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信 箱       vip會員        天 氣   
字號:
〔視頻〕臺商情緣:不服輸的兩岸夫妻

  時間:2007-10-30 11:15    來源:央視國際網站     
 
 

  福建省省會福州市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位於閩江西岸金山新區的榕城廣場,有一家名叫飄香樓的川菜館,經營這家店的是一對兩岸夫妻,丈夫來自臺灣,名叫陳德洋,妻子是位福州姑娘,名叫姜敏旌。每到週末,店裏總是顧客盈門。500平方米的店面,23張餐桌,每桌都坐滿了顧客。

  姜敏旌同期:這是我們店裏的特色菜——水煮魚,純川式的口味,大家慢用。

  夫妻倆介紹説,雖然這是家川菜館,但由於融合了閩菜的特點,很受顧客歡迎。

  姜敏旌同期:這是我們改良後的新式川菜——串燒蝦,它帶點辛辣,口味比較重,這是基於福州人愛吃海鮮的特點,他們又比較接受川菜。

  老闆娘介紹説,這種串燒蝦,生意好的時候,每天能賣出四、五十盤,而他們店裏的招牌菜——水煮魚和酸菜魚更受顧客歡迎,幾乎每個週末都能賣出上百斤。

  陳德洋和姜敏旌結婚已經有12年了,雖然眼下這家川菜館生意紅火,讓他們非常欣慰,但提起結婚十幾年來起起伏伏的人生故事,夫妻倆有很多感慨。

  姜敏旌同期:不要看我們現在飄香樓生意有這麼火爆,這麼好,其實我們真的是熬過很多苦日子,一步一步走過來的。

  福建媳婦臺灣郎

  一個是福州姑娘,一個是臺灣小夥兒,他們是怎麼走到一起的?他們又是如何經營起了川菜館的?

  故事要從13年前説起。當時22歲的姜敏旌在福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黃花崗72烈士之一的林覺民故居擔任解説員,經人介紹,認識了30歲的臺灣小夥子陳德洋。

  陳德洋同期:當初我剛認識她的時候,我覺得她是一個很單純很善良,很懂得人心的女孩子。所以深深打動了我。

  在外人看來,姜敏旌容貌清秀,身材高挑,加上父母是福州市歌舞劇院的演員,家庭條件不錯,在福州完全可以找個不錯的小夥子。而當時陳德洋在廈門一家紡織機械廠只是一個業務經理,在有些人看來,這個年齡比姜敏旌大8歲的臺灣小夥子,個頭比姜敏旌高不了多少,各方麵條件也並不比姜敏旌優越多少,那麼,姜敏旌究竟看上了陳德洋哪一點呢?

  姜敏旌同期:就是不服輸的個性,希望把事情做好,比較關鍵的應該也是這一點吧,就是比較有衝勁,比較有幹勁,做任何事情就是不遺餘力。

  用陳德洋和姜敏旌自己的話來説,也許就是愛情的力量,讓他們最終走到了一起。1995年初,經過近一年時間的戀愛,兩人正式登記結婚。

  讓姜敏旌沒有想到的是,婚後他們的生活卻充滿波折,其中三次投資受挫,兩個人甚至一度到了身無分文的境地。這讓他們終身難忘。

  夫妻倆還清楚地記得他們人生的第一次挫折,就發生在婚後不久。

  姜敏旌同期:1995年3月份的時候我們結婚的,然後我就辭掉了工作,跟他到了廈門。

  第一次人生挫折

  距離福州市200多公里的廈門,是一座美麗的海濱城市。由於陳德洋在結婚前不久,剛剛辭掉了原來的工作,在廈門郊區開辦了兩家石料廠,事業正處於起步階段,所以結婚後,小兩口沒顧上享受蜜月的甜蜜,新娘子沒來得及欣賞廈門的美景,就開始了夫妻一起攜手打拼的生活。

  陳德洋同期:我太太在我最艱苦的時候一直陪在我身邊,你可以看到我身後這個石頭,當初我在1995年的時候,我們就在山上開採這個石頭,當時我記得我太太經常幫工人做飯,記得那個時候,感覺最深刻的就是,其實我們吃的條件很差,了不起一個青菜,還有一個肉,因為在山上嘛,本身條件是特別差的,所以説,一年多,這一年多,確實讓我老婆受到很多委屈。

