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時政 | 本網快訊 | 兩岸 | 國際 | 港澳僑 | 熱點新聞 | 大陸縱覽 | 社會 | 財經 | 教育 | 軍事 | 科技 | 傳媒 | 奇聞趣事 | 新聞發佈會 | 新聞人物

臺大校長談“錢學森之問”:要敢做人所未做(圖)

時間:2010-11-02 15:46   來源:深圳特區報

  關於臺大——

  學風自由、追求卓越

  記者:臺灣大學素有“臺灣第一學府”的美譽,請問它的辦學理念以及校風校訓是如何一步步形成並且深化的?

  李嗣涔:臺灣大學的前身是日據時期、也就是1928年成立的臺北帝國大學。1945年改制為臺灣大學。1945年到1949年這一階段,臺大還是主要受日本文化影響,1949年以後,逐步過渡到以中國傳統文化為核心。可以這樣説,臺灣大學的歷史發展進程中,在1949年擔任臺大第四任校長的傅斯年先生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他在當時提出的“敦品、勵學、愛國、愛人”至今也一直成為臺大的校訓。正是在傅斯年先生的倡導和影響下,多年以來臺大具有和北京大學很相像的風格,比如説自由學風,追求卓越。在學術方面,我們主要有三個面向,即教學、研究和服務社會,在這三個方面,我們都一直追求卓越。

  可以這樣説,今天整個臺灣前3%最好的學生,都以進臺大為榮。而臺大也培養出了一批批出色的精英分子,在世界各地、各個領域扮演著中堅力量的角色。比如説國際毒素學會會長李鎮源、前美國加州大學伯克萊分校校長田長霖等等,許多臺大的畢業生都成為研究領域的學術帶頭人。其他一些領域中,臺大的校友也都表現非常優異,比如説作家白先勇、李敖,畫家陳錦芳,歌手齊豫、周華健,企業家蔡宏圖、林百里等等,他們都是臺大的畢業生。

  記者:您能具體解釋一下臺大校訓的內涵嗎?

  李嗣涔:所謂“敦品”,強調的是正直誠信;“勵學”,則是要努力學習、追求卓越;“愛國”,就是要有社會關懷和奉獻精神;“愛人”,指是要有同理心,用通俗的話來講,就是要合群。

  關於創造力——

  要敢做人所未做

  記者:您知道大陸學術界的“錢學森之問”這一現象嗎?您是怎樣看待的?

  李嗣涔:對於頂尖的科研學術人才的追求,是全世界高校的共同目標。這種學術文化的養成,歸根結底還是要敢於做人所未做的,敢於挑戰學術權威,不能亦步亦趨地跟著西方學。同時,還要有大師帶,形成一個學派,在大師風範的影響下,追求創新,尋求挑戰。

  不過,這種氛圍的形成需要積澱,需要時間。這急不得,要慢慢來。哈佛也是經過數百年的發展才取得今天的成就和地位。等到有一天,大家在態度上都認識到要做前人所未做,並且不存在生存問題的時候,一切都會水到渠成了。這就像滾雪球那樣,都需要一個積澱的過程。

  記者:社會上也有這樣一種認識,就是説現在的高校普遍存在著創造力匱乏的問題。

  李嗣涔:創造力是需要學習的。舉個例子,我們曾聘任過一個教師,他從沒有過論文發表,但卻有200多項專利。我們聘任他教授學生的發明創造課,期末學生的作業就是要完成一項發明。最終的效果很好,這説明創造力是要學習和啟發的,一旦養成習慣就好了。

  這一代的學生顯然沒有我們那一代用功,但創造力要比我們那一代強很多,在設計、創新方面的發展很快。這具體體現在由設計方面的精緻和創意會帶來高附加價值。比如説電腦,製造一台電腦只有3%到5%的利潤空間,這就凸顯出外型設計的重要性來,當這種創意與設計會逐漸變成一種風氣,也就會打造出品牌來。

編輯:馮江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