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點新聞 | 大陸之聲 | 本網快訊 | 大陸縱覽 | 臺灣 | 大陸 | 兩岸 | 新聞發佈會 | 港澳僑 | 國際 | 海外看中國 | 中外交往 | 七日回顧 | 體育 | 娛樂

臺灣對美國心存不滿 欲找日本發射衛星

時間:2006-04-21 14:47   來源:

  “福衛三號”在一波三折發射成功後,臺灣連忙表示出與日本進行“太空合作”的意願

  15日,臺“氣象衛星”福衛三號在美國發射成功,“福衛三號”六顆微衛星進入軌道轉換、星系部署和任務執行階段。福衛三號具備接收美國GPS衛星信號的能力和離地40公里垂直溫度探測能力,確實意味著臺灣太空遙感技術再上臺階。

  臺“國防會”副主任委員謝清志稱,“福衛三號”升空令臺灣太空研究計劃達到一個圓滿段落,臺灣的太空科技已經通過與美國的合作産生“國際效應”。

  臺對美心存不滿

  臺灣的太空科技屬於“寄生”式發展,並無能力開發運載火箭技術,所以臺灣主攻方向以衛星遙感、測繪等實用技術為主,這樣就不得不借助他國火箭作為載體。

  “福衛三號”採用美國“米諾陶”(minotaur)型火箭發射升空,但整個發射過程讓臺灣“憋了一肚子火”。首先美國拒絕了在火箭上噴印“臺灣”“中華衛星”字樣和臺“國旗”,雙方爭執不下,使得衛星發射時間被迫推延。美國還在發射價格上“勒索”臺灣,“米諾陶”型火箭發射費用大概為1250萬美元到2000萬美元,美國為臺灣發射衛星的價格是1500萬美元。看似合適,但臺美簽訂的是“半價”無保障合同,即發射費用各負擔一半,同時美國對發射不提供任何保障,也就是説美國的一顆“米諾陶”火箭對臺灣的索價其實高達3000萬美元,難怪臺軍方有“被勒索”的感覺。

  另外,臺灣方面對美國的“工作態度”十分不滿,發射調試進展緩慢,一直到發射前一天,部分準備工作還沒有完成,在發射前2分鐘還因故突然喊停。

  糟糕的前期準備甚至令謝清志和在場觀看發射的臺“立委”們在點火前神經緊張,誤以為火箭爆炸,從地面控制中心倉皇逃跑,被傳為笑柄。

  看上日本火箭

  “福衛三號”發射完成後,臺當局突然拋出了一個意外之舉:向日本示好,表示希望加強與日本在太空科技方面的合作。

  臺“行政院長”蘇貞昌表示,“福衛三號”是臺灣“國家太空中心”與美國合作成功的範例,日本在太空科技上的發展也非常先進,盼望將來有機會與日本“共同合作發展太空科技”,促進發展與交流,進一步提升在此領域的合作。

  聯繫到“福衛三號”發射中的一波三折,不難看出臺灣提出與日本合作是“另有所求”。經過幾次失敗後,日本的H2A大型運載火箭技術穩定性已經有了很大提高。而臺灣未來幾年對運載火箭需求巨大:臺灣“太空科技發展長程計劃”後期包括2008年發射兩顆衛星,2011年開始陸續發射5顆微型衛星,最終建立起衛星偵察預警網。而早在2002年,臺就對日本H2A火箭表示過關注。

  臺灣一直在尋找除美國之外的發射合作夥伴,甚至尋求過與印度“價廉物美”的GSLV運載火箭的發射合作,但是因為美國對印度有高科技出口禁令,美軍方警告臺方,如果尋求使用印度火箭,臺灣衛星上的美制精密零件就必須拆下換他國産品,最終令臺灣與印度的發射合作不了了之。而與日本合作則不存在這樣的問題。

  日本H2A火箭技術目前已經具備一箭多星的發射能力,發射成功率在這兩年獲得了長足提高,目前,阻礙臺灣選擇日本火箭的唯一理由是H2A火箭的造價仍然偏高。

  臺日合作已暗地展開

  “福衛三號”發射完成後,臺灣“華衛計劃”第一階段已成功完成,臺當局領導人陳水扁認為,臺灣已經奠定了在國際太空研究領域的地位,已經培養出了一系列的專家和衛星軟體、硬體生産廠商和相關人才,具備了“國際合作”的基礎。

  陳水扁的講話表明臺灣想擺脫在太空科技領域當美國“小弟”的地位,尋求獨立的發展以及自主性合作。同樣有太空野心,但技術並未成熟,剛剛發佈了登月計劃的日本自然是理想的合作對象。

  臺日衛星合作其實已經在暗地裏展開,日本ImageOne星影像公司,就通過國際代理商法國史巴特星影像公司,向臺灣“太空中心”訂購“福衛二號”每天3分鐘的東北亞地面影像,合約長達4年,金額數百萬歐元。由於Image One最大客戶為日本政府,衛星影像可能提供日自衛隊作監測朝鮮半島的用途。

  來源:國際先驅導

編輯:system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