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點新聞 | 大陸之聲 | 本網快訊 | 大陸縱覽 | 臺灣 | 大陸 | 兩岸 | 新聞發佈會 | 港澳僑 | 國際 | 海外看中國 | 中外交往 | 七日回顧 | 體育 | 娛樂

臺商林炳煌:務實做事 低調做人

時間:2008-02-14 13:25   來源:中國臺商

  林炳煌,順德鼎旺纖維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順德臺協會長、榮譽市民。一個外表淡定,不事張揚,內心卻充滿著一股闖勁的男人。正是這樣一個男人,在許多人認為已是夕陽行業的紡織化纖領域內,硬是撐起了一座令同行刮目相看的鼎旺“大廈”。
 
  三人撐“鼎” 一人生“旺”

  林炳煌早年畢業于臺北縣聖約翰科技大學,當時的專業就是紡織工程。從此以後,他便和紡織業結下了不解之緣。“可以説,我的一生都奉獻給了紡織行業”。剛過50歲的林炳煌一開口便如是説道。

  專業經理人出身的林炳煌職業生涯並不像許多人想像的那樣複雜多變,總是遊刃有餘地遊走于各大公司之間,事實上,林炳煌大專畢業後在臺灣遠東紡織股份有限公司一做就是18個年頭,直到42歲自立門戶,創辦鼎旺纖維有限公司之後,繼續在紡織行業中打拼。其間經歷了兩次石油危機和數次産業升級,見證了紡織行業30年來的潮起潮落,説他的一生都獻給了這個行業,確不為過。
 
  “為什麼人到中年會突然選擇放棄高薪,從頭開始創業呢?”記者問到了許多人心中共同的謎團。

  “我是1997年向公司遞的辭職報告,但一直辭了兩年直到1999年才成功的。”林炳煌看似輕描淡寫的一句話讓記者倒吸了口冷氣,從這場馬拉松式的辭職經歷中,可見林炳煌對遠東紡織的意義何等重要。

  “42歲才出來創業,今年50歲,現在想想,的確是晚了點,如果早幾年在紡織業還很景氣的時候辦鼎旺,或許今天的鼎旺會更成功。”説到鼎旺,林炳煌的眼中充滿了自豪。

  “當時有兩個朋友一直鼓勵我,説我是做老闆的料,希望三個人合力開創一家紡織企業。讓我先上,他們隨後跟進,並在精神上和財務上支援我,希望最後把企業做成上市公司。”由於當時是三個好友構思做企業,而鼎也是三隻腳撐起的,另外臺灣人做企業都喜歡討口彩圖吉利,希望能把企業做大做“旺”,於是就想到了用“鼎旺”作為新公司的名字。

  鼎旺雖然很快就“旺”了起來,然而“鼎”卻不見了——後來另外兩位合夥人並沒有如約跟進,於是林炳煌在鼎旺中的股份從最初的55%,上升到了現在的90%,從控股進一步上升到絕對控股,可以説,鼎旺的今天並非三人合力撐之,而是林炳煌以一己之力將其撐起,“今天的鼎旺已經完全按照我自己的路線在走了。”談起當年的往事,林炳煌只是淡淡地笑了笑。

  獨具慧眼 結緣順德

  或許正如林炳煌所言,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在這短暫的一生中,我們能達到多高的成就會受到許多偶然和意外的影響,許多因緣際會造就了我們的今天,我們只能主觀上腳踏實地,客觀上順其自然,做一個實事求是的人,對得起自己的良心就可以了。正是由於這種看不見摸不著的因緣際會,林炳煌的一生和順德聯繫在了一起。

  “一開始我是想選址長三角的,並且已經規劃了很久,但一次高爾夫球場上的閒聊改變了一切。”説起當年戲劇性的一幕,林炳煌的話匣子打開了。
  
  1999年,身兼臺灣伯通高爾夫球會會長的林炳煌在一次打球時,正好和臺灣上櫃公司轉投資順德的一家紡織公司的總經理一組,閒聊時,那位總經理向林炳煌倒苦水説企業連年虧損,目前公司有一部份的設備長期停滯,此時,林炳煌就順口説了一句“那你就把那些停滯的設備賣給我吧”。那位總經理愣了一下,以為他在開玩笑,但正在高爾夫球場揮桿遠眺的林炳煌的這句話,看似無心細語,實為高瞻遠矚。

  “我當時覺得這些設備買來作自己的産品是個不錯的選擇。兩天后,他們就給了回音:要賣就賣整個企業。而且開出的價格比實際價值高出了一倍,因為這樣我一個禮拜都沒睡好覺。但還是很快下了決定,而且完全答應他們開的價格,一毛錢也沒有減。”林炳煌的語調變得異常堅定。

  和記者聽到這話一樣,當時的賣家聽到這個回復後也驚訝萬分。因為當時這家企業連年虧損,業內人士普遍認為已經病入膏肓沒得救了,他們原本做好了長期討價還價的準備,沒想到林炳煌如此爽快地就接受了他們的高價位。那林炳煌為什麼敢做出如此大膽的決定呢?

