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點新聞 | 大陸之聲 | 本網快訊 | 大陸縱覽 | 臺灣 | 大陸 | 兩岸 | 新聞發佈會 | 港澳僑 | 國際 | 海外看中國 | 中外交往 | 七日回顧 | 體育 | 娛樂

兩岸政黨展現互動的前景 國際社會樂享和平紅利

時間:2005-05-17 08:46   來源:

  中國國民黨主席連戰和親民黨主席宋楚瑜對大陸的訪問,帶來兩岸關係柳暗花明的又一春。兩岸政黨領袖的大智大勇,促成溝通之勢、和平之勢、反獨之勢與復興之勢,此是民族之福。

  受訪專家: 

  劉震濤 清華大學臺灣研究所所長

  李義虎 北京大學臺港澳與國際事務研究所所長

  陶文釗 中國社科院美國研究所研究員

  牛 軍 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
 
  海峽兩岸同文同種,同脈同根。連宋大陸之行,凝聚兩岸血脈親情,展現民族美好願景。振奮之下,兩岸民心所向,勢不可當。展望未來,雖然還將有種種阻礙,兩岸合作具體內容也有輕重緩急,而大勢漸成。

  兩岸政黨展現互動前景

  2005年5月5日至5月13日,親民黨主席宋楚瑜率親民黨訪問團到訪大陸,在九天八夜的時間裏,宋楚瑜訪問了西安、南京、上海、長沙、北京等五地。5月12日下午,宋楚瑜主席與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進行會談,會後兩黨達成六點共識。

  此前的4月26日至5月3日,國民黨主席連戰率國民黨訪問團,對大陸進行了為期八天七夜的“和平之旅”訪問。其間,連戰到訪南京、西安、北京、上海等四地,並於4月29日在北京與胡錦濤總書記進行了歷史性會談,這是國共兩黨最高領導人60年來的首次會晤。當日,兩黨共同發佈公報,達成五點願景。

  祭祖、拜謁中山陵、大學演講、與中共會談達成共識,是連宋大陸行的關鍵詞,這使海峽兩岸和風勁吹,開創了兩岸溝通新機制,引發臺灣島內民意熱烈響應,國際社會也紛紛表示肯定。

  《瞭望新聞週刊》:國民黨和親民黨領導人的大陸之行有哪些共同點?

  劉震濤:首先,國親兩黨都認同“九二共識”,承認一個中國的原則,反對“臺獨”,贊同發展兩岸關係。其次,宋楚瑜祭拜黃帝陵,認祖歸宗,連宋兩人都回到自己的家鄉和長輩的墳前祭祖,這表明他們都認為大陸是中華民族的根,有濃重的民族認同感,這一點都表現得非常充分。此外,連宋兩人都充滿著對孫中山先生的緬懷和崇敬。孫中山先生主張對外抵抗列強,對內推行國家統一,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復興而奮鬥的這個理念,連宋都是認同的。

  《瞭望新聞週刊》:國親兩黨的大陸之行有哪些不同的訴求呢?

  劉震濤:國親兩黨大陸行只在細微之處有所不同。

  親民黨對“兩岸統一”這個概念表達得更強烈、更堅定。宋楚瑜反覆強調,親民黨從來沒有認可過“臺獨”,“臺獨”從來就不是親民黨的選項。在反獨促統的問題上,親民黨人士的總體反應更加激烈一些。

  親民黨成立於2000年,人員組成主要分為三大部分,一是國民黨、新黨及部分無黨籍的擁宋“立委”;二是宋楚瑜當“臺灣省長”時的“省府團隊”班底;三是國民黨、新黨的地方“民意代表”。因此親民黨與國民黨有著比較多的情結,兩黨在大的政策方向上是一致的,但在具體利益方面存在著一些差異。

  而國民黨主席連戰來大陸訪問的目的是“和平之旅”,實現國共兩黨最高領導人60年來的第一次握手,結束了兩黨長期以來的敵對狀態,建立了兩黨定期溝通機制,開闢了兩岸溝通的新途徑,具有非凡的歷史意義。

  《瞭望新聞週刊》:胡連會談公報中“建立黨對黨定期溝通平臺”的前景如何?

