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外國政要和媒體高度評價中國抗震救災工作

時間:2008-05-28 08:15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北京5月27日電  一些外國政要和媒體繼續關注中國四川汶川大地震,對中國的抗震救災工作給予高度評價。

  歐洲議會副議長馬丁內斯日前在會見中國駐西班牙大使邱小琪時説,歐洲議會對四川地震造成重大人員傷亡和財産損失深感難過,對中國政府和人民表示慰問。他對中國政府在抗震救災中的非凡表現給予高度評價。他表示相信,中國人民一定能克服困難,戰勝災害,繼續發展。

  新加坡《聯合早報》27日刊登英國諾丁漢大學中國研究所研究室主任鄭永年的文章。文章説,在地震之後,人們看到了中國制度體系的優越性。中國政府在短時間內動員巨大的力量投入賑災,這是其他任何制度所不能比擬的。文章説,中國制度所具有的動員能力不僅來自於自上而下的政府動員,也來自於自下而上社會自發的動員。在這次賑災過程中,中國社會的方方面面表現出了巨大的、自覺的動員能力,讓人們從中發現了中國社會的巨大凝聚力。

  朝鮮《勞動新聞》27日發表文章説,在突如其來的地震災害面前,中國黨和政府動員全黨、全國和全民的力量,積極開展抗震救災。當前中國一面抗震救災,一面籌備北京奧運會。中國黨、政府和人民的努力獲得國際社會的支援和共鳴,一定能取得成功。

  英國《泰晤士報》網站25日發表文章説,鋻於這次災難的規模,中國政府一開始就知道,必須立即派遣軍隊才有可能應對。超過13萬部隊被動員起來,作為這場大規模救災的先鋒,給無家可歸者提供幫助,同時尋找地震中的遇難者和失蹤者。見到這些軍人,倖存者感到寬慰和欣喜,在幾十個被毀的村莊都是如此。

  新加坡《聯合早報》25日發表文章説,重大事件的曲折起伏,大多牽涉民族情感、國家尊嚴或國際關係,使年輕人在這些事件中迅速選擇自己的立場,確立自身的觀點,從而在更長遠的意義上,形成一代中國人對世界的看法和姿態。人們也會看到中國的年輕一代似乎一夜之間長大了,他們知道伸出援手,知道承擔責任,知道做出奉獻,知道扶助弱者。

編輯:陽艷萍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