  原來這家公司的原董事長和林炳煌是十多年的老朋友,林炳煌對他非常敬重,然而1995年他不幸車禍去世,企業由他太太接手,但經營不善,不得不在臺灣尋求出售,卻又遲遲找不到合適的買家。“可以説,買這個企業的時候,我也動了惻隱之心,真的想幫幫他們,人的眼裏不能只有錢,畢竟感情是用錢買不到的嘛”。説到這裡,林炳煌的音調沉了下去。

  然而林炳煌的這筆買賣絕非只是簡單的慈善義舉,而是經過深思熟慮後的慎重決定:如果要在大陸重新選址建廠,購買設備,招聘員工,這樣的前期籌備至少就要一年以上的時間,然而通過對現有廠房和設備的改造,以林炳煌對紡織行業的深入了解,最多只需要三個月的時間就能投入生産營運,從而可以迅速進入市場,贏在起跑線上。“除了廠房和設備,原來的人員、市場管道、原物料等資源所具有的價值也是極為寶貴的。事後證明,我是對的,我進去第一年就賺錢了。”以金錢換取寶貴的時間成本,再用節省下來的時間換取更大的收益,對此,林炳煌可謂獨具慧眼。

  “如果我花100塊錢買下一個公司是賺錢的,那100塊不貴。如果我花50塊錢買下一個公司最後經營是虧損的,那50塊就是貴的。”林炳煌如是説。或許這種卓爾不群的思路正是林炳煌成為具有遠見卓識和非凡氣魄的企業家的重要原因吧。2000年2月1日,順德市鼎旺纖維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從此以後,林炳煌便和順德結下了不解之緣。

  榮譽市民 合格會長

  “順德的領導都很務實。”説到順德,林炳煌再次提到了他的人生理念:務實。
當年林炳煌剛來順德時,外經辦安排他和當地領導會面,陳村鎮委書記潘志文先生(現任高明區區長)遞給他一張名片,隨後説了三句話——

  “這是我的名片,非常歡迎你來順德投資”。

  “你有任何困難就打這個手機電話號碼給我”。

  “政府是為你們服務的”。

  沒有一點花俏,沒有一點高調,簡簡單單,卻又句句實在,説到了臺商的心坎裏。“當晚我就打電話給我太太,説這個地方我們算是選對了!這些年,順德的領導的確對我們非常關心,總是第一時間解決我們的問題。每年春節都和臺商舉辦座談會,了解臺商實際困難,真的是一個作風非常務實的地方政府,説到做到,從不對任何臺商所承諾的事食言。”林炳煌的言語中充滿了對順德領導的感謝和敬意。

  當記者提到“榮譽市民”稱號時,林炳煌連呼不敢當,並且告訴了記者一個成為榮譽市民背後的“小故事”。

  2000年2月1日,鼎旺成立,林炳煌的事業剛剛起步。而在3月下旬正好碰上了為籌建順德大學募款的活動,當時剛到順德的林炳煌一口氣就捐了30萬元。林炳煌回憶道:“當年的老會長陳富洋先生對我説,兄弟阿!人家是賺到錢再拿出來,你才剛來,一塊錢都還沒賺到怎麼就自己掏這麼多錢出來,你捐一半就好了。”然而在林炳煌看來,奉獻公益是一個有良知的企業家理所當然的責任,並非一定要在這裡賺了錢以後才能回饋給當地,那就不叫公益叫做秀了。而且林炳煌堅信教育興國,只有教育水準提高了,國家才能真正強大起來。事後林炳煌才知道,正是他初來乍到時的無心義舉,給順德領導、順德臺商以及順德當地的老百姓留下了很好的印象,為他獲得順德“榮譽市民”稱號埋下了伏筆。

  此後許多公益活動林炳煌都積極參加,踴躍募捐,“取之社會,回饋社會,這一點上,我是從來不落人後的。”正是這種精神,不但讓他獲得了“榮譽市民”的稱號,也在順德臺商圈內口口相傳,口碑甚好,並在2006年成為了順德臺協的會長。
時光回轉到兩年前……

  2006年1月,順德臺協第三屆理監事就職典禮舉行,吳萬福先生當選順德臺協“榮譽會長”,而順德臺協掌門人的位置則由當時的副會長林炳煌接任。值得一提的是,為了祝賀林炳煌的當選,連戰、馬英九還特地委託中國國民黨大陸辦事處主任張榮恭先生,專程式控制送來了致賀字幅(“眾望所歸、才學兼備”),林炳煌的人脈之廣可見一斑。

  林炳煌進一步介紹,順德現有臺資企業240多家,實際臺資投入6億美元,臺資工農業呈現向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發展的勢頭。兩年來,出口總額達55億美元,佔順德過去兩年出口總額的1/3,總産值佔全部GDP的11%,成為順德外向型經濟發展的一支重要生力軍。産業類別主要有:化纖紡織、鞋業、自行車、室外傢具、電腦、電子配件及鰻魚加工、花卉等。臺資企業員工約40000多人。

