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點新聞 | 大陸之聲 | 本網快訊 | 大陸縱覽 | 臺灣 | 大陸 | 兩岸 | 新聞發佈會 | 港澳僑 | 國際 | 海外看中國 | 中外交往 | 七日回顧 | 體育 | 娛樂

朱天心:咖啡館裏的寫作人生 過簡單生活的大作家

時間:2009-08-28 11:09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朱天心祖籍山東臨朐,1958年出生於臺灣高雄縣鳳山市,父親是隨國民黨軍隊來臺的軍中作家,姐姐亦是著名作家、侯孝賢導演“御用編劇”。她不滿20歲即以小説《擊壤歌》一舉成名,大學畢業後成為專業作家,作品多次獲獎,是臺灣文學史上不可忽視的重要作家之一。

  咖啡館裏的寫作人生

  在臺北與朱天心見面,約在她常去的永康街希羅斯咖啡店。説常去不夠準確,對於習慣在咖啡館寫作的朱天心一家,“不在咖啡館就在去咖啡館的路上”不完全是調侃。這咖啡館不是不食人間煙火的那種,嘈雜的人聲、背景音樂聲和杯盤刀叉的碰撞聲中,朱天心從一筆一劃正寫著的稿紙上抬起頭來,露出溫婉的笑容。蓬鬆的短髮、深藍色的上衣,語速中等,聲音柔和,眼神如女學生般清冽。

  以記錄青蔥歲月的《擊壤歌》為代表,朱天心早期的創作被歸類為“閨秀文學”,作品被指有張愛玲痕跡。對此,她並不介意。對於偶像的《小團圓》,朱天心坦陳:“看完的感覺是煉金沒煉成,打開爐子煙和灰都出來了。她往日構建的七寶玲瓏塔倒塌了,她的人肉炸彈把胡蘭成炸了,也把自己炸了。”

  上世紀80年代末期,朱天心的寫作風格和題材大變,由少女情懷轉為與時事、政治緊密結合。臺灣外省族群所面臨的龐大認同壓力,朱天心深切的不平與焦慮,投射在其作品中。作品前後期題材的巨大改變,使她成為文學評論者絕佳的討論對象。

  這種轉變的代表作,是1992年問世的《想我眷村的兄弟們》,朱天心因此獲獎無數,被稱為“臺灣眷村文學第一人”。17年後的當下,“眷村熱”再度在臺灣興起,話劇、影視劇票房飄紅,作品的深度與社會影響卻無法與《想我眷村的兄弟們》相提並論,朱天心的先知先覺與超強洞察能力可見一斑。

  爭取不被貼標簽的自由

  “臺灣很長時間裏其實沒有所謂的族群問題,是李登輝打開了潘多拉的盒子。”朱天心的語調由溫婉轉為犀利。她説,當年外省人和本省人是有些差異,但這種差異並未妨害到人們的生活,外省人和本省人正常地交朋友、結婚、生活。李登輝主政後,不斷操弄族群議題,以族群為工具打擊政敵、解決黨內紛爭,再援引民進黨的力量加入……是這種操弄逐漸瀰漫到整個社會,讓差異變成了鴻溝。

  “其實,我們只是要爭取不被貼標簽的自由。”朱天心不止一次被問過:“你認為自己是臺灣人嗎?”“當時我真是眼淚都快出來了。對這塊土地的感情,像空氣像家人,平時沒事誰會去描述它。在寫《古都》時,我就想傳達一種聲音:難道只有認同的人才能在這裡生活嗎?我交稅、從來不違法,我就可以生活在這裡,你管我心裏想什麼,多愛或多不愛。”

  需求壓到最低才有自由

  朱天心自謙産量很低,但粗粗算來,作品集也出了十數本。“哪一部作品是最愛?沒有最愛,都愛。看自己的書,就像看一本一本的相簿,高中時的照片,可能醜醜的,但是那裏面有感情有感動有記憶,是最真實的,我都喜歡。”

  朱天心和先生唐諾(本名謝材俊)很“羨慕”那些産量高的朋友,但都笑稱自己做不到。好在對生活的要求不高,一個月幾千元新台幣的開銷就夠了,夫妻倆信奉“把生活的需要壓得很低,自由度才會出現。”朱天心説:“對我來説,不能指望靠賣書過奢侈生活。書賣得好,算是意外,基本上等同於中了頭彩。有些人寫作時,首先想的是這書起碼要賣兩萬本,才能交房貸、才能出去旅遊,才能換車子……我是倒過來,把生活過得很簡單,寫作的時候不用去想出版商和市場。”

  兩年前,唐諾把工作辭掉,夫妻倆現在每天都在咖啡館呆著。唐諾認為,在咖啡館寫作,可以更集中精力,因為家裏太熟悉了。

  在女作家多情路坎坷、孑然一身的臺灣文壇,朱天心的愛情和家庭實在太圓滿了。先生是臺灣著名的推理小説家,博學多才。就讀于臺灣政治大學民族所的女兒謝海盟,古怪精靈,熱愛京劇。 

  2003年,朱天心寫了一本《學飛的盟盟》。“因為覺得她最天真純潔的年齡快要過去了,很想把她最快樂的部分記錄下來。”採訪結束時,朱天心説,《學飛的盟盟》就快在大陸出版了。那麼,盟盟的古怪和有趣,也用不著在這裡多説了。(本報記者 王 堯)

編輯:陽艷萍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