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信 箱       vip會員        天 氣   
字號:
東莞臺商:20年悠悠歲月 我在東莞很好

  時間:2007-11-26 10:41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走進東莞臺商子弟學校

  “這裡是個風水寶地”

東莞臺商子弟學校的校門

  東莞市中堂鎮潢涌區上一村有一座土地廟。在中國南方,鄉人多有對土地公、土地婆的信仰,土地也是傳統道教信仰體系中保一方平安、祈風調雨順的神祗。我們所要拜訪的東莞臺商子弟學校,即坐落在土地神所護佑的地界。這也是中國第一所由臺商創辦、培養臺商子弟的學校。

  臺灣商人葉宏燈在7年前創辦東莞臺商子弟學校的時候,並沒有想到,他的學校選址,竟然與這一土地廟相毗鄰。7年之後,當記者走進這座極具現代化風景的校園時,葉宏燈依然津津樂道于他無意間選中的風水。臺灣人信風水,葉先生也不例外。今年,臺商子弟學校有應屆高中生被保送到了北京大學深造,更讓他覺得地靈人傑,因果如此。

  和大陸所有常規的學校不同,東莞的臺商子弟學校接納的學生,從幼稚園到高三都有,1700多大大小小的孩子,一律實行寄宿管理。而學生的學歷,也是兩岸都承認的。葉先生熟悉這裡的一草一木、一房一舍,他帶著記者參觀學生餐廳、宿舍、圖書館、琴房和新落成的游泳館,信步閒談間,已經把學校的大概説得清楚明白。這所漂亮的大校園,不僅風景秀美如畫,更給人一種安寧沉靜之感。

  “感恩是學生應該學會的”

  讓記者感到驚訝的是,這裡似乎每個孩子和葉先生都是朋友,相遇時那聲臺島風情濃郁的“董事長好”(對記者則問“客人好”),絕對不是員工對老闆的口氣,而更像是朋友之間的問候。

  當然,“董事長”並不可以僅僅是學生的朋友,他還必須有堅定的辦學理念。這位謙遜而自信的男子,對世界保有一份“感恩”之心,並著力於以此教育自己的學生們。“感恩是這裡的學生們應該懂得的”;“書念得好還要懂得為人處世的道理。學業和品德之間要維持平衡。”“董事長”如是説。在子弟學校裏,孩子們從早上6點半起床,怎麼刷牙洗臉整理內務,都有嚴格要求,人們相信,從生活教育中能夠培養出高尚的個人品格;這裡還有亞洲最齊全的拓展教育,注重生存能力的培養;當然,中華民族的傳統道德在這裡更是被奉為圭臬。

  在參觀到學生餐廳的二樓時,葉先生指了指一片被單獨隔開的用餐區,這裡的餐桌都是統一的八仙桌,他説,這裡是高三學生用餐的地方,八仙桌在我們民族傳統上,是成年人才能入座吃飯的臺面,我們要用這種方式告訴我們的孩子,他們已經長大成人,應該學會擔起對這個世界的責任了。

  葉宏燈是個很容易讓人對他産生好奇的人。他38歲來東莞創業、賺錢、當大老闆,也做過東莞臺商協會的會長,到今天18年過去了,按照他的説法,“把人生最精華的部分都留給了東莞”。直到7年前,他推掉生意,創辦學校。“辦完學校後,我覺得沒有遺憾了。”葉宏燈對記者説。

  “兩岸大愛造就的校園”

  其實,最初的辦學也是出於要解決一些實際困難。“由於許多臺灣企業的幹部都是輪調式的,後方要穩定,家屬要帶來,因此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兩岸之間在心理上的距離要消除掉。現在學校集兩岸之大愛,發展起來,孩子們有地方上學,而且教學條件還很好,家長們也就放心在這裡工作,心理距離自然縮短了。”葉宏燈説。如今,來到東莞的臺商、臺幹和從前有所不同,早先的經濟動力與文化認同漸漸已經轉化為一種有落地生根的趨勢。學校因此也越辦越好。現在學校的學生已經飽和,每到週末,能看到不少在東莞定居的臺灣老太來學校接孫子。葉先生説,“這就是和諧的融合啊。”

  在學校圖書館裏,有一些手掌大小的人物模型,是代表著中國56個民族的不同風情,大概尚未收集完。不過,透過這些小小模型,就能看到,人們對祖國統一大業的嚮往。

 
編輯:張方翼    
 
相關新聞
圖片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