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時政 | 本網快訊 | 兩岸 | 國際 | 港澳僑 | 熱點新聞 | 大陸縱覽 | 社會 | 財經 | 教育 | 軍事 | 科技 | 傳媒 | 奇聞趣事 | 新聞發佈會 | 新聞人物

記者觀察:初訪南臺灣 共商拼經濟

時間:2011-03-01 08:36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2月26日,陳雲林參觀雲林縣特産時,對名為“福祿壽”的白酒産生興趣。董會峰攝(中新社發)

  2月下旬的臺灣,正是櫻花盛開,春雨淅瀝的時節。

  在這美麗的春光裏,海協會會長陳雲林率首個經貿考察團50多名成員,從2月23日抵臺開始經貿之旅。他們搭乘高鐵南行,首站高雄,再掉頭北上到嘉義市、雲林縣,然後返臺灣北部。一行人馬不停蹄的這6天5夜,被當地媒體稱之為臺灣進入“兩岸周”。

  初次探訪南臺灣

  陳雲林之前來過臺灣3次,踏足南部的土地卻是第一次。此行吸引幾百名記者到場採訪,陣仗之大,在當地罕見。

  24日上午,在高雄工商企業座談會上,30多名當地企業家踴躍參會,爭相發言。高雄市工業會理事長林保川表示,經貿考察團來到高雄,給我們帶來新的商機。經貿團邁出的這一小步,將帶給高雄經濟發展一大步。

  當天中午,高雄重量級政商人士參加了義聯集團舉行的歡迎午宴,由於“要角”太多,主桌從17位加到42人,參與熱情可見一斑。

  雲(林)、嘉(義)、(臺)南是臺灣農業、養殖漁業重鎮。在嘉義,陳雲林及隨團大陸企業家與16位中小企業負責人、農漁會總幹事等面對面座談。在雲林,他們聽取當地20個鄉鎮的農漁會總幹事和企業界代表提出建言。雲林農産物流中心總經理蘇俊豪建議,希望擴大臺灣運輸港口,例如嘉義布袋港、臺南安平港、雲林箔子港等,這樣可以直接載運南臺灣農漁産品到大陸。蘇俊豪還當面請托陳雲林,協助在大陸各省市設立臺灣珍品館。過去辦展銷會能讓臺灣産品快速與大陸民眾接觸,但展銷會一結束,想買臺灣貨缺乏一個平臺。如果設立珍品館,展銷臺灣的五穀雜糧、水畜産、花卉水果等,可快速把臺灣農産品行銷到大陸。

  聽取建議後,陳雲林表示回去後將認真與有關部門協商。他強調,兩岸是骨肉兄弟,對臺灣有利的事情,一定會盡力推動。

  雲林歡迎“雲林”

  3天的南臺灣之行,不僅讓陳雲林會長一行感受到了南部工商界、農漁業熱盼與大陸加強合作的願望,更親身體驗了臺灣南部民眾淳樸、熱情的濃郁情誼。

  在高雄,陳會長一早下了高鐵就召開座談會,下午參觀考察楠梓加工區,在緊張的行程中,當天傍晚還趕到位於高雄大樹鄉的佛光山參訪。這所著名的佛教勝地燈籠高挂,鼓樂響起,年過八旬的星雲大師親率上千名僧眾迎接。陳雲林頻頻雙手合十,“含著熱淚走過了歡迎的人群”。

  在嘉義,陳雲林與兩年多年前在福建客家土樓巧遇的十幾位臺灣鄉親重逢。雙方互贈土特産、合影留念,陳雲林感謝在場鄉親的厚愛,説希望有機會再次在大陸見到他們。

  在雲林,縣農會特別挂出“雲林歡迎陳雲林”的標語,座談會現場和走道、四週大柱子上,都可以看到歡迎海報。為展現誠摯心意,雲林縣20個農、漁會研發生産的頂級名品全部登場展示:又香又甜的香蕉、高營養價值的黃金米、遠近馳名的古坑咖啡,以及有“雲黑鑽”之稱的黑蒜頭與黑金剛花生……

  1+1等於11

  就在抵臺當天下午舉行的“大陸企業來臺投資暨兩岸新興産業合作座談會”上,有發言者指出,借助大陸市場廣大、勞動力和土地資源等要素,還有一些産品的品牌優勢,加上臺灣企業的製造能力、技術與國際行銷經驗,兩者相加,一加一的結果不是等於2或大於2,而是等於11。此話獲得與會者一致認同,還有頻密出現的“拼經濟,贏世界”短語,成為兩岸企業家交流中找到的共同感覺。

  這次隨陳雲林來臺的大陸企業既有供銷零售、汽車、觀光、航空等傳統産業,也有新能源和LED製造等新興産業。臺灣之行有什麼收穫?多家陸企表示會在臺灣加碼投資,如華潤集團將投資4000萬美元做高端醫療技術。愛國者數位科技公司董事長馮軍告訴記者,正在洽談會跟臺灣同行合資辦公司。福建超大現代農業集團副總裁楊金髮告訴記者,準備在臺灣中南部縣市設立農産品採購中心、分中心,希望與産銷班、農民直接合作發展“訂單農業”。

  洪財隆是綠營的青壯派學者,他認為,大陸企業建議在南部設立採購中心,若能落實,直接把資源下放到臺灣中南部、農漁民手中,就經濟效益而言,更直接也更全面。臺灣過去常出現的柳丁、芭樂等當令水果生産過剩、賣價過低的情形,就不會再發生。

  陳雲林27日結束訪問離開臺北前有一番話,點出了此行的主題。他説,通過參訪,強烈感受到南臺灣鄉親們希望儘快發展經濟,希望兩岸在經濟方面合作共創雙贏的強烈願望。這次參訪主要是促進大陸企業到臺灣投資、加強兩岸中小企業的合作。今年是兩岸關係發展的關鍵之年,相信在兩岸同胞的共同努力下,兩岸和平發展之路會越走越寬廣。而吳伯雄也表示,兩岸關係需要小心地維護,在島內任何一個政策都可能受到質疑和挑戰,“我們要理直氣壯,讓臺灣人民體會到和平發展是正確的。”

瀏覽更多臺灣新聞

編輯:劉海偉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