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點新聞 | 大陸之聲 | 本網快訊 | 大陸縱覽 | 臺灣 | 大陸 | 兩岸 | 新聞發佈會 | 港澳僑 | 國際 | 海外看中國 | 中外交往 | 七日回顧 | 體育 | 娛樂

臺灣經濟難以避免的夢魘

時間:2009-08-07 10:44   來源:台灣網

  臺灣7月的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出爐,比去年同月大跌2.33%,而且是連續六個月出現負值,因而通貨緊縮的疑慮立時升高。然而也正是這幾個月,國際油價從金融海嘯之後每桶30美元左右攀升到70美元,還持續升高,若干重要商品的國際價格也止跌回升,再加上房市熱絡、房價不斷升高,許多學者專家相繼發出全球通貨膨脹的警告。臺灣《經濟日報》發表社論指出,通縮與通脹,有如冰炭之不相容,卻居然同時成為大眾可能面對的惡魔,實在不可思議。

  社論説,兩者既不相容,只有一個會成為真正的威脅;但大眾究竟該努力尋覓保值的手段諸如黃金、房産、股票等比較能夠抗通脹的資産以自保?還是趕快貯藏現金,停止購買各種非屬必要的耐久性財貨,尤其是房屋等高價資産,節衣縮食,以對抗比通脹可怕百倍的通縮?

  如果歷史仍足借鑒,則翻開半世紀來各地實際的經歷,我們見過不知多少次極其可怕、物價如脫韁野馬一般的通脹,就是在臺灣,兩次能源危機也造成過慘烈的物價飆漲;但通貨緊縮,幾乎未曾見過,只有大約十年前從日本開始,快速波及臺、港、星的物價全面下跌,庶幾近之。不過那一次環繞大陸的幾個經濟體發生的現象,基本上是大陸巨量廉價加工品快速壓低平均物價水準而出現的良性物價下跌,與70年前美國經濟大恐慌的通貨緊縮實不可同日而語。

  社論稱,事實上,這次金融海嘯方爆發時,幾乎所有的末日預言家都將它與經濟大恐慌模擬,甚至認為有以過之。只是這樣的恫嚇之辭,沒幾個月就完全拆穿,目前愈來愈多專家預告包括美國在內的許多經濟體第三季即可能觸底;這總共九個月的恐懼、慌亂,豈可與大恐慌同日而語?何況經濟大恐慌肆虐,直到二戰爆發才真正得以解除,以今視昔,豈非小巫見大巫?

  經濟的劇烈波動,不論為害長達10年的經濟大恐慌,還是被末日預言家吹噓出來的茶壺裏的風暴,的確都會導致物價的起伏。金融海嘯前,全球經濟達到繁榮的高峰,不僅百物騰貴,油價直上147美元的天價,連小麥、玉米、稻米之類的基本糧食,價格也在短短數月之內幾倍地升高。因而,去年前三季正是通脹肆虐的高峰;而9月之後,全球生産者、消費者信心同時崩潰,再加上減産、裁員、減薪,讓所得快速縮水,物價當然會一瀉而下。

  這正是臺灣九個月來的情況;消費者物價指數(CPI)的年增率去年9月開始從4.68%的高峰一路下滑,到今年初轉為負數,因而CPI也從去年10月的最高峰108一路遽降至今年2月的103以下。不過儘管2月之後年增率當然是負值,但CPI本身則一路上升,到7月回升到104.28的新高峰。顯然只要不觸及去年從繁榮高峰急轉直下的9月這個轉捩點,年增率仍將為負,而CPI則會持續上揚;也就是説,年增率會連續7到8個月為負,但消費者物價指數則將一路上揚。

  社論最後總結説,由此可知,CPI年增率為負值,只是反映今年的景氣以及對財貨的需求不能跟去年前三季的繁華景象相比而已,以此視為通貨緊縮警訊而大事戒備,恐怕會誤入歧途。因為真正讓升斗小民感受物價壓力的,是消費者物價指數的持續揚升甚至大幅躍升,這才是難以避免的夢魘。(王賽賽)

編輯:王曉燕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