  石料廠的工作非常辛苦,從小在城市長大的姜敏旌,可一點也不嬌氣,為了支援丈夫,幾乎每天都要陪著丈夫上山,和工人們一起勞動。一次勞動中,姜敏旌發現自己懷孕了。

  姜敏旌同期:一直都不知道,因為那時候剛結婚,比較年輕,都不曉得,然後有一次去山上,我覺得那工人每一次抬那個錘子,錘那個石頭的時候,好像特別費勁,我想説,一個大男人抬那個東西為什麼費勁,我就過去試抬了一下,結果才發現那東西真的超重的,然後就肚子痛,馬上蹲下,回家以後還是覺得很痛,然後去檢查發現,原來懷孕了,就是那段時間。

  身上只剩五塊錢

  懷孕的消息並沒有讓這對小夫妻高興多久。他們發現這兩家石料廠,其中石材廠還可以維持收支平衡,但石子廠因為市場原因,卻是生産得越多,虧損得越多。工廠陷入財務危機,小兩口的生活也舉步維艱,最困難的時候,夫妻倆住在一棟朋友借給他們的簡易樓房裏,姜敏旌甚至到了身上只有五塊錢的地步。

  姜敏旌同期:剛回來廈門的時候,就是跟朋友借住在這個地方。這是朋友的房子,他們以前做修車廠,就是這樣很破爛的地方,但是我們那時候環境也不是太好,所以在廈門能夠有地方住已經蠻幸運的了。

  對啊,有一次他到山上去跟人家收錢,然後就剩下五塊錢給我,然後那天中午我肚子餓,從這邊出去坐車,想到市場找點東西吃,結果車費就要兩塊錢,因為那時候開空調,那個小巴,需要兩塊錢,到了市場,就看到一家賣沙茶面,我想説沒有吃過廈門的沙茶面,試試看也好,兩塊錢,也不貴,然後就開始吃,結果看到那顏色,我就沒有什麼胃口了,再吃兩口,發現那東西真的很難吃,沒有辦法吃,結果餓著肚皮。真的是眼淚往肚裏流,再把剩下的一塊錢,跟那個司機講説,我回家再湊錢給你,我現在身上只有一塊錢,到了家裏再湊了兩個五毛錢,這樣湊了一塊給他,真的是很痛苦的一件事,回來我真的是在樓上哭了半個小時。我真的覺得很落魄,沒有到過這種程度的時候。

  姜敏旌懷著身孕,依然陪伴在丈夫身邊,這對陳德洋來説是一個莫大的安慰。而姜敏旌每天看著丈夫忙碌的身影,儘管心裏有很多委屈,還是強忍著不肯向丈夫説出來,丈夫要承受的壓力比自己大得多,自己不能幫忙,能替他分點憂也好。

  姜敏旌同期:因為我覺得他真的做事情蠻拼的,即使説在這樣的情形下,他不會説放棄,或者怎麼樣。

  我們自己有一部裝載機在裝那個石頭,那部機器我們那時候是買二手的,那個比較差,常常出狀況,然後那個工人又蠻貴的,然後裝載機的師傅只負責幫你開,絕對不負責幫你維修這方面,然後比如説有個小毛病,輪胎出問題,半夜,有時候我們會趕工,半夜會趕工,半夜如果電話響,他都直接從床上跳起來,完了,什麼又壞了,因為那個時候我們開的是一個小吉普車,他就開去山上,搞的滿手油污的,然後到天亮才回來,就是常常有這種狀況發生,只要山上有狀況,他就會半夜一下子跑出去,然後事情處理完,回來講,終於又不用花到什麼錢,又把東西修好了。所以我後悔是不會,因為我覺得説他應該會有成功的一天。