  李義虎:連宋訪問大陸,使國親兩黨與中國共産黨之間形成了一種黨際良性互動的模式。這種兩岸政黨互動模式,將會比較穩定地發展下去,在兩岸關係發展中起到良性、正面的作用。在臺灣當局不接受“一中”原則和“九二共識”的情況下,這種黨際溝通的方式是非常現實的,類似經濟合作、農産品貿易、臺商權益保護、國際空間等方面的問題,都可以通過這種方式來推動和落實。

  劉震濤:黨對黨的溝通機制是非常了不起的提法。國共兩黨長期以來是敵對狀態,現在能夠從中國人民的福祉出發,拋卻夙怨,化干戈為玉帛,建立黨對黨的協商機制,可以説是促進經濟合作機制建立的前提和基礎。

  兩岸黨際溝通的模式已經基本確立,但影響未來兩岸政黨互動前景的因素很多。從中共與國民黨的溝通來看,首先要看連戰的繼任者表現如何。目前,兩黨所簽訂公報有約束力,島內民意走向也要求連戰的繼任者須遵循與中共之間的共識。

  此外,近期島內民眾“兩岸加強交流”、“兩岸要和平”等以前被壓抑的呼聲越來越強烈。這種民意推動可能産生兩種結果,一是當局嚴厲打壓,二是當局順應時代潮流,使兩岸關係得到實質性發展。如果是後者,兩岸的黨際溝通將會更為順利地發展下去。

  《瞭望新聞週刊》:宋楚瑜主席到訪大陸期間提出,“在用對話代替對抗,重新建立和平架構的時刻,兩岸經貿需要加強合作。”而在胡連會的五點願景中,“兩岸經濟合作機制”和“兩岸共同市場”的提法則非常引人注目,那麼兩岸經濟合作的發展空間有多大?

  劉震濤:兩岸經濟合作機制的提法確實非常有前瞻性和戰略性,有提綱挈領的作用。我們希望按照五點願景所説,優先討論兩岸共同市場問題,達成相關協議,實現市場的一致性。目前兩岸經濟民間性的交往居多。臺灣的一些企業在島內發展有困難,需要大陸的市場;還有一些企業正處於高速發展階段,需要擴大市場,他們都將大陸視為自己的經濟腹地,首選到大陸投資。但是兩岸之間沒有協商機制,這種投資只能是民間和自發的,這影響了臺商的投資效益。

  在經濟一體化和區域化的趨勢越來越明顯的形勢下,商品交易更加注重智慧財産權和標準協議。如果建立了兩岸經濟合作機制,那麼兩岸三地就可以坐下來好好談談如何建立中國自己的標準。中國的市場很大,如果外國投資者到兩岸三地投資都必須按照我們中國的標準,兩岸企業的競爭能力勢必會得到增強。

  兩岸經濟發展需要互補互利,發展産業鏈。如果有一個經濟協商機制,就可以協調這些問題,優化産業佈局,求得利益的最大化,實現真正意義上的互補互利。

  另一方面,目前大陸企業不能到臺灣投資,這種單向投資是一種不平衡的狀態,將會影響兩岸競爭力的提升。臺灣需要大陸的市場和勞動力,同時也需要大陸的資金和技術。如果雙方能夠雙向發展則能實現經濟的融合。兩岸經濟發展由一個輪子變為兩個輪子來轉,就會發展得更快,可以贏得更多的機會。

  兩岸的經濟合作機制的建立,應該由雙方具有行政權力的部門來有效推動,但是現在看來,“政治挂帥”的臺灣當局不一定配合。目前臺灣當局仍然不承認一個中國的原則和“九二共識”,人為地製造兩岸的對立,仍然千方百計地制定政策制裁臺商到大陸投資。所以,目前臺灣當局的態度和建立兩岸經濟合作機制的願景還相去甚遠。既然這樣,民間就可以先做起來,兩岸的交流不能被阻斷,經濟先行,定能取得成功。

  《瞭望新聞週刊》:與胡連會的五點願景相比,胡宋會公報的“六項共識”有哪些特點?

