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贛南客家圍屋再現生機

時間:2011-06-22 10:37   來源:光明網

圖為始建於清嘉慶三年(1798年),佔地面積7700平方米的關西新圍。

  “客家圍有多美,何不來山村走一回,你看那石雕的獅子四方的圍……”在江西省龍南縣,一首《山村客家圍》四處傳唱。龍南縣是“中國客家圍屋之鄉”,有376座客家圍屋。這些圍屋多建於明清時期,高聳的炮樓、森嚴的炮口、厚實的城墻,銘刻著歷史的厚重和歲月的滄桑。在過去,圍屋代表著傳統、封閉和自給自足,進入開放的21世紀,這些有形的客家文化符號將何去何從,令人關注。

建設新型圍屋社區

  2007年,龍南縣被上海大世界基尼斯總部授予“擁有客家圍屋最多的縣”的稱號。但是,由於許多圍屋年代久遠失修,如今沒有發揮其應有的作用,甚至有的還存在安全隱患。如何使沉寂多年的古圍屋再現生機活力?

  龍南縣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決定結合新農村建設,對古圍屋堅持修舊如舊的原則,進行綜合整治。

  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圍屋農民成立了新農村建設理事會,村民在理事會的帶領下,以“一組兩會三員”為模式的新型圍屋社區組織管理模式進行管理事務,即組建黨小組、社區理事會、婦組會,設立公益事業建設管理員、産業發展服務員、文明新風塑造員,統籌社區黨建、公共、事務管理、群眾文化、保潔等工作,真正形成了農民自己管理圍屋的長效機制,積極參與“三清三改”、美化綠化圍屋環境等活動,讓圍屋面貌煥然一新。

  圖為已開闢為“客家酒堡”的有著200多年曆史的漁仔潭圍。

  龍南縣武當鎮田心圍是建於明朝末年的一座圍屋。鎮裏把黑板、課桌椅搬進了圍屋的祠堂,理事會和鎮村幹部一起請來了農技專家授課,農民們則拿起書本當起了學生,實現了一場祠堂變學堂的演變,老祠堂裏傳遞著新時尚與新文明。縣裏在保證圍屋建築不改變的前提下,用“以舊換新”思路充實了圍屋的內涵,大膽拓新現代文化新載體,對圍屋內以往進行祭祀、舉辦紅白喜事的祠堂進行維修和改進,添置投影儀、VCD、電腦、電視等設備,使之成為現代科技文化祠堂,深受百姓喜愛。目前,該縣已有200多座祠堂被改造成了農民學習現代科技文化的“學堂”。

開發是最好的保護

  客家圍屋是不可複製的珍貴文化遺産,容不得一擁而上、盲目開發。龍南縣政府部門本著“整體規劃、突出特色、保護原貌、循序漸進”的原則,對開發條件不成熟的先緩一緩,對正在或已經開發的20余座圍屋要求做到“一圍一品”出特色。

  對於圍屋的基礎設施建設,政府的投入必不可少。龍南縣採取積極向上爭取資金、財政撥出專款、地方鄉鎮自籌經費、群眾自發捐資相結合的方式,相繼完善了圍屋的旅遊設施:修建改造了通往關西圍、燕翼圍的龍關公路、橫黃公路;在多處圍屋景點設立了中英文對照牌、指示牌、公共廁所、大型停車場等;修繕了一批重點圍屋;改造了多座圍屋的供電線路……

  雖然目前大多數圍屋農民已遷到外面另建新居,但是圍屋的産權還在農民手裏,開發圍屋主要目的也是為了促進農民增收,龍南縣在開發過程中以農民為主體,最大限度地考慮了群眾利益。

  在每一個開發的圍屋裏都有一個響亮的機構名字,叫股份制旅遊開發合作社,它的股份持有人就是圍屋農民。為激發農民參與圍屋旅遊開發的積極性,龍南縣創造性地在圍屋成立這種農村旅遊産業的新經濟組織,尊重群眾意願,將合作社分成四大股份。集體股加上個人股,圍屋農民成為圍屋旅遊開發的最大股東和受益者。前不久,對外開放才半年的栗園圍僅門票就收入4萬多元,319名農民股東參加了第一次股份分紅,其中50歲的李美旺領到了400多元紅利。

擦亮圍屋品牌

  為了形成旅遊産業鏈,龍南縣組建了客家文化旅遊開發公司,圍屋經營項目向縣內外投資者開放,包裝推出優勢旅遊項目,全方位、多渠道、寬領域招商引資,用市場化理念去運作圍屋開發。在漁仔潭圍,3家頗具實力的企業通過競爭一舉獲得圍屋的部分開發權,圍繞著“客家酒堡”的定位,註冊了“漁潭米酒”的商標,10多戶專業釀酒戶從事米酒生産;在政府的鼓勵下,許多企業和商家紛紛進入客家飾品、客家餐飲、客家茶莊和客家工藝品的生産與經營行業,開拓系列化旅遊商品市場。

  目前,龍南縣已有關西新圍和楊村燕翼圍兩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為了提升旅遊品位,縣裏在繼續做好客家圍屋申報世界遺産的同時,準備將已開發的栗園圍與漁仔潭圍聯合打造成4A級景區。龍南縣適當擴大客家文化旅遊外延,將資源串點成線,形成了以客家圍屋為主的客家風情遊,以小武當山、千年古樹群為主的山水風光遊,以九連山自然保護區、龍頭灘為主的自然生態遊,以玉石仙岩、關西斜塔為主的文物古跡遊4條旅遊線路。珠三角是圍屋的主要客源地之一,龍南與廣東實行客家旅遊聯動,推出“贛粵客家文化旅遊”,和30多家廣東旅行社簽訂合同,保障了遊客源源不斷的到來。2008年1月至11月,龍南縣圍屋旅遊共接待遊客49.02萬人,旅遊收入2.05億元,同比分別增長20.6%、21.2%。

新聞中心 兩岸 社會 國際 臺灣頻道

編輯:芮益芳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