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臺灣頻道  >   臺灣萬象

特寫:一位臺灣“土人”的陶藝世界

2017年04月25日 13:27:19  來源:新華社
字號:    

  54歲的陳金旺是個“土人”。7年前,他舉家搬到臺灣沙鹿鎮的大肚山,就開始悉心研究起這裡的土。

  用鋤頭挖出一鏟鏟的土,再攪拌、過濾、沉澱,這是陳金旺在大肚山的日常。

  處於臺中盆地沿線的大肚山主要出産紅土。這裡的紅土因耐火溫度低,是臺灣紅磚塊的主要礦源,也被許多陶藝師用來做油滴釉料。但對於像陳金旺一樣的陶藝師,大肚山紅土不耐高溫,很難用來燒制陶器。

  不過,經過反覆嘗試,陳金旺發現了大肚山紅土的獨特個性——富含鐵質等金屬元素。這讓他想到了與臺灣隔海相望的福建省南平地區的水吉紅土。

  水吉紅土以含鐵量高而聞名。用水吉紅土為胎底,以及同樣高鐵質的釉料為著色劑,經高溫燒制的茶碗釉色黝黑,俗稱建盞。

  建盞是宋朝皇室的御用茶具,宋代八大名瓷之一,以油滴、兔毫、鷓鴣斑等不同的釉面風格為人所知。

  “水吉紅土的含鐵量為8%至9%,而我們大肚山的紅土含鐵量也高達6%,用它燒制的茶器甚至可以吸住磁鐵。”陳金旺説。

  經過無數次嘗試,陳金旺發現不同地層的紅土耐火溫度並不同。於是,他開始用大肚山紅土進行柴燒,成為臺灣目前唯一一位不混土、用大肚山全紅土燒制茶器的陶藝家。

  柴燒是一種古老的燒制方法,在沒有煤炭、煤氣或電等資源之前,木材是燒窯最主要的燃料。

  陳金旺用大肚山紅土柴燒的茶器風格獨樹一幟,純礦物釉燒制的釉彩效果更是變幻莫測。尤其他在過去建盞油滴效果的基礎上,燒制出仿佛藍色星空一樣璀璨的釉質壺身,被冠以“藍星天目”之美稱。

  “古時,釉的來源取自含有金屬氧化物的泥礦及植物灰,但隨著科技進步,天然泥釉幾乎被化工釉取代,難以控制溫度的柴燒也被電窯所代替。”陳金旺説。

  “用電窯和化學釉可以保證一整批産品統一的效果,但缺點是比較制式化,沒有礦物釉柴燒開窯的驚喜感。”陳金旺説,“不過,柴燒由於有各種不可預知的因素,失敗率高,有時失落感也很大。”

  在制陶之餘,陳金旺經常往返大陸與臺灣,致力於推動兩岸在陶藝方面的交流。

  今年1月,他把自己的作品帶到海南,參加“瓊臺陶藝交流展覽會”,得到很高的評價。而下半年,他將再次受邀赴瓊,幫助當地的黎族改進制陶的技藝。

  “海南黎陶已有6000年的歷史,但他們制陶仍然沿用露天燒制的方式。我們一般窯燒的溫度都高於1200度,而露天燒制最多只有800度,燒出來的壺根本沒辦法用。”陳金旺説。

  為了更好地改進當地制陶工藝,陳金旺已著手研究海南陶土的特性,並將其與大肚山的土混合,看看能否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他希望能將自己柴燒的經驗與當地陶土特質結合,對黎族傳統制陶技藝進行優化和改進,從而讓這一門古老手藝繼續傳承,並煥發新生。(記者 馬玉潔)

[責任編輯:齊昕]

最熱新聞
評臺觀海
臺灣一週看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