  陳德洋説,在自己最艱苦的時候,妻子在背後的這種默默扶持,讓他沒有垮下來。

  一年後,兩家石料廠的生意依然不見好轉,他們只好關閉了石料廠,投進去的20多萬元人民幣全部賠了進去。

  第二次創業失敗

  後來,他們又跟朋友借錢,在福州開了家專賣像框的小店,也因為經營不善轉手給了別人。這也是陳德洋和姜敏旌這對兩岸夫妻,在大陸投資遭遇的第二次挫折。

  在大陸投資一再受挫,陳德洋決定帶著太太和出生不久的大女兒回臺灣。陳德洋還記得,當初離開大陸的時候,自己身上不僅沒剩一分錢,還背負著兩萬多元人民幣的債務。

  陳德洋同期:1999年7月,當初我在福州做,已經基本上,身上沒有半毛錢,我跟我朋友借了人民幣三千塊,當初買機票錢,應該是2700多吧,就這樣回到臺灣去,借了三千塊回去以後,那因為我老婆跟孩子還在大陸這邊,還在福州,我跟我爸借了幾萬塊台幣,然後匯過來給她們,她幫我還了錢,也讓她們買機票回去臺灣。

  無顏見江東父老

  陳德洋的家在臺灣桃園縣龜山鄉大坑村。對於這個兩手空空從大陸回來的兒子,父母雖然沒有半句埋怨的話,但陳德洋自己卻覺得臉上無光,很長一段時間,他甚至害怕和熟人見面。這種心態以至於讓他辭掉了薪水較高的汽車推銷員的工作,甘願到一家機械廠做一名整天跟機器打交道的工人。

  陳德洋同期:有些人也不是有意的,有些人有意無意之間聊天的時候,聊聊聊,比如説你以前在大陸怎麼樣,或者做的怎麼樣,你説這種情況,你説我有,又感覺騙人,你説我沒有,真的我是一文不值,兩手空空回來,連老婆、小孩都照顧不好,你説叫我講什麼,其實真的也不會講,講不出來,就是難受,憋住。

  記者同期:他們問你,你是什麼反應?

  陳德洋同期:剛開始會回答,到後面會逃避。

  這期間,姜敏旌再次成為陳德洋堅強的後盾。姜敏旌不僅經常鼓勵丈夫不要氣餒,自己還到附近的一家豆漿店去打工,用行動支援丈夫。

  姜敏旌同期:早上四點多起床,然後去店裏工作,永和豆漿,永和豆漿店上班,一個月一萬六千多台幣吧,然後就是做早班,就是要四點多起床,我記得天氣好冷,早上起來都騎一個摩托車,然後騎個十五分鐘到店裏上班,就開始賣早點,煎蛋餅,包那個飯糰,然後偶爾還有炸炸油條這樣子,就是一直工作到中午十二點半,然後吃完飯才回家。

  然後早上小孩子都在家裏,大女兒那時候還在臺灣,沒有唸書,然後都自己起床,然後再抱著衣服下去,找奶奶穿衣服,然後再等我12點回來,幫她喂完午飯,然後再帶她回房間,就這樣子,然後到了傍晚他才回家。

  重返大陸

  姜敏旌和陳德洋在臺灣度過了三年多雖然辛苦但很充實的日子。這期間,二女兒也出生了,而夫妻倆靠著自己的辛勤勞動,生活也越過越好。

  但當年在大陸投資一再受挫的經歷,卻像個陰影一樣,在陳德洋心頭揮之不去。陳德洋常跟妻子説,在哪跌倒,就要在哪爬起來。而姜敏旌也非常理解丈夫的心情,經過商量,夫妻倆決定重返大陸。

  姜敏旌同期:因為我們過來的時候,他爸爸在吃晚餐的時候,曾經很語重心長地講,意思就是説我們在大陸已經虧了很多錢了,那也許這是他最後一次肯支援我們再做一次生意,希望我們能夠成功。我記得那天晚上我們在臺灣吃飯,大家都流淚了,就是為了這些事情,我們已經等於説,鬧到只有這一次的機會了。

  開了28天的牛排館

  2003年初,夫妻倆帶著自己掙的50萬元新台幣和父母資助他們的另外50萬元新台幣,總共100萬新台幣重新回到了福州。這一次,他們要開一家牛排館。

  陳德洋同期:當初我們是三個股東,叫聖保羅牛排館,開業以後,因為當初對新聞沒有了解,開業之後28天店就收起來了,因為是遇到非典,那時候一天的營業額從幾千塊,做到最後剩下四百塊,也沒客人了,所以28天草草收起來,一個人虧個十幾萬,因為我們過來的時候帶的錢不多,只帶了23.6萬塊錢的人民幣,牛排館基本上我們虧掉了一半多。

  與川菜結緣

  牛排館開了不到一個月就倒閉了,夫妻倆遭遇了他們的第三次人生挫折。好在從臺灣帶來的錢還剩下8萬元人民幣。夫妻倆看到附近有家川菜館正在出售,就用剩下的這筆錢買了下來。可一個是福州姑娘,一個是臺灣小夥,過去連川菜都很少吃,怎麼能經營川菜館呢?