  一直以來,順德臺協在各種慈善活動中不遺餘力。1998年的長江水災、2000、2006年臺灣與雲南普洱大地震,臺協都踴躍捐助,還積極資助山區建學校、設立獎助學金,每年的重陽節臺商都會前往各鎮街開展敬老活動,去年順德的“慈善萬人行”活動中,順德臺協為順德慈善基金籌款30萬元,另外臺商慈善捐款這幾年累計超過了2500萬元……

  “順德臺商的成功和順德當地政府和人民的支援是分不開的,我們順德臺協作為臺商的代表,理應回報社會,不管我們花多少錢辦多少活動,要能夠得到當地政府的肯定,以及不管我們花多少錢辦多少活動,要能夠得到當地老百姓的信賴而努力。”作為臺協會長,林炳煌的總結依然務實、質樸。

  除了“對外”工作(熱心公益)碩果纍纍,“對內”工作(服務台商)也卓有成效。林炳煌特別談到了他們剛剛擴建完成的會館和高爾夫球場。

  在廣東省全部19個臺協中,由臺商自己捐款自建會館的只有惠州、中山、順德三家而已,會館的建立既可以給政府與臺商的交流提供平臺,更能夠給臺商提供一個休閒、聚會的場所,提高臺商的向心力。由於原有場館較小,給會員交流造成了不便,所以林炳煌在2006年會長上任後第二次臺協理監事會議上提議建設新會館,建議一齣,臺商捐款立刻踴躍而來,擴建資金迅速募集完成,新會館也在2007年3月22日由廣東省臺辦甘兆勝主任舉行了啟用儀式。
  
  “我們和其他臺協會館不一樣的地方是我們除了有會所外還在會所裏架設了一個高爾夫球練習場並擁有自己的臺商高爾夫球隊。起初因為參加球隊的人數比較少,前會長陳富洋先生本來説要解散球隊,我接下了這個擔子,現在會員已經發展到100多人了,平均月例賽都有70-80人打球。現在球隊在協會的制度裏每兩年由協會的副會長來帶領,可以説是辦得有聲有色,目前是由協會常務副會長陳欽富先生當隊長……”林炳煌的臉上流露出自豪的神情,“我們順德臺商真的很團結,這種感覺就像兄弟姐妹一樣,所以當時提議擴建會館的時候,大家都積極響應,捐款馬上就到位了。”説到這裡,林炳煌發自內心的笑出了聲。當記者稱讚林會長工作傑出時,他只是謙虛地説了句“剛剛合格”而已。

  紡織行業 合作雙贏

  “我一直遵循‘務實’的處事原則,而且我覺得來大陸投資成功的臺商都有‘務實’的特質,因為大陸環境複雜,政策多變,如果不務實,‘打高空’的話,在大陸異常激烈的競爭環境下是生存不下去的。尤其在紡織化纖領域,市場競爭可以説到了慘烈的地步,留存下來的臺商企業做事都是實事求是的。”林炳煌再次説到了“務實”這一準則。

  “兩岸經貿往來越來越密,而在競爭激烈的紡織行業,你覺得兩岸今後應該如何進一步加強合作呢?”記者進一步問道。林炳煌稍一思索,説道:“我希望臺灣紡織業者要有信心來大陸投資,因為臺灣優勢在於有技術基礎和豐富經驗,這是大陸相對缺乏的,而大陸已成為世界工廠和全球最大的銷售市場,兩相合作,優勢互補,能獲得更強大的競爭力。經濟全球化時代,資本已經沒有國界,如果我們缺席這場盛會的話,那連起跑線都沒有走到就已經被淘汰。做産業是一項長期工程,來大陸投資的臺商應該抱有三個‘心’:信心、耐心和恒心。”

  “臺灣和大陸是一家人,要聯合起來賺世界的錢!”林炳煌接著説,“首先就要拿掉關稅壁壘並實現兩岸三通,兩岸的自由貿易是紡織業合作共贏的基礎。另外還要有相對統一的市場研發和生産秩序,組建兩岸紡織業的共同市場機制,我建議兩岸紡織業者每月舉行一次定期會晤來制定紡織業的行情價格和商家規範,大家達成默契,將利潤規定在一定範疇內,而不是惡性價格競爭,把精力都花在內耗上。只有紡織業上游的原料供應價格穩定,下游才敢放開手腳大膽接單,實現産業鏈的良性運轉。”

  “這個工程很大,需要北京和臺北兩方面的牽頭和支援。不過一旦促成,我相信作為傳統行業的紡織業的發展前景絕不亞於高科技行業。” 説著,林炳煌自信地望了一眼窗外的陽光。

  後記:目前的林炳煌正在籌建位於無錫的第二個工廠,名字叫“力揚”。他説之所以還要辦第二家工廠並不是為了賺錢,而是為了實現自己心中的紡織業藍圖。從三人成“鼎”,到一人“力揚”,相信林炳煌即將迎來他事業的第二個高峰。

編輯:陽艷萍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