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時政 | 本網快訊 | 兩岸 | 國際 | 港澳僑 | 熱點新聞 | 大陸縱覽 | 社會 | 財經 | 教育 | 軍事 | 科技 | 傳媒 | 奇聞趣事 | 新聞發佈會 | 新聞人物

臺灣的吸引力肯定不是暴力

時間:2010-05-17 07:24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臺“立法院”為了陸生來臺立案已經打了三次架。凡是有關大陸的法案,民進黨人就一味反對,認為這樣可以保證選票! 

  反對的意見不外乎:私立大專院校招生不足是因為臺灣的少子化現象嚴重,由此得到必須開放陸生來臺的結論,不合邏輯,無法説服大眾。此外,臺大校長李嗣涔等表示,大陸學生的用功程度,對臺灣學生絕對有正面影響,陸生的學習態度能激勵促進本地學風。反對者認為這些立論是在缺乏足夠的實證數據之下就達成結論。校長、教授和官員們不應只顧自己利益,貶低本地學生。

  臺灣的少子化現象由來已久,不是立時三刻可以解決的。上百間私立大專院校面臨著關門的危機,難道當局不應該伸出援手?這和當局製造就業機會、降低失業率的做法沒有兩樣。何荒謬之有?在臺灣就讀的大陸學生目前人數不多,但是根據各校的反映,鹹以為他們比本地生用功,帶動了認真學習的風氣,效果相當正面。局外人又憑哪一點來質疑實質證據不足?指有些學生的用功程度不如大陸學生,就得擔當貶低本地學生的罪名,教育不是哄孩子,在暖房內養花,教育過程中剔除了實話實説,公平褒貶,那又在搞些什麼?對大陸的恐懼是反對陸生來臺的基本心理。

  臺灣的“立法院”打成一鍋粥,社會上的各種評論也頗熱鬧,但是“陸生來臺”的主角——大陸學生對此有什麼看法呢?民進黨人真的認為大陸學生都迫不及待地很想來臺灣?沒有聽過他們的心聲,只活在自我想像裏,無緣無故激昂慷慨起來,也是病態。

  一位大陸同學投書媒體:“陸生來臺法案通過之後是否有大量的優秀大陸學生到臺灣就讀,仍然是一個問題。但明確的是,臺灣的吸引力肯定不是暴力與各種限制。”

  事實如此嘛。大陸學生還沒來,民進黨就百般阻撓。在“立院”推動什麼“三限制、六不準法案”,限制這麼多,何不乾脆就説明不歡迎罷了。

  這位大陸同學還提出一個平等性問題。他説:“在歐美和香港都可以爭取到獎學金,平時可以通過兼職打工的方式賺取一些生活費。臺灣正在拼過關的法案,對大陸學生的限制近乎苛刻,不準打工、不給獎學金、大陸的學歷不承認。給我的感覺這完全是臺灣教育産業的商品,不把我們當成學生來對待,是賺錢的工具而不是學業的交流。”

  其實,不必拿歐美和香港來比了,臺灣當地數萬外國學生,沒有不準申請獎學金、不準在校園內合法工作等限制。民進黨在開放陸生來臺議題上的態度,最終會使得陸生成為政治意識形態角力下的犧牲品。

  還有位陸生以幽默筆觸寫了一段:人嘛,為何非得去並不歡迎自己,在那兒沒什麼未來的地方呢?倘若法案按現在的條款通過了,還真有許多陸生願意赴臺,那只説明他們“對這片土地愛得深沉”。可能是愛這片土地上的風景、環境、美食或是偶像明星。

  陸生是否有興趣赴臺就讀,某新聞網站的調查尚未完成,但目前的情況可以看到,將近一萬的調查者中,80%多的人完全沒有興趣。

  親愛的綠營“立委們”,一次次上演“全武行”,一次次“挂彩”,又是何苦呢?

  (王正方,臺灣電影導演、資深政論家)

瀏覽更多臺灣新聞

編輯:高大林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