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時轟動朝野的《全唐詩》、《佩文韻府》和《全唐文》三部古籍巨著,分別於康熙、嘉慶年間在揚州刊刻而成。近日,市檔案局清史工程中整理搶救出的《清宮揚州禦檔選編》不少奏折,描繪了當年揚州刷印業高度發達的盛景。
市檔案局副局長、文史專家魏怡勤經過對“禦檔”精心研究,昨天向記者解讀了這三部古籍巨著在揚州校刻的全過程。
揚州詩局為何設于天寧寺?
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江寧織造、通政使司通政使,兼任兩淮巡鹽御史曹寅,在揚州創辦了一個大規模的編校出版機構——“揚州詩局”,奉旨校刻《全唐詩》。“揚州詩局”就設在揚州天寧寺裏面。
康熙四十四年的三月十九日,“上發《全唐詩》一部,命江寧織造曹寅校刊,以翰林彭定求等九人分校。”曹寅奉旨後,即積極著手籌備。當年至次年期間,曹寅所上的奏折很多內容與刊刻《全唐詩》有關。
據史料稱,曹寅把“揚州詩局”設在天寧寺裏,是因為天寧寺內就有巡鹽御史的行署,屬於兩淮巡鹽御史的房産,而且10多年前孔尚任曾住在天寧寺東廊待漏館。這樣既不用出去另找房子,也便於管理,有利於提高校刊《全唐詩》的品質,加快校刊《全唐詩》的速度。
《全唐詩》究竟何時開刻?
《全唐詩》開刻時間問題一直有爭論,而清宮揚州禦檔的解密,使這個歷史疑團迎刃而解。
據《清宮揚州禦檔選編》載,曹寅四十四年(1705)五月初一日折雲:“恭蒙諭旨刊刻《全唐詩集》,命詞臣彭定求等九員校刊。臣寅已行文,期于五月初一日天寧寺開局……”可以看出,五月初一日,天寧寺開刊刻《全唐詩》書局,但校刊工作並未完全開展。
另從其他檔案資料可以看到,編校詞臣是陸續到位的。曹寅于康熙四十四年十月二十二日的奏折:“校刊全唐詩,現今鏤刻已成者,臣先將唐太宗及高、岑、王、孟肆家刷印,裝潢一樣貳部進呈。其紙張之厚薄,本頭之高下,伏候欽定,俾臣知所遵行。”康熙帝朱批:“知道了。樣本都改過發回。”
《全唐詩》大規模的刊印工作自此開始。揚州詩局進入刊刻工作的高峰期,實際上是在康熙四十四年十月以後。
《全唐詩》何時刊印完畢?
在此後的一年時間裏,曹寅多次上奏康熙,請示刊刻事宜。康熙四十五年(1706)二月二十八日的奏折説:“又詩局翰林官等,校修唐詩,今年可以竣事。”到了七月初一奏折:“遵旨校刊全唐詩集,目下刊刻只剩五百餘頁,大約本月內可以刻完,八月內校對錯字畢,即可全本進呈。共計有十二套,除春間所進二套外,又校對得六套,謹裝訂進呈禦覽,伏求聖訓俯鑒錯誤,指示臣等,使得刊改歸正,以成一代之書。”康熙帝朱批:“刻的書甚好,等細細看完序文,完時即打發去。”至此,《全唐詩》的校刻工作已接近尾聲。
康熙四十五年九月十五日奏折:“今有刻對完全唐詩九十套,進呈禦覽。其餘俱已刻完,月內對完,即行刷印進呈,合併奏聞。”《進全唐詩表》説:“于康熙四十五年十月初一日書成,謹裝潢成帙,進呈聖覽者。”
康熙四十六年(1707)四月十六日,康熙《禦制全唐詩序》寫成頒發,補刻詩序,冠式書前。《全唐詩》的刊印工作即全部結束。
刊印速度和品質如何?
今本《全唐詩》900卷計9814頁,除去先前所試刻少部分外,平均每月刊刻在1000頁以上,這個速度在雕版印刷時代是相當快的。
從奏折中我們還可以看到,《全唐詩》異常重視寫刻品質。
曹寅上奏康熙時説:“臣細計書寫之人,一樣筆跡者甚是難得,僅擇其相近者,令其習成一家,再為繕寫,因此遲誤,一年之間恐不能竣工。”當時正流行軟字精刻風尚,曹寅于康熙四十四年七月專門召集文人訓練名手繕寫和雕刻《全唐詩》,《全唐詩》字體借鑒歐體、趙體風格,秀麗、俊逸且900卷前後字體幾近一致,因為字體風格獨特、印刷精美、校勘謹嚴,也為其成為清代雕版史上的典範之作奠定基礎。
曹寅何時何因去世?
