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信 箱       vip會員        天 氣   
字號:
臺商給昆山政府支高招

  時間:2007-12-07 08:59    來源:國際線上     
 
 

臺商劉耀義接受記者採訪 攝影 朱曼君

  國際線上報道(記者 朱曼君): 名列中國百強縣市之首的江蘇昆山素有“小臺灣”的稱號,在927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活著大陸地區1/9的臺胞,他們中絕大多數人都是跟隨臺灣企業“北上”,在昆山紮下根的。

  企業異地辦廠,最怕碰到的就是“水土不服”問題。全臺資企業錸德集團在江蘇投資興建昆山滬錸光電科技有限公司已有6年,12月4日當記者詢問在昆山經營是否遭遇“水土不服”時,公司管理部經理劉耀義的回答出人意料。來自臺灣的劉經理沒有片刻遲疑,很肯定地對記者説:“坦白講真的沒有困難。”

  劉經理告訴記者:“昆山的綜合性服務很好,市政府也很熱心幫忙,積極幫我們辦理各種手續。集團想到中國大陸再辦兩家公司,我們也推薦他們來昆山。昆山實行‘一站式辦公’,行政體系相當便利。”

  昆山市政府究竟是用了怎樣的法術,讓一家臺灣企業滿意到沒話説。稍後昆山市委宣傳部周鳴副部長揭開了記者的疑問。周副部長告訴記者,昆山受縣級市的身份所限,市領導手中的審批權有限,有時,為了滿足臺商的一項要求,昆山市的領導就陪著臺商到省裏、上北京,來來回回跑很多趟。

  “經過多年的交往,我們的領導班子和他們的領導能力得到了臺商的充分信任。不少市領導和臺商還成為了朋友。”周副部長説,“他們去臺灣考察的時候,臺商甚至會主動買書送給市領導,建議他們應該從哪些方面改進工作。”這樣,很多便利臺商的政策,其實早在設計的時候,就有臺商參與其中,這就難怪後來昆山制定的一系列服務企業的政策,總讓臺商們覺得體貼可心了。

  周副部長還給記者舉了個生動的例子。2000年10月正式封關運作的昆山出口加工區目前的進出口總額約佔全國出口加工區進出口總額的30%。而這樣一個出口加工區的誕生,竟是源於臺商吳禮淦的一句話。吳禮淦是最早到昆山投資的臺商之一,他曾對昆山市領導提起,昆山報關速度比較慢,要是能建一個像臺灣新竹那樣的工業園就好了。不想幾年後,他的這個願望果然成了真。出口加工園區的成立不僅大大方便了入住昆山的臺商,也給昆山帶來了看得見摸得著的發展。目前全球40%的筆記型電腦和數位相機都是在昆山生産的。

  然而,這讓人眼花繚亂的成績並沒有讓昆山人自我滿足。今天春天,他們又提出了全新的“三學”目標:整體發展學新加坡,産業提升學韓國,自主創新學臺灣地區。1985年,沒拿國家一分錢,昆山人自己搞起了開發區,並在7年後的1992年獲得國家認可成為經國務院批准的國家級開發區;沒有福建地理接近的長處,沒有廣東飲食習慣相近的優勢,昆山卻成為臺灣同胞在大陸投資最密集的地區之一,昆山的“秘密武器”,在記者眼中其實就是:不等不靠,善用他山之石。

 
編輯:張方翼    
 
相關新聞
[視頻]林淑麗與智障孩子的兩岸奇緣       佛山臺商周樑成:行善快樂 不能用金錢衡量      
臺灣佳果海南生根 黃益豐建最大蓮霧生産基地       林文定講述投資海南甘苦      
[視頻]臺商故事:賣瓜子賣出的億萬富翁       郭臺銘部落格否認贈內地女歌手天價私人飛機      
圖片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