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時政 | 本網快訊 | 兩岸 | 國際 | 港澳僑 | 熱點新聞 | 大陸縱覽 | 社會 | 財經 | 教育 | 軍事 | 科技 | 傳媒 | 奇聞趣事 | 新聞發佈會 | 新聞人物

“一筆寫不出兩個清華”

時間:2010-05-18 10:32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曾任臺灣清華大學校長的劉兆玄先生,16日在北京清華園演講時説:“一筆寫不出兩個清華!”兩岸之間,一筆寫不出兩個的何止清華?同文同種、同根同源的熟語後面,支撐著的是同姓張、王、李、趙,同講禮、義、廉、恥,同寫方塊字,同過清明、春節;而歷經離散敵對終能相逢一笑泯恩仇的,是血緣、是文化、是共同的歷史記憶。

  政治的力量是強大的,但再強大的力量也改變不了血脈和歷史。曾經到一位臺灣畫家位於陽明山的家中做客,他毫不掩飾自己贊同“臺獨”的立場,並且歷數了幾條被“臺獨”勢力反覆宣講的論據。同時,他的家中懸挂著和大陸崑曲名角的合照,並對這張闔照津津樂道,因為他最大的愛好是崑曲。而談到他的得獎雕塑,他稱靈感來源於敦煌壁畫。當他拿出西方媒體報道他的報紙時,大標題便是“CHINESE ARTIST(中國藝術家)……”我指著大標題微笑,正志得意滿的他也無奈地笑,這種無奈是觀念和實際的衝突,是誰也不能改變自己基因的現實,無論是血緣的還是文化的基因,不是因著某某黨某某運動就可撼動。你可以説自己不是中國人,但即使你拿了外國護照,世界仍稱你為“中國人”。

  文化的力量在兩岸間體現出的凝聚力更是令人驚嘆!曾經離散百年,曾經兵戎相見,曾經不共戴天,但當1987年臺灣打開赴大陸探親的鐵門時,涌到大陸的何止“探親者”?一位在大陸無親可探的“本省人”説:“當空服員報告我們正飛過黃河時,我激動得要發抖,黃河,我真的到了你身邊嗎?這是我歌中唱過、課本裏念過、以為永遠不能親眼得見的黃河啊!”

  而一位臺灣記者到蘇州採訪時,深夜打車也要去看看“楓橋”,我們苦勸他時,他忽然朗聲讀到:“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瞬間我改為支援他,他要看的不是橋,他要看的是我們傳承了千年的韻味、家國情懷……這些魅力無邊,以至每代人都難以割捨,成就中華文明數千年不中斷,成為世界文明史的一個奇跡。這種力量穿越千年,也能穿越兩岸間的恩恩怨怨。只一座小小的楓橋,就將我們對唐詩共同的膜拜匯為一水,心領神會。

  在兩岸間喜歡設計“兩個國家”戲碼的人,先要正視“一筆寫不出兩個”的血緣、歷史、文化的現實,罔顧常識的口號是可笑的,罔顧事實的目標是自欺的,“做不到,就是做不到”,這話已經説到家了。

瀏覽更多臺灣新聞

編輯:高大林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