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點新聞 | 大陸之聲 | 本網快訊 | 大陸縱覽 | 臺灣 | 大陸 | 兩岸 | 新聞發佈會 | 港澳僑 | 國際 | 海外看中國 | 中外交往 | 七日回顧 | 體育 | 娛樂

臺商胡蔡安:傳播愛心回饋社會

時間:2007-08-24 14:21   來源:

  “參加慈善活動讓我反思”

  胡蔡安1997年從臺灣到蘇州開辦安信國際投資顧問公司。在經營事業的同時,他更是熱心參與慈善活動。日前筆者專門和他聊起了他的心得,話題就從1997年開始,那一年他首次參加慈濟活動的場景仍歷歷在目。

  “因為當時蘇州尚未有慈濟組織,週末,我專門坐火車趕到上海的敬老院參加慈善活動。看到慈濟志工就像家人一樣與孤寡老人擁抱、聊天,細心地為老人洗腳、修剪趾甲,而我以前從未去過敬老院,所以最初我感覺與不相識的老人擁抱、聊天蠻彆扭。”胡蔡安笑著説,“捧著陌生人的腳,哎呀,當時我實在很不習慣。”

  在與慈濟志工交流心得後,胡蔡安很受感動。“因為我在臺灣時從未為父母剪趾甲、洗腳、喂飯,反思自己為素昧平生的老人做這些事,卻沒有為父母做同樣的事,不自覺地心中涌起懺悔,淚流滿面。”胡蔡安坦言,平生首次敬老院之行,讓他對人生對社會有了首次反思。他説,參加慈善活動最有意義的在於,表面上是關懷他人,實際上是讓自己反思,自己是受教育者,受惠更多。

  “圓貧窮孩子一個讀書夢”

  從1997年起,胡蔡安不僅成了當地敬老院的常客,每年還會去乾旱少雨的甘肅幾次,為集雨水工程奔波。

  他告訴筆者,集雨水工程首先在甘肅東鄉縣推行,臺灣佛教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補助每戶修建水窖的村民1000元,用於購買材料,當地政府幫助村民統一修建。“每個水窖深8米,直徑為二三米,貯存雨水的水窖能夠維持全家人10個月的飲用水和生活用水,現已修建了5000多口水窖。”談起這些,胡蔡安很高興。

  從2003年起,胡蔡安奔波于泥濘的鄉間小道參加捐資修建學校。“慈濟在貴州、安徽、江蘇、河南、河北、新疆等地捐建了30多所中小學校,學校大多是樓房,品質都很好。”胡蔡安介紹説。

  交談中,他給筆者講了一個故事。2005年底,到江蘇泗陽縣發放冬令物資前,胡蔡安先去當地勘察,來到一戶人家,男主人中風躺在床上,女主人正在田間勞作,村幹部派人去找,她瘸著腿氣喘吁吁趕回來。“她腿有殘疾,卻是家裏唯一的勞力。”胡蔡安説,“她女兒剛初中畢業,很想讀高中、上大學,可為了分擔家庭重擔,含淚告別校園,到蘇州打工。”

  經過了解,胡蔡安發現像這家女孩一樣的境遇在貧困地區並不罕見,這件事促使他做出了一項決定:將自己的牛仔鄉村度假村部分房屋改建為教室、宿舍,並與職業學校、技術學校磋商,在此辦班,專門招收各地失學打工的未成年人。“辦班的手續正在辦理。本公司將會為這些想讀書的貧苦孩子提供全部學習、生活費用,希望可以圓他們的讀書夢。”胡蔡安説。

  “困厄中頑強站立讓我敬佩”

  1997年,江蘇興化市遭遇水災,洪水尚未消退,胡蔡安就與其他慈濟志工一起坐船前往災民家勘察災情。一位六旬老婦喪夫,留下兩個兒子:一個智障、一個患癌症,居住的房屋被洪水沖毀,老婦竭力想從倒塌的房屋中搶救出東西,碰巧慈濟志工乘坐的船劃過來。她涕淚橫流,悲切地哭訴房倒物毀,一無所有。那悲慘的一幕,令胡蔡安很是難忘。

  時隔月余,胡蔡安再次來到興化,因惦念老婦一家,特意繞到老婦家的廢墟,只見老婦領著兩個兒子已清理出宅基地,坍塌的磚一塊塊碼好,準備重新砌房。看到這一幕,“那一刻間,我讀懂了人類堅韌的生命力。”老人未被災難擊倒讓他深受感動和鼓舞。

  “我們在慈善救濟工作中經常碰到類似不幸的事,雖然我們給了那些遭遇不幸的人以慰藉、溫暖,但是,他們主要還是靠自己頑強地站起來。”胡蔡安介紹説,在蘇州,經常參加慈善事業的臺胞有400多位。他們希望通過每一件點滴小事,能影響更多的朋友加入慈善行動中來。因為,“取之社會,回饋社會”是他們奉行的準則。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編輯:陽艷萍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