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臺北九月三日電 題:把兩岸陶藝昇華為國際藝術的先行者
——專訪陶藝大師李茂宗
中新社記者 曾福志 陳立宇
用“墻內開花墻外香”來形容陶藝大師李茂宗是最恰當不過的。早年“破形而立”的現代陶藝,放在戶外陰幹待燒的素胚被人扔掉;首次辦個展,被藝評家稱是將一堆“破銅爛鐵”搬上了臺面。
然而不久後,正是這堆“破銅爛鐵”卻為華人捧回了第一尊德國慕尼黑國際陶藝展金盃,也使李茂宗在國際上聲名鵲起。現在李茂宗已是榮譽滿身,曾任大陸多所美術名校的客席教授、聯合國開發計劃署陶藝顧問,被譽為“兩岸陶藝的先聲”。
九月,李茂宗在臺北“國父紀念館”舉辦個展,九月三日,記者得以有機會對大師進行了獨家專訪。
大師來自臺灣“瓷都”苗栗縣。他告訴我們,小時候家裏窮,父親是個領固定薪水的基層公務員,卻要養活十個孩子。那時,玩具是奢談,要玩就玩泥巴,但小茂宗捏泥巴卻捏出水準,父親也看出他的天分,經常在回家的路上向鄰近做水缸的小工廠要些陶土給他玩,鼓勵他往這方面發展。
由於家境的緣故,李茂宗高中進入高職就讀,高職二年級時,就直接考上了五年制的臺北藝專。但李茂宗在臺灣藝專的五年是鬱悶的,陶藝課程裏既講功能,又講規矩,讓生性奔放、想像力豐富的李茂宗窒息,他説:是泥巴在控制我,而不是我在玩泥巴。他甚至在畢業之際,在繪畫和陶藝兩條路上徘徊不定。
李茂宗至今仍惦記著兩個老師,一個是來自北京的陶藝家吳讓農,吳教授的教育,使李茂宗的陶藝技術有了紮實的基礎;而臺灣老畫家顏水龍在李徘徊不定的時候對他説:你既然來自苗栗,為何不善用家鄉豐盛的陶土和制陶的民風,開拓自己的陶藝世界呢?
選擇陶藝之路的李茂宗一方面在“手工業推廣中心”謀生,另一方面利用假日在家鄉搞創作。他的個性決定他的創作從一開始就打破了傳統陶藝的罈罈罐罐,同時也打破了上世紀六十年代臺灣藝術風氣的罈罈罐罐,以致于首次個展就招來不少的批評。
一九六八年,李茂宗的作品經由臺北歷史博物館的選拔,入選義大利的陶藝展,引起了德國慕尼黑國際陶藝展主辦人的青睞,邀請他參展,結果他那三件作品《海珠》、《空》、《旋》獲得金牌,接著他又在義大利世界陶藝展和英國倫敦國際陶藝展中獲得優選。
得了大獎的李茂宗頻頻應邀到世界各地展出,在歐美特別是美國,觀眾的熱烈反應常常出乎他的意料,常有觀眾站在他的作品旁不住讚嘆,甚至擁抱他。藝術需要知音,李茂宗留在了美國。
良好的創作氛圍給李茂宗帶來了創作的大收穫。然而李茂宗在功成名就後卻更多地把目光投回大陸和臺灣,畢竟,陶藝的根在中國。從一九八五年始,李茂宗幾乎年年回臺灣,三十幾次到大陸考察、講學、交流,他的足跡遍及大陸八大陶瓷産區和各個知名陶藝機構。他在推動兩岸陶瓷、陶藝事業發展的同時,探索著藝術上的突破。
創作理念總是先人一步的李茂宗現今尋求的是“天人合一”的境界。他對記者説:“我企圖在宇宙中捕捉心語符號,感受那人與自然世界的互動。”當問及是否有曲高和寡的孤獨時,大師説:“我的創作不迎合觀眾,現代人可能看不懂,但以後的人會看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