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媒《聯合報》今天發表社論説,現在臺灣有兩件事不知該如何走下去。一、陳水扁絕食;二、民進黨“挺扁”。
社論指出,這兩件事有一共通點,那就是顯然皆已失去爆發力及續航力,但是又都停不下來。主要的原因,是這兩件事皆未獲獲得主流社會的呼應與支援;即使在綠營的傳統社群中,這兩件事所獲的迴響也相當微弱。
上週六的圓山晚會,可視為“挺扁”的指針。據説旅遊車載來一萬人,但有人估計現場尚不到一萬人。這場晚會,身為大學名譽教授的李鴻禧狂罵臺當局“法官檢察官三代不得好死”,顯示綠營的論述已至無理取鬧的地步;而呂秀蓮要蔡英文為“切不切割”負責,則再次暴露了民進黨已被陳水扁撕裂。這場晚會顯然未能召喚主流社會來聲援陳水扁,也未能在論述上創建聲援陳水扁的正大理由,其立即發生的牽動效應是:陳水扁還要不是否繼續絕食下去?
社論説,經過這場晚會,可以證實在臺灣社會已無可能産生“挺扁”的激情。綠營勉強為之,只會增添李鴻禧式的醜態與呂秀蓮式的鬧劇。事態十分明顯,陳水扁的絕食不具正當性,片面主張“阿扁無罪”亦不具正當性;而且,看守所方面已放出必要時將對陳水扁“固定保護”強行灌食的試探氣球,又傳出起訴後將另案繼續羈押陳水扁。陳水扁案的真相將隨起訴而公開,“挺扁”的正當性亦將因起訴而重挫。
文章説,接著可談民進黨“挺扁”的進退失據。從“八三○”遊行不容“挺扁”,到圓山挺扁晚會;民進黨的主體已與陳水扁不能切割,呂、遊、蘇至地方山頭皆已出面“挺扁”,“長老教會”等“獨”派勢力亦早已不再避諱;連蔡英文也上了臺,只是在口頭上守住“司法人權”的單下劃線。不過,這類動作的影響,似皆只在深綠極“獨”的範疇中激蕩,非但未能感動或説服主流社會,反而可能徒增多數臺灣民眾的惡感。民進黨愈用李鴻禧、黃慶林、鄭新助之類的方法來挺陳水扁,主流社會就愈覺得民進黨的不可理喻及不可救藥。當深綠嗆聲“蔡主席無情”,社會大眾則認為對蔡英文改造民進黨已無指望。現在這個局面簡直是:救不了陳水扁,毀了民進黨,又賠上了蔡英文。
接下來,陳水扁被起訴時,將是一個關鍵點。蘇治芬及陳明文停止絕食,對陳水扁的絕食是一衝擊;而陳鎮慧、蔡銘哲、李界木的認罪、辜仲諒的投案,及陳水扁開端飲用電解水,更使他絕食的政治效應急遽下降。陳水扁現在想要一賭的也許是:絕食到起訴,然後以絕食爭取交保或開釋。但是,就當前所見,因仍有“二次金”改及“機密外交”等大案,陳水扁屆時也可能繼續羈押。如此一來,將使陳水扁的絕食陷入進退兩難:他最好能在起訴前停止絕食,否則,萬一起訴後仍被羈押,就更難找到停止絕食的下臺階,但屆時繼續絕食的正當性卻將更趨薄弱。
社論還指出,同樣的,陳水扁被起訴後,亦將使民進黨陷入兩難之境。如果陳水扁被釋放,民進黨如何面對陳水扁的四處“取暖”活動?如果繼續收押,則民進黨要不要聲援主張開釋的活動?
形勢發展至今,陳水扁的絕食發生不了他所想要達成的社會效應,民進黨“挺扁”也無法從陳水扁絕食獲得社會動能。因為,陳水扁絕食沒有正大的理由,民進黨“挺扁”也缺乏一個足以説服島內民眾的論述。幾年來,臺灣民眾不曾吝惜給真正推動社會進步的人以熱情的支援及鼓勵;但若未能獲得迴響,那一定是在論述上或行動上尚有可待商榷之處。
社論最後的建議是:陳水扁何妨改變戰略,學習蔡銘哲與李界木,承認犯行,繳出犯罪所得,請求社會原諒他“做了法律所不許可的事”;如此,陳水扁也就不必絕食,而民進黨也許反而有了“挺扁”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