  姜敏旌同期:我記得我第一天在接手那家店的時候,就是原來的股東留了一個領班給我們使用,然後我完全不曉得説,要怎麼買單,酒水要怎麼算,菜的名字是什麼,桌號是多少,完全都不了解。

  然後還有一點就是剛接觸川菜,以前是有吃過,但是完全不了解裏面的菜名、菜色。就為了這個東西,我就在那個傳菜口,就是傳菜的那個地方,認那個菜,整整認了一個星期。總算把這個菜係,什麼類型的,把它弄清楚了。

  川菜是中國的八大菜係之一。提起川菜,很多人首先會想到它的“麻”和“辣”。而陳德洋和姜敏旌在剛接手川菜館的時候,對川菜的了解也不過如此。但接觸時間長了,這對從小生活在東南沿海地區的夫妻,發現川菜的奧妙層出不窮。在烹調方法上,有炒、煎、幹燒、炸、熏、泡、燉、燜、燴、貼、爆等近40種,而烹調出來的菜肴更有“一菜一格,百菜百味”的美譽。

  夫妻倆在研究川菜的過程中,逐漸喜歡上了川菜,甚至熟悉調味品的名字也成了夫妻倆的業餘愛好。

  姜敏旌同期:就是幹鍋類的和幹煸類的,我記得最深,因為我好喜歡那個味道,好香,那個常常客人在點,就是那個幹鍋肥腸,每天就不停地在點,肥腸裏面的那些佐料我就記了兩天,因為那個肥腸要鹵過,然後裏面的東西有二三十種的,就是那個鹵料,鹵包要二 三十種,然後出來裏面底下墊豆芽、大蒜、蒜頭、辣椒、花椒,然後豆瓣醬,什麼醬,很多很多。

  這家取名飄香,面積只有70多平方米,僅能容納7、8張桌子的小店,正式拉開了這夫妻倆在福州經營川菜的序幕。雖然開始的時候利潤微薄,但他們也積累了經驗。

  姜敏旌同期:每天同進出,然後晚上回去都是累的腰酸背痛的,最常講的一句話就是上床真好,能夠躺在床上睡覺真的好舒服,能夠早上睡到十一二點更舒服,然後後來跟他講説輪一輪,但是其實不一定做得到,基本上同進出了。

  不久,他們買下了福州市新開發的金山新區榕城廣場上一處150平米的店面,決定開辦第二家川菜館。

  陳德洋同期:那時候的投資是跟我姨夫借了五萬塊,跟我朋友借了2.5萬,跟我以前的同事借了8千塊,總共好像7.3萬吧,然後還有欠泥水工的錢,我還記得,那時候最苦的是,我們的桌子全部是買舊的,我們的空調,統統是舊貨市場買回來的。

  苦盡甘來

  第二家飄香川菜館位於閩江西岸的金山新區,陳德洋夫婦把地址選在了跟工業區配套的生活區內,儘管剛開店時生意很冷清,但由於這裡是福州市近年來重點發展的區域,隨著新區的開發,入住人口逐漸增多,幾個月後人氣出乎意料地旺了起來。

  姜敏旌同期:最高是八千多。一開始是三百,第一天三百,到了第五天的時候是八百多,然後就停留在一千上下,那個都是不賺錢的營業額。然後到了我記得我們是七月份開業的,在八月底,九月的時候,偶爾可以做到三千多,就是在週末的時候可以做到三千多,那時候就覺得蠻高興,因為三千多營業額,對我們來説,那時候利潤有了,蠻高的了。結果到了國慶節,一下暴漲到七千多,真的是有點手足無措,那一下很慌。

