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民眾納稅的血汗錢不容揮霍浪費

時間:2007-08-28 16:29   來源:SRC-9

 

  臺灣《工商時報》今天的社論説,張“內閣”上任已滿三個月,“行政院會”將於明(二十九)日驗收各“部會”億元以上重大工程執行狀況,但據了解,“交通部”、“國科會”、“文建會”及“體委會”掌管預算高達三、○一一億元,執行率都未達九成;重大工程執行進度嚴重落後者如五股陸光一村改建案,2002年八月開工,原定2005年十二月初完工,但目前還在搶建趕工中,年底能否完工尚在未定之天。對於當局相關部門如此忽視行政效率與績效,任令公帑浪費,我們深惡痛絕,也再次體會前人“政府無能比貪污可怕”的感慨。

  據統計數據顯示,2002年開工迄今六年,眷村改建尚未完工,新屋還未落成,但眷村中的長者已有一二○人過世。依據報導資料,陸光一村改建因係在前“行政院長”蘇貞昌擔任臺北縣長任內推動,被蘇貞昌視為任內重要政績,因此接掌“行政院長”後,特將此改建案列管,緊盯進度。現在謎底揭曉,儘管“行政院”列管在案,包括“行政院長”、“內政部長”等重要大官緊迫盯人,但改建工程依然嚴重落後,我們不得不問:其他“行政院”沒有列管,沒有“行政院長”、“內政部長”緊迫盯人的全省各地其他工程,進度能夠符合原定計劃要求嗎?工程品質能夠確保安全,以及方便、舒適嗎?

  五股陸光一村改建案並不是特例,也不是孤例,屬於重大工程,而且與民生、工商企業發展關係緊密的落後工程尚有高雄捷運、高雄港洲際貨櫃中心(推動紅毛港遷村計劃)、臺北港、臺北捷運新莊線及蘆洲支線……等,工程預算動輒以百千億元計算,也都受到前後任“行政院長”如謝長廷、蘇貞昌的特別關照,“行政院”公共建設督導小組每月開會一次緊盯各項重大工程,但工程進度就是落後,原因千奇百怪,有因為工程設計錯誤、包商資金不足、鋼鐵建材價格上漲、地質鬆軟、工程意外等,但這些原因或藉口,不是在發包、承包的過程及審核時都應該考慮到,並都附帶有妥善的因應設計嗎?

  工程牛步化或嚴重延宕,退一步想,也不一定是壞事。如果陸光一村老榮民所述屬實,也就是建築師設計出了問題,樓上樓下的柱子接不起來,而為了符合進度要求勉強繼續施工、通融驗收,等真正住進了榮民及榮眷,稍微一地震或時間長久一點,可是會鬧出人命來。所以阿Q一點想,工程進度落後總比草率施工、完工要好,至少花錢消災,或把可能的災禍推遲。何況,臺灣地區原本沒有迫切需要,但為了消化預算,或為了給各級民意代表樁腳“回饋”的建設工程一大堆,不管是“蚊子館”、“文化倉庫”,臺當局及各地地方政府的工程浪費,也所在都有,社會各界何必苛責陸光一村等重大工程的落後及延宕?
  
  社論指出,問題是,臺灣的財政困難,債臺高築,重大乃至一般工程的預算費用,都是“行政院”向朝野“立委”努力爭取,也都是廣大老百姓勒緊褲帶、節衣縮食納稅的血汗錢,當局不能珍惜使用,隨意揮霍、浪費,如何對得起人民?坦然言,不管經濟成長或倒退,也不管“國民所得”是增加或減少,臺灣近十餘年來的稅負,包括個人綜合所得稅或企業的營業稅、營利事業所得稅,稅率都未曾因為景氣不佳而調低,純樸、厚道的臺灣子民,雖然本身日子不好過,依然咬緊牙關誠實納稅,即使嘴巴難免抱怨“萬萬稅”,但大多數人從未違背納稅義務。相對之下,當局的徵稅政策、稅款使用、公共建設監督,卻都存在亟待檢討的空間。譬如,幾十年來,在“改善投資環境”大帽子下,賦稅政策始終向産業及富人傾斜,升斗小民的稅負始終如一,從未有高官考慮過輕徭役、減稅負的“德政”,倒是以富人為對象的遺産稅、土地增值稅稅率一直被列為施政重點。終年辛苦的血汗錢依法納稅,如果公共建設可以便利自身或鄉親生活,分毫收入都必須納稅的小老百姓、受薪階級也許還不會有怨言,但眼睜睜看著工程落後、民生或經濟建設延宕,怎能不怨聲載道、責怪當局呢?

  “行政院長”張俊雄昨日澄清,“內閣”團隊不是什麼“救火大隊”、“選舉內閣”,整個“內閣”都在和時間賽跑,希望抓住機會為這塊土地、人民多做一些事情,並讓全民共用政績。我們認同張“院長”的説辭,我們也期待張“內閣”能夠為這塊土地、人民多做一些事情,就請從切實做好公共工程,妥善運用稅款,珍惜老百姓每一分、每一毫血汗錢開始。

(編輯:曉章)


編輯:張弛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