古文詞,著有《嘯雲山人詩文鈔》若干卷梓行。嘗佐曹大令謹興鳳山水利,在澎時蒐羅鄉先進盧牧洲遺書數種刊行之。

(來源:臺灣文獻叢刊)

編輯:齊曉靖


 
編輯:system    
 
相關新聞
圖片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