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時政 | 本網快訊 | 兩岸 | 國際 | 港澳僑 | 熱點新聞 | 大陸縱覽 | 社會 | 財經 | 教育 | 軍事 | 科技 | 傳媒 | 奇聞趣事 | 新聞發佈會 | 新聞人物

臺學者:堅守祖國史觀 回歸祖國是臺灣最大尊嚴

時間:2011-04-20 09:03   來源:環球網

  臺灣中國統一聯盟宣傳部長戚嘉林博士在《中國評論》月刊四月號發表專文《臺灣需有“祖國認同”與祖國史觀》。作者認為:“‘臺胞認同祖國化’在政治上可震懾深綠、感化淺綠、凝聚淺藍、鞏固深藍。至於如何改變此一形勢,其具體落實之法就是樹立並高舉‘祖國認同’的旗幟,于臺灣史領域建構‘祖國史觀’,使島內能有與深綠抗衡的論述能量,並以‘祖國史觀’豐富‘祖國認同’內涵。”文章內容如下:

  臺灣自上世紀1989年開放探親的政治鬆綁以來,隨著內地經濟飛騰,綜合國力倍增,兩岸關係發生巨大的積極變化,與冷戰時期的兩岸關係非可同日而語。因此,島內藍營精英對如何解決兩岸問題的途徑,從邦聯、聯邦、歐盟模式、一國多制、一中二憲(黃光國)、一中三憲(張亞中)、一中四憲(高準)、統合論(張亞中)等各説百家爭鳴,至於各種具體而微的兩岸和平協定模式,諸如曹興誠〈兩岸和平共處法〉、邱進益〈臺灣海峽兩岸和平合作協議草案〉、張亞中〈兩岸和平發展基礎協定草案〉,甚至有論者倡議“過渡時期臺灣或‘中華民國’”(Taiwan/ROC in Transition),眾説紛紜。惟回神一望,就整體臺灣民眾而言,十餘年來支援統一的民調不但與日俱降,且形成傾向“臺獨”的40%綠色鐵板一塊,這是多麼令臺灣統派駭然的事。

  事實上,前述諸多的統一途徑與模式,其最終落實是在島內民眾的“統一認同”,也就是“祖國認同”。深層思考,若不以“派”廢言,“獨派”政治人物強力推動“臺獨”理念,其學者不乏認真從事影響國族認同之臺灣史的基礎研究。相對於“獨派”,藍營學者于孕育認同的臺灣史之學術研究,力度相對不足。藍營不知是否曾經深思,若不同步扭轉認同,在有40%民眾抗拒(其中甚至深綠堅決反對),但又無10%民眾挺身旗幟鮮明視中國為祖國之政治氛圍下,前述所提的任何統一途徑與模式,勢必牽就綠營勢力及其論述,甚至與之妥協,致實質不利兩岸終極和平統一。

編輯:劉海偉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