  李義虎:首先,“六項共識”中有一些新的概念和新的説法,比如“兩岸一中”就是等同“九二共識”的新的表達方式。這符合胡錦濤總書記四點講話中提到的“大陸和臺灣同屬一個中國”的基本精神,同時又是一種更加靈活的表述。另一方面,這也有利於與臺灣方面尋找最大公約數。

  共識將海基會和海協“九二共識”的原話照抄出來,可以説這是對“一個中國”的原版表述。共識提出“兩岸一中”的概念,將“九二共識”用文字化的形式加以記載,這對於雙方深化對“九二共識”的認識,以及在“九二共識”方面找到共同基礎非常有意義,是重要的政治成果。

  其次,促進推動的方面比胡連會達成的五點願景更加具體,這是會談新的成果。比如兩岸經貿、文教交流,人員往來,臺灣學生同等待遇和設立獎學金等九個問題進一步具體化。而且還提出了推動2006年實現直航,為兩岸三通設定了一個時間表,這對推動兩岸經貿關係發展和推動兩岸三通非常有意義。

  第三,胡連會曾提到“建立黨對黨定期溝通平臺”,而此次胡宋會將其範圍進一步擴大了。“六項共識”提出了兩岸民間的菁英論壇和臺商服務機制,這一菁英論壇將由兩黨共同來推動,兩黨也必然參與其中,因此兩黨的溝通機制融入了兩岸民間的菁英論壇之中了。

  此外,關於臺灣國際空間的問題,大致的內容與胡連會相同,只不過是臺灣民眾非常關心這個問題,所以又對這一主張再次加以重申。

  胡錦濤的“四點講話”裏曾提到,希望臺灣當局領導人切實履行2月24日重申的“四不一沒有”的承諾,不要違反這個框架,在“六項共識”中再次提到這個問題,是大陸方面對這一問題的重申。

  島內局勢可有理性預期

  就在臺灣兩大在野黨國民黨和親民黨的領導人相繼訪問大陸的短短十幾天內,島內政局發生了劇烈變化。

  《瞭望新聞週刊》:連宋相繼訪問大陸的同時,島內民意也出現了變化,其發展趨勢如何?

  李義虎:連宋的訪問對臺灣民意有很大影響,帶動了希望兩岸關係發展和希望兩岸對話、合作的潮流。5月3日民進黨公佈了最新民調結果顯示,在連戰啟程到大陸前後的短短九天內,民進黨的支援度下跌7個百分點,從4月20日的40.3%最高點下滑至33%;反觀國民黨支援度則一路攀升,從30%躥升至34%,令民進黨的支援度已落後於國民黨1個百分點。

  民調數字説明瞭島內主流民意是求和平、求穩定、求發展,反對“臺獨”,並希望能夠出現實質性的舉動來促進兩岸關係緩解。這是一個比較積極的趨勢。而且這一趨勢還將有一個持續的發酵過程。可以預見,今後一段時間,島內反“臺獨”、求和平的呼聲將會持續高漲。雖然在這個過程中,臺灣民意也有可能在“臺獨”勢力的影響下出現些許波動,但可以肯定地説,總的趨勢難以逆轉。

  《瞭望新聞週刊》:陳水扁最近的表態變化無常,其原因在哪?

