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點新聞 | 大陸之聲 | 本網快訊 | 大陸縱覽 | 臺灣 | 大陸 | 兩岸 | 新聞發佈會 | 港澳僑 | 國際 | 海外看中國 | 中外交往 | 七日回顧 | 體育 | 娛樂

追記臺傳奇女企業家吳舜文:堅毅過人 數解危機

時間:2008-08-11 10:04   來源:中新網

 

    臺灣“汽車皇后”、裕隆集團總裁吳舜文女士(穿紅衣者) 中新社發 黃少華 攝

  中新社臺北八月十日電 題:追記傳奇女企業家吳舜文

  中新社記者 董會峰 曾嘉

  素有“汽車工業鐵娘子”之稱的裕隆集團總裁吳舜文,昨天下午因心肺衰竭病逝臺北,享壽九十六歲。

  消息傳來,各界扼腕。今天一大早,即有裕隆老員工前往陽明山宅所含淚弔唁,更有不少記者“蹲守”。

  吳舜文的一生充滿傳奇與挑戰。這從臺灣媒體今日不惜版面的報道中就可見一斑:“從紡織到汽車,她都是女王”、“中國第一位女實業家”、“臺灣最被推崇的女企業家”……

  書香世家 伉儷情深

  吳舜文,江蘇武進人,一九一三年十二月五日生於常州。父親吳鏡淵為上海知名實業家。吳舜文從小被送往教會學校就讀並住校,按規定的時間作息。

  受父親創辦中華書局的影響,吳舜文涉獵甚廣,她自述因性子急,往往拿到書本,非得讀完不願放手,也養成了愛讀書的習慣;上中學後,開始閱讀英文書籍,婚後攻讀大學,並取得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碩士學位。

  一九三四年,吳舜文與上海實業家嚴裕堂的六子嚴慶齡結婚。儘管非自由戀愛,但兩人婚後相濡以沫,志同道合。嚴慶齡向友人追述倆人的婚事時,總是説:“如果是自由戀愛,可能就碰不到這麼好的伴侶了。”一九八一年,嚴慶齡臨終前還在白板寫下“我們嚴家感謝你”幾個字。

  吳舜文也曾表示:“我掌理裕隆完全是為了嚴先生,我愛我的先生更甚于裕隆。”

  自創品牌 揚名中外

  一九四八年,吳舜文與丈夫一起來到戰後百廢待舉的臺灣。吳舜文以二萬枚舊紗錠、二百台舊布機,許下臺灣第一大紡織廠的大夢,這也是“臺元紡織”的由來。到一九八六年,臺元已擁有紗錠二十一萬枚、織機二千台、員工六千八百人,穩坐臺灣第一大紡織廠;吳舜文贏得“紡織女王”美譽。

  與此同時,由丈夫主持大局的裕隆汽車逐漸走出自己的路,美國《時代》雜誌甚至形容嚴慶齡是“臺灣的福特”。不幸的是,嚴慶齡不慎摔傷、身體健康惡化,並於一九八一年春天辭世,吳舜文毅然接下裕隆集團董事長大任。

  吳舜文加碼投資四十五億元新台幣,積極推動丈夫規劃的苗栗三義汽車廠,並在桃園建立臺灣第一座汽車設計中心。歷經近六年苦戰,終於在一九八六年開發出中國人第一款“飛羚101”轎車。一九九一年,裕隆趁勝追擊,奪下當年臺灣轎車市場銷售冠軍,“汽車皇后”再度戰勝不看好女企業家掌舵的聲音。

  堅毅過人 數解危機

  此間《經濟日報》刊文形容:“如果嚴慶齡是為中國汽車工業裝上輪子者,吳舜文就是讓中國人開發的車種,駛向全世界的實踐者。”

  然而,輝煌的背後,有無數的艱辛。早在上世紀四十年代,吳舜文就遇到丈夫因涉嫌反日活動被日本憲兵隊關起來的艱難局面。她一肩扛下公司重責大任,直到丈夫獲釋。

  一九七六年,裕隆漸入佳境之際,嚴慶齡不幸跌跤傷及腦部,導致長期臥床,健康狀況日漸惡化,吳舜文以裕隆常務董事兼副總經理身份,接下裕隆經營大權。一九八一年,嚴慶齡與世長辭,吳舜文忍著失去至愛的悲痛,出任裕隆董事長。當時她已年近七旬,很多人不看好,巿場甚至拋售裕隆股票。某財經界元老甚至建議吳舜文賣掉裕隆,但吳舜文斬釘截鐵地説,“裕隆就像古董,我最知道古董的價值;無論誰要買,我都不會賣”。

  除了財務吃緊,裕隆還接連遭遇與總經銷公司分家、與日産公司關係“結冰”、以及核心幹部求去三大危機,吳舜文冷靜以對,並一一化解。

  隨著年紀大了,吳舜文還要對抗病魔的來襲。六十六歲時,曾因脊椎腫瘤而動手術;二00三年小腦輕微中風出血,之後曾多次入院接受治療。

  交棒兒子 圓兩岸夢

  近年來,吳舜文已鮮少露面,但仍參與公司重大決策。六年前,在裕隆集團五十週年慶祝會上,九十歲的她以清晰、堅定的語調,用流行語“衝衝衝”激勵集團邁向下一個五十年。去年七月,她才完全交棒給孝子嚴凱泰。

  生前,吳舜文完成了丈夫“幫中國人做的汽車裝上輪子”的遺願,自己也有一個讓自創品牌汽車馳騁兩岸大地的夢想。一九九六年起,她曾多次赴大陸拜訪,由於她,裕隆集團才得以突圍,中華汽車率先與福建汽車工業集團合資成立東南汽車,日後裕隆又與東風集團合資成立風神汽車。她,還關心兩岸關係發展,曾擔任臺灣海基會董事。

  多才多藝的吳舜文,亦投身教育、熱心公益,設立了“吳舜文新聞獎”。

  如今,這位老人安靜地走了,然而,她曾經的美麗、聰慧,她不屈不撓、自創品牌的故事,嚴於律己、寬厚待人的處世態度,“用人唯才、大膽放權”的人事哲學,“活到老、學到老”的學習精神,樂觀豁達、堅持運動的養生之道,等等,都將長時間為人樂道,並激勵後來者。(完)

編輯:楊雲濤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