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時政 | 本網快訊 | 兩岸 | 國際 | 港澳僑 | 熱點新聞 | 大陸縱覽 | 社會 | 財經 | 教育 | 軍事 | 科技 | 傳媒 | 奇聞趣事 | 新聞發佈會 | 新聞人物

郭臺銘:學會今後用“柔”的方法來對待員工

時間:2010-11-01 14:14   來源:央視國際

  

  人物介紹

  郭臺銘,1950年出生於臺北,祖籍山西省晉城市。1974年,郭臺銘創辦鴻海塑膠企業,1985年創立富士康,三年後,富士康進入深圳,並逐步從百人小廠發展到全球最大的電子代工廠商。2010年,郭臺銘被“福布斯富豪榜”列為中國臺灣首富。

  一年連漲兩次工資、包吃包住、繳納險卻仍然有近半員工流失。在寧夏,餐飲業的一些企業正在遭遇“招工難”。中國東南沿海地區的“用工荒”現象開始向西部勞務輸出地蔓延。從2003年起,“用工荒”這個詞頻繁地出現在媒體報道中。今年新年伊始,長三角和珠三角等沿海地區頻頻傳出“用工荒”,就連安徽、河南等勞工輸出大省,也紛紛出臺措施,鼓勵省內就業,部分西北地區,甚至出現了限制勞工出省的現象。為了應對“用工荒”,一些出口企業的工資最高漲了達到50%,但仍然遭遇“招工難”。工資的不斷上漲擠壓了中國出口商已經非常微薄的利潤,中國製造業大國的優勢似乎正在喪失。很多人都開始擔心:中國的人口紅利是否已經面臨拐點?勞動力無限供給的時代是不是就要結束了?

  芮成鋼:我們財經頻道這一段時間以來一直也在關注沿海地區勞動力發生的一些變化,比如説用工荒的問題,招不到工人,我不知道這些問題富士康是否也遇到過?

  郭臺銘:所以我們也因為這樣在各種的變化的原因,把很多工作能夠自動化,再加上大陸的服務業的成長非常快,製造業是比較辛苦的,大家都不太願意到製造業去,所以就會到服務業,甚至於到各種軟體、到各種公司做文員,哪怕薪水少一點,環境比較好,所以製造業在這方面就面臨到直接作業工缺乏的問題。

  芮成鋼:我們中國的很多經濟學家都認為相當長一段時間之內,廉價勞動力仍然是中國最大的競爭優勢或者説比較優勢,但也有很多人認為,人口紅利正在消失,跟印度等國家比在消失,這兩派觀點您更傾向於哪邊?

  郭臺銘:我想兩派的觀點其實並不互相矛盾,中國人口紅利有眾多的從業人口能夠來從事製造業,不管是低端的、中端的跟高端的。中國的人口紅利還是會繼續存在,哪怕是工資有一定程度的上漲,尤其“十二五”規劃要讓基層的人民來分享經濟利益,一個非常好的構想,而且肯定可以實現,如果真的能夠做到這一點,我想中國的紅利就會引申出另外一個中國的內需市場。

編輯:馮江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