為了更好地昭示自己的文治武功,玄燁又于康熙五十一年三月,命江寧織造曹寅、蘇州織造李煦、杭州織造孫文成等,于揚州開刻《佩文韻府》。之所以把刊刻地定在揚州,恐與曹寅曾在揚州校刻《全唐詩》,所刻書令康熙十分滿意有關。
曹寅康熙五十一年(1712)四月初三日奏折稱:“《佩文韻府》已于三月十七日開工刊刻。”此則奏折十分清楚地表明瞭《佩文韻府》在揚州開刻的準確日期。
至於刊竣的日期,我們可以從檔案書籍中找到答案。據《清宮揚州禦檔選編》載,李煦在“奏為禦頒佩文韻府在揚州刊刻公竣裝箱進呈等請旨事”一折中稱:“竊臣與曹寅、孫文成奉旨在揚州刊刻禦頒《佩文韻府》一書,今已工竣。謹將連四紙刷訂十部,將樂紙刷訂十部,共裝二十箱,恭進呈樣。再連四紙應刷釘若干部,將樂紙應刷釘若干部。”
此奏折還説明《佩文韻府》的雕印任務是曹、李、孫三人共同奉旨承辦的,書局的初期刊刻工作由曹寅主持,但不久曹寅病故。李煦于康熙五十一年(1712)七月十八日奏曰:“江寧織造曹寅于六月十六日自江寧來揚州書局料理刻工,于七月初一日感受風寒,臥病數日,轉而成癯,雖服藥調理,日漸虛弱。”七月二十三日又上奏:“曹寅七月初一日感受風寒,輾轉成癯,競成不起之症,于七月二十三日辰時身故。”
曹寅未能主持工作至《佩文韻府》完工,曹寅卒後,李煦主持刊刻工作,直至竣工。
實際上,至康熙五十二年(1713)九月初十日全書已刻完,康熙在看完樣本後,朱批道:“此書刻得好的極處。”至此,《佩文韻府》的刊刻工作全部結束。
《佩文韻府》自康熙四十三年(1704)十二月在京開編,康熙五十一年三月在揚開刻,至康熙五十二年(1713)九月刊竣,前後歷時近十年。
《全唐文》為何稱“揚州官本”?
揚州詩局刊刻《全唐詩》80年後,嘉慶皇帝也用其曾祖的辦法,命兩淮巡鹽御史阿克當阿,在揚州刊刻《全唐文》等內府古籍。
與《全唐詩》相比,《全唐文》投入了更多的編撰力量。先後參與編撰者近百人,其中既有詞章名家法式善、周之琦、秦恩復等,又有淵博學者阮元、徐松、胡承珙等。該書編成後,即頒發揚州,由督理兩淮鹽政阿克當阿等負責校刻,嘉慶二十四年(1819)刻成,此即後人所稱的“揚州官本”。
翻閱《清宮揚州禦檔選編》,收錄有關《全唐文》的奏折計三則,其中《奏為校刊欽定全唐文告成奉旨賞還頂戴謝恩事》一折,除了讓我們知道嘉慶帝對刊成的《全唐文》非常滿意之外,還得知另一件事:阿克當阿和蘇楞額二官員因刊刻《全唐文》有功,嘉慶帝賞還了兩人的頂戴,官復原職。記者姜濤
【讀報詞典】
《全唐詩》
《全唐詩》是清朝初年編修的一部匯集唐朝詩歌的集子,共900卷,目錄12卷,共收唐、五代詩近5萬首,作者2000多人,是一部比較完整的唐詩總集。曹寅校刊《全唐詩》時精益求精,創造了中國古代雕版印刷上以“軟字精校精刻”見長的“康版”風格,把中國雕版印刷史向前推進了一大步,也成為康乾時期獨特的文化標誌。
《佩文韻府》
《佩文韻府》是康熙帝非常重視且親自參與編撰的一部類書,專供文人作詩時選取詞藻和尋找典故,以便押韻對句之用。其中,清康熙五十年揚州詩局刻本,由張玉書、陳廷敬、李光地等七十六人奉敕編撰。康熙四十三年(1704)開始編寫,康熙五十年(1711年)編纂完成後在揚州刻印,康熙五十二年(1713)工竣。
《全唐文》
《全唐文》是唐代(包括五代)文章的總集,也是迄今唯一最大的唐文總集,被譽為研究唐代文化的百科全書。它共收文20025篇,作者3035人,共計1000卷。清嘉慶十二年(1807),清仁宗以內府所藏抄本《全唐文》由曾任《四庫全書》副總裁的大學士董誥任總裁,至嘉慶十九年(1814)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