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時政 | 本網快訊 | 兩岸 | 國際 | 港澳僑 | 熱點新聞 | 大陸縱覽 | 社會 | 財經 | 教育 | 軍事 | 科技 | 傳媒 | 奇聞趣事 | 新聞發佈會 | 新聞人物

臺美食店主“生意經”:小生意有大學問

時間:2010-11-09 10:37   來源:東南網-海峽導報

  位於蓮花三村鷺江新城的蘇姐臺灣美食店,所處的位置並不顯眼,但前來品嘗美食的人絡繹不絕,叫餐的電話更是響個不停。導報記者慕名前往,老闆蘇姐熱情地説,“我們店裏的小吃,都是地道的臺灣味,很多是廈門其他地方吃不到的!”蘇姐本名蘇碧雲,臺灣雲林縣人。美食店雖小,經營卻有大學問。“酒香不怕巷子深”,蘇姐靠著辛勤、智慧,用真誠對待客人,讓臺灣美食在鷺島“香氣四溢”。

  將“臺灣風味”進行到底

  蘇姐來廈門生活已有10多年了,先生和兒子都在這裡辦工廠。“不差錢”的她,三年前盤下了一位臺商朋友開的臺灣美食店。“其實過去也沒做過這種生意,以前在家很喜歡烹飪,開店大多是源於對美食感興趣吧!”談及初衷,蘇姐樂呵呵地説。

  興趣歸興趣,想把這作為一門生意做好,對於蘇姐這個“門外婦”來説,是個不小的挑戰。那個臺商朋友開店時,主打屏東肉圓,口味做得很正宗,也較受歡迎。蘇姐接手後,心想要讓事業更上一層樓,還得做一些改革。“原來店裏的菜色太少,既然是臺灣美食店,就應該有臺灣的各種各樣小吃。”於是,她最先做的就是修改功能表。這時,她想起了家鄉南臺灣的各色美味,滷肉飯、肉粽……想到做到,美食店裏小吃的菜色多了很多。

  為讓小店辦出特色,蘇姐將臺灣風味進行到底。她笑著説:“飯做得正宗關鍵在配料。我們所有的配料都是從臺灣運過來的,且是臺灣最好的調味品。”果然,在店裏可以看到臺灣産的甜辣醬、沙茶醬、醬油……

  配料從臺灣運來,成本比用本地的高出一大截,但蘇姐很舍得花,“這才能保證 ‘正港’的臺灣風味!”如何盈利呢?蘇姐的秘訣是“薄利多銷”。導報記者看到墻上貼的價格表,一份滷肉飯套餐或一份肉粽也就一二十元。

  用心服務,外賣再遠也送

  “薄利多銷”説起來容易,但做起來要付出辛勤的勞作。蘇姐臺灣美食店從臨近中午時開始營業,到第二天淩晨3點才打烊。由於口味正宗、好吃,美食店的生意漸漸火紅起來,擁有不少忠實的回頭客。又經過客人的口耳相傳,越來越多的廈門人知道蘇姐臺灣美食店的大名。一些島外的客人,有時甚至駕車過來吃飯。

  蘇姐告訴導報記者,美食店的外賣業務佔到整個生意的七八成,自己也很重視送餐服務。為了搞好服務,蘇姐聘了10多名員工。他們每天平均要送數百趟的外賣,有遠也有近,“最遠的,是輪渡有位先生叫過好幾次,每次都叫很多,單打的來回都要幾十元錢呢!”據介紹,美食店的外送範圍覆蓋全廈門島,但是太遠的地方,客人要自付打的費用。

  “像比較遠的地方,即使顧客自己付交通費,但你還得專門派個人送去,扣去人工成本恐怕利潤少了不少吧?”面對導報記者的疑慮,蘇姐卻不擔心:“做生意是不能挑客人的,人家那麼遠叫餐,説明認可你,這也説明你名氣大。”

  小店成在廈臺胞“集散地”

  雖然很累,但蘇姐樂在其中。她笑著告訴導報記者,“我自己喜歡吃,又喜歡做,更喜歡通過這間小店交朋友。”蘇姐堅持每天親自呆在店裏:“我的許多老朋友、老顧客來了,看到人在,感覺就比較親切。”她為人熱情,以分享美食的心態,廣交友人,笑迎賓朋,更為小店的生意錦上添花。許多顧客來了,都親切地叫她一聲“蘇姐”。

  現在蘇姐的小店,已經成為在廈臺灣人的重要“集散地”了。導報記者採訪時,店裏的一位林姓臺灣客人説:“這裡的小吃,有家鄉的味道。我經常叫上幾個朋友,一起來聚一聚。”在廈門工作的臺商成為美食店重點爭取的顧客群,蘇姐舉例説,每年臺商組織的棒球比賽,用餐都是他們美食店免費提供的。“這些打球的臺商吃了覺得好之後,再告訴朋友,就會讓更多的臺商知道我的小店。”蘇姐驕傲地説,前幾天有臺灣那邊的劇組來廈門取景,他們吃的就是蘇姐美食。

  對於未來,蘇姐自有她的算盤,以後要走連鎖經營之路,在廈門多開幾間門店,讓蘇姐美食飄香鷺島。(記者 薛洋/文 巫芳/圖)

瀏覽更多臺灣新聞 

編輯:吳斌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