  所有的人員都不夠,大家總感覺老是被客人罵,菜也來不及,小妹的服務也來不及,然後甚至連碗筷都來不及擺,真的是有點暈掉的感覺。

  那年十月,因為店裏爆滿,然後説話聲音太小,都沒有人聽到,因為客人,就是連外面的走廊都擺了桌椅,全部坐滿了,然後門口還會有客人等,然後我們就要催菜,菜來不及,廚師不夠,那都是一下子起來,火起來的,那時候為了催菜,跟客人解釋,然後就是連續七天,不停地,好像聲嘶力竭在叫,在喊。

  風風雨雨12年

  2003年國慶期間,陳德洋夫婦的餐館生意一下子火爆起來。這對在生意場上摸爬滾打了多年的兩岸夫妻,心底有説不出的高興。但與此同時,姜敏旌卻因為用嗓過度,聲帶發生病變,導致聲音嘶啞,這也成為夫妻倆一個永久的遺憾。

  姜敏旌同期:去醫院治了兩次,但是醫生説必須要我閉口,一個星期不説話才能好,但是我們這種行業沒有辦法做到,因為常常在店裏,有什麼問題,你不大聲説,人家根本聽不到,不管是小妹客人,都沒有辦法聽到,因為我們這種店不是屬於那種大酒樓,平常都很吵鬧的,人很多,所以到現在都一直是這樣,聲音都是嘶啞的。

  陳德洋夫婦的生意越做越紅火。店面也從原來不足220平米的兩家小川菜館,開到了兩傢具有較大規模的酒樓,一個500平米經營川菜,另一個500平米經營海鮮。

  在福州的事業成功了,但陳德洋還唸唸不忘當年在廈門投資失敗的經歷,他希望有一天也能把飄香樓開到廈門去。多年來一直和丈夫艱苦創業的姜敏旌,能夠體會丈夫的心情,為了讓丈夫的心願早日實現,2006年底,他們賣掉了福州的飄香海鮮樓,夫妻倆又一起來到廈門重新創業。

  姜敏旌同期:當年我們是一無所有從這邊回臺灣的,然後現在在福州有了一席之地,手頭上又有一些積蓄,希望説從廈門重新來過。

  陳德洋同期:我本身就是説有根深蒂固的這種想法,想説掃掉以前的陰霾,重新再站起來。

  經過考察,夫妻倆選取了遠離市區的集美區灌口鎮開辦了一家休閒農莊,重點經營臺灣菜和農家土雞。

  記者前去採訪時,看到佔地近3000平方米的第一期工程已經完工,這裡除了有各種鄉村風格的飯店包廂,還有小橋、流水、水車和遊魚,以及芒果、葫蘆竹等各種亞熱帶植物,一派田園風光。陳德洋説,他們之所以在這裡開辦這家飄香休閒農莊,一個原因是這裡距離他當年開辦石子廠的地方不遠,可以圓他多年來“在哪跌倒,就在哪爬起來”的夢想,更重要的一個原因則是,附近有一個新開發的臺商重點投資區,未來的客源不成問題。

  陳德洋同期:我們來講,應該是2003年從十萬到上百萬是一個坎兒,這個坎兒我們走過來了,但是從百萬這個坎兒,要走入千萬的坎兒,這個坎兒雖然很難爬,我也知道,但是我有信心再爬上去。

  陳德洋説,他曾經身無分文,後來以8萬元人民幣起家開辦第一家川菜館,如今資産能夠達到數百萬元人民幣,跟妻子多年來對他默默的扶持分不開。在採訪即將結束的時候,陳德洋這個感情很少外露的男人,表達了他對妻子多年來的感激之情。

  陳德洋同期:畢竟這十幾年來,我們不像一般人説很順在走,人生的過程很坎坷,時好時壞。

  姜敏旌同期:每一段都是驚濤駭浪。

  陳德洋同期:我們不是很平順地在走,不像一般的家庭很平順地在走,我感覺我老婆是很理解我心意的人,也是默默跟著我走,但是她的頭腦比我好多了,這個是事實。最感謝她的就是一路走來,始終如一,對我這份心沒有變,對我們的事業更熱誠。

 
編輯:李桂英    
 
相關新聞
圖片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