  李義虎:陳水扁可謂是一個多變的政治人物,他比較急功近利,是實用主義和機會主義的典型人物。連宋訪問大陸過程中,他的表態與連戰訪問大陸之前他送出的“祝福”相比,又有所變化。據臺灣媒體報道,陳水扁5月6日晚間,對於宋楚瑜5日在西安發表“‘臺獨’不是臺灣選項的説法”表示不以為然。他表示,宋楚瑜要求“一中原則”,回到“九二共識”、“憲法一中”,他都沒答應。陳水扁説,他並沒有説連戰和宋楚瑜兩人“未違法”,也沒有發表肯定“胡連會”的任何説法。陳水扁進一步稱,“胡連會”達成的五大願景,很多部分臺當局無法接受。他還説,就是因連宋和他的主張不同,所以連宋可以和大陸領導人握手,但民進黨主席蘇貞昌和他都不能。而對宋楚瑜在清華大學的演講中,兩次提到“‘臺獨’是走不通的路”,民進黨主席蘇貞昌也表示“宋楚瑜不該剝奪臺灣人民的選擇權”。據香港媒體報道,陳水扁日前接受德國媒體專訪時表示,只要2300萬台灣人民同意,未來兩岸要建立怎麼樣的政治關係,不排除任何可能,換言之,統一及“獨立”均是未來臺灣前途及兩岸關係的可能選項。他還重提“一邊一國”,聲稱兩岸不但分立、分治,且互不隸屬,均是“主權獨立國家”,就像德國在統一前分成東、西德。

  這裡面有幾個因素。其一是5月14日“任務型國代”選舉來臨之際,為了穩定民進黨的選情,穩住民進黨的選舉盤,陳水扁功利主義和機會主義的特點凸現出來,開始對連宋進行批評。

  其二,泛綠陣營內部的一些矛盾逐漸加深,並且越來越表面化。陳水扁和李登輝相互攻擊,臺聯黨宣佈暫時不再配合民進黨等舉動,都説明二者之間的矛盾已經進一步擴大化,且還有可能進一步惡化,這是目前值得注意的一個勢態。

  其三,民進黨內部對陳水扁的壓力加大。陳水扁在大陸政策上非常矛盾而且變化無常,這讓民進黨內部摸不到他的“主脈”,民進黨內部的一些“深綠”人士又向陳水扁施加了一定的壓力,迫使他向著原來的“深綠”主張回靠。同時,陳水扁和蘇貞昌、呂秀蓮等人的矛盾逐漸加深。在近日的言論中,陳水扁既攻擊連宋,又批評李登輝,還對蘇貞昌表示不滿。可以看出,目前他的對立面比較多,民進黨內部與陳水扁意見相左的勢力正在逐漸成長。 

  這種情勢暴露出,在連宋相繼訪問大陸的社會民意壓力之下,陳水扁在與大陸的關係上的無所作為,處境尷尬,已經陷入他執政以來最為被動的一個時期。

  《瞭望新聞週刊》:連宋帶著溝通成果回到臺灣之後,陳水扁的態度還會有所改變嗎?

  李義虎:連宋大陸之行的成果都是符合臺灣民眾利益的,並要求臺灣當局作出努力加以落實。這些成果被帶回臺灣後,將會給臺灣當局形成巨大的壓力。現在,陳水扁有幾種選擇,一種是採取抵制態度,封殺兩岸之間的交流和交往。第二種是識時務地接受這些成果,並採取措施向“九二共識”方向靠攏。第三種是所謂的“新中間路線”,採取漸進的、模糊的做法處理兩岸關係。這三種情況都有可能出現。

  今年的5月20日,在陳水扁就任一週年的時候,他很可能對其大陸政策作出比較系統的闡述。讓我們拭目以待。

  《瞭望新聞週刊》:“臺獨”分裂勢力為何對連宋訪問大陸激烈反彈?

  李義虎:“臺獨”分裂勢力面對連宋到訪大陸,有著比較強烈的反彈。從連戰大陸行中正機場送機和接機時出現的流血衝突和緊張狀況,可以看出“深綠”勢力不甘心兩岸關係向前發展,試圖阻擋兩岸交流的趨勢。可以預計,連宋回到臺灣後,他們還會採取一些措施,盡可能地壓縮連宋大陸之行的成果。這也反映出“臺獨”分裂勢力不甘心退出歷史舞臺,將繼續逆歷史潮流而動。可以預見的是,在臺灣主流民意推動之下,“臺獨”分裂勢力將會採取一些比較極端的做法,這些恰恰説明瞭這部分人在臺灣只是一少部分人,不可能逆轉民意積極的發展方向。

  此外,還有一個值得注意的動向。現在,民進黨和臺聯黨之間,以及民進黨內部的矛盾逐漸擴大化,島內的“臺獨”分裂勢力很有可能發生分化,在本來就有分歧的“漸進臺獨”主張和“急進臺獨”主張之間將會産生更大的裂痕,連宋訪問大陸的成果也將加劇這種分化的態勢。

  《瞭望新聞週刊》:綜合以上這些因素,連宋回到臺灣之後,主流民意能否主導島內政局走勢?

  李義虎:目前臺灣主流民意支援兩岸關係緩解和兩岸交流。連宋大陸行的成果將會反映在“任務型國代”選舉和島內日常的政治運作之中,我們還要觀察這些成果將對島內政局將會産生哪些實質性的影響。

  雖然臺灣島內局勢一向比較紛繁複雜,但是從近日的形勢發展來分析,在野黨對兩岸關係發展作出的努力比較明確,主流民意越來越凝聚到反“臺獨”、促交流上來,主流民意正在發酵,我們現在可以開始對島內形勢作出一些比較理性的預期了。

  國際社會樂享和平紅利

  “胡錦濤與連戰的會談具有劃時代的意義,營造了兩岸良性互動的有利氣氛。”——臺灣《民生報》

  “‘兩岸熱’由兩岸民眾自發、自動、自然所形成,這股‘熱’來自兩岸的親情聯繫和割不斷的歷史文化聯繫。”——香港《大公報》

  “出於一些顯而易見和一些不那麼明顯的原因,應為國民黨主席連戰的大陸之行叫好。”——美國《波士頓環球報》

  “從民眾的情緒來看,陳水扁支援獨立的政策似乎越來越不得人心。島內的民意調查顯示,許多民眾支援連戰對北京作出的和解姿態。”——美國《洛杉磯時報》

  連戰和宋楚瑜的大陸之旅,不僅在臺灣島內掀起持續不斷的“大陸熱”,也使包括兩岸三地、東南亞在內的世界各國、各地區,將目光集中在海峽兩岸。國、親兩黨領導人此次到訪大陸,使兩岸關係春風拂面,國際社會也普遍對連宋大陸行給予了高度評價。

  《瞭望新聞週刊》:連戰和宋楚瑜先生先後到訪大陸,兩岸三地、東南亞、歐洲絕大多數政府、人民和媒體,都表示樂觀和支援的原因是什麼?

  陶文釗:香港和澳門的民眾,絕大部分都是中國人,大家都是炎黃子孫,希望看到中國的強大和祖國的統一,希望兩岸關係可以消除緊張、得到改善,因此正面反應居多是非常自然的事。

  對東南亞國家來説,臺海地區的和平、穩定最符合他們的利益,因此他們普遍對連宋大陸之行表示善意。不要説兩岸發生衝突,就算是兩岸發生緊張狀況,對他們來説也是不利的。因為到那時,他們就必須被迫地“站隊”,比如去年7月,即將就任新加坡總理的李顯龍到臺灣訪問,就曾引發了中新之間的外交風波。如果海峽兩岸可以保持和平穩定的關係,東南亞各國就可以和兩岸進行正常的經貿往來,沒有一個國家會拒絕這樣良好的地區局勢。

  海峽兩岸關係畢竟是中國內部的事務,臺海地區能夠和平穩定,也符合歐洲各國的經濟利益,因此各國的反應還是比較樂觀的。

  牛軍:雖然國際社會大多數是比較善意地來看待連宋大陸行的,但是我們也看到,有人存在著一些疑慮,主要是擔心中共和臺灣在野黨之間達成的共識和願景,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變為現實。畢竟像建立軍事互信這樣的事,還是需要執政當局的努力。此外,現在有的國家的態度比較曖昧。

  《瞭望新聞週刊》:美國對連宋大陸之行的基本態度如何?

  陶文釗:2003年10月9日,布希總統在與溫家寶總理聯合舉行的記者招待會上,表示反對單方面改變臺海現狀,並批評陳水扁的言行是要單方面改變現狀。從那時開始,美國臺灣政策的重點就是要維持臺海地區的穩定。此後,美國的一系列表態都稟承這一方向。去年4月,美國助理國務卿凱利在國會作證時説,美國政府促請陳水扁要“自我克制”。去年10月25日,時任美國國務卿的鮑威爾在接受鳳凰衛視和CNN的電視採訪時,連續兩次提到“臺灣不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甚至提到並重復了“和平統一”一詞。2004年12月20日,時任美國副國務卿的阿米蒂奇表示,臺灣問題已經成為中美關係上“最大的地雷”,《與臺灣關係法》並沒有規定美國必須要去防衛臺灣。此外,在2004年底12月10日,在立法院選舉之前,陳水扁又一次地要搞“公投”、“正名”的時候,美國白宮和國務院的發言人提出表示反對。這一系列的表態都證明,維持臺海地區穩定是目前美國的基本態度。而且,美國也提出鼓勵海峽兩岸通過和平方式對臺灣問題進行對話,因此臺灣的在野黨領導人相繼訪問大陸,也符合美國政策。因此,在連戰訪問大陸之後,布希總統表示認同,這是正常的。可以説,美國目前維持臺海地區穩定的政策,與其對中國的一貫政策是相符的,都是符合其本國的根本利益的。

  《瞭望新聞週刊》:美國上述政策的出發點是什麼?

  牛軍:其一,美國目前的戰略重點是大中東地區,集中在反恐方面,目前在伊拉克還有十幾萬美國軍隊深陷其中不能自拔,再加上還有中亞地區和東亞地區朝鮮半島問題,美國不希望臺灣地區再出現新的熱點。

  其二,對美國來説,中美兩國的關係非常重要,美國不希望因為臺灣問題引起中美關係的動蕩和摩擦。

  其三,亞太地區的穩定對美國經濟發展至關重要。目前,美國與整個亞太地區的經濟交往規模已經遠遠超過它與歐洲的經濟交往規模。這一地區的穩定是經濟繁榮的前提和保障,對美國經濟發展也非常重要。如果臺海地區出現緊張局勢,則將不利於美國的經濟貿易利益。

  基於對本國核心利益的維護,美國對連宋到訪大陸所形成的海峽兩岸比較積極正面的發展,是持肯定態度的。

  《瞭望新聞週刊》:布希總統在與胡錦濤主席的電話中表示,對兩岸關係因為連戰的訪問而改善表示樂見,同時希望大陸能夠與臺灣島內的執政黨進行接觸。這裡面深意何在?

  陶文釗:這是美國國內的一些政治人物觀點的集中體現,其中的情緒比較複雜。今年3月13日我國通過《反分裂國家法》之後,我曾到美國訪問,當地的一些政府官員對這部法律的出臺反應比較溫和。但是僅僅一個月之後,當連宋兩人相繼決定前往大陸訪問的時候,這些政府官員對《反分裂國家法》的態度逐漸強硬起來。由此可以看出,美國仍然希望將臺海地區的主導權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在胡錦濤主席和布希總統的電話中,也表示我們採取了一系列改善海峽兩岸關係的措施,海峽兩岸開始了一種良性互動。可以很明確地説,目前臺海地區、兩岸關係的主導權是掌握在大陸手中。由於擔心主導權的失落,海峽兩岸關係的明顯改善也令美國感到不快。而且,在美國一些人,特別是在一些新保守派眼中,中國是一個威脅或是潛在的威脅,如果海峽兩岸的關係向著和平統一的方向發展得很好,勢必會增強中國的綜合國力,這與美國牽制中國的戰略是不相符的。我們可以看出,美國的態度有些矛盾,海峽兩岸的關係太惡劣或者太友好,它都不滿意,都不符合它的根本利益。

  牛軍:一方面美國的一些人士認為兩岸關係的好轉不利於美國繼續利用臺灣牽制中國發展;另一方面美國國內確實有一部分人,擔心兩岸關係的發展會引起在野黨和執政黨尖銳對立,在臺灣內部造成政治動蕩。兩方面的這種意見合在一起,導致美國出現一種聲音,就是希望大陸與臺灣島內執政黨進行接觸,恢復談判。(瞭望新聞週刊 記者 楊琳)

編輯:system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