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首頁-視頻-推薦視頻

專訪全國人大臺籍代表魏麗惠和張雄

2010-03-11 14:47     來源:台灣網     編輯:張寧

 

 

親愛的網民朋友,為迎接2010年“兩會”(十一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和全國政協十一屆三次會議)的召開,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海峽飛虹”網路電臺(http://www.chinaradio.cn/)和台灣網(http://www.taiwan.cn/)以及深圳廣播電影電視集團中國時刻( http://www.s1979.com/)聯合推出《2010年“兩會”看兩岸系列訪談》

 

  主持人:各位聽眾朋友、網友朋友們大家好,歡迎收聽、收看中國國際廣播電臺2010年兩會特別節目《兩會看兩岸》,我是主持人汪鑫。隨著兩岸關係的積極變化,近年來越來越多的臺灣學生選擇到大陸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就讀、深造,然而在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走出象牙塔的這些莘莘學子們無不面臨著就業壓力、現實與夢想之間的無所適從等問題。其實很多這樣的學子就在現實與夢想當中徘徊。

 

  今天我們非常榮幸地邀請到了十一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全國人大臺籍代表魏麗惠和張雄。節目一開始,請兩位和臺灣及海內外的聽眾朋友、網民朋友打聲招呼。

 

  魏麗惠:臺灣朋友們網民朋友們你們好,我是來自北京大學人民醫院,我從事婦産科專業。

 

  張雄:各位網友,各位朋友大家好,我是來自同濟大學,我的專業是建築材料。

 

  主持人:歡迎兩位,在節目進行的過程中,各位聽眾、網友如果有什麼問題想問魏麗惠和張雄的,可以在我們的網站上留言,我們的網址是www.chinaradio.cn,歡迎和我們交流。

 

  我們了解到大陸從上個世紀90年代後期,就開始在部分高校招收臺灣學生前來就讀,目前在祖國大陸高校就讀的臺生近7000人。由於臺灣方面不承認祖國大陸高校學歷,使這些畢業後的臺生回臺灣後就業、執業資格考試等方面受到不公平待遇,造成不少臺生對自己前途感到迷惘和憂慮。我們想問一下從事對臺工作這麼多年,您接觸到的臺生應該是越來越多,他們的就業現狀如何?我們先問一下魏代表。

 

  魏麗惠:臺生畢業後就業工作問題也是我們非常關注的,因為隨著兩岸的交流,文化交流越來越多,更多的臺生來大陸求學,還有一個就是我們很多的臺商的子弟也進入到大學就讀的年齡,很快他們也面臨著工作,這是我們非常關注的,我們也希望能有更好的途徑解決他們在大陸就業的問題。隨著這幾年經濟發展非常快,很多臺灣學生願意畢業後留在這裡工作,他們也常常諮詢我們怎麼樣留在這兒,我想這個問題應該是大家非常關注的。

 

  主持人:我們想了解一下,造成臺生在大陸就業難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張雄:工作的關係,我和臺生接觸比較多,我們同濟大學臺生也不少,因為我們都是臺灣老鄉,就業難的問題從大陸來説不僅是臺生,還有其他學生也有就業難的問題,作為臺生這個問題更嚴重,我跟他們談,據我關注,臺生就業難有這麼幾塊原因。首先由於金融危機的影響對整個大學生就業環境也差,作為臺生還一個比較大的問題,原來小學在島內念的,文化背景跟大陸不一樣,思維方式對於一些問題的理解不太一樣,文化背景的差異造成的。由於這種差異造成在擇業的標準上也不是很一樣的,因為大學生喜歡從事比較理想的工作,擇業的理想上也不是很一致。還有他們學習的專業也比較窄,上海比較多的是中醫或者念建築,念的技能性專業比較多,專業比較窄,職業也就範圍窄一點。

 

  還有從我們整個社會對臺生開放的崗位雖然沒有硬性規定,但是比較少,像公務員,還有一些像我們國企、民營企業對臺生開放沒有政策,搞不清楚,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各種各樣的原因造成臺生就業問題比大陸學生就業多一點。

 

  主持人:從近些年來兩會的提案,我們看到臺灣代表、臺灣籍委員關注較多的就是“臺生大陸就業”議題,今年也不例外。由此看來這個問題通過多次的探討,請問是否取得了什麼成效?

 

  魏麗惠:實際上臺生在大陸就業的最大的一個困惑點就是他們是拿臺胞證,因為我們知道在就業安排工作的時候,都是憑著身份證,還有一個你考生的地點,比如説你從哪個省來的,原則上可以回到哪個省,或者留在我們所就讀的城市都是通過指標下來的。但是臺生不持有我們的身份證,就存在很大的困惑點,我們想留的學生我們不知道用什麼途徑和辦法,我們能夠把他留下來。因為我在大學裏工作,我們在醫院裏也有很不錯的臺灣學生。他們成績都很不錯,確實很想把他們留下來,但是留的時候問人事部門我們沒有途徑,我們年年會上都在提,我們希望早日拿出辦法解決臺灣人的身份問題。如果沒有身份,即使留在我們這兒,按照北京現在有的相當於境外或者外籍這樣的臨時聘用人員的安排,這樣他們即使留在我們這兒工作,由於沒有正式身份,他們可能在定職稱上,公司待遇上,甚至勞保的享受上,住房補貼上等等很多的問題,包括申請科研基金,他們都沒有資格。本來他留下為了更好的發展,這樣留下就沒有意義,這也是我們多次談到,應該給這些優秀的臺胞,因為大陸就業形勢很嚴峻,但是我們希望一些人才能夠留下來。

 

  這個意見已經提了很多年了,去年在福建就開始推行試行的政策裏其中有一條明文規定允許臺籍畢業的學生在事業單位就職,我們通過福建這樣一個經驗,能不能在臺生比較集中的大城市我們也在試著推行,我們能不能建議把臺胞證作為身份證管理的辦法,我們來解決他的身份問題,這樣我們把一些確實方方面面很不錯,而且跟我們大陸學生競爭能夠競爭過的這樣的學生,我們能夠留下。所以我們也在想各種各樣的途徑,希望政府能給一定的相關的政策拿出這些辦法來解決,所以我覺得這個工作儘管年年提,還是有進展的。福建的經驗總結以後可以推廣,我們可以將來會有更實際的。

 

  主持人:通過兩位代表的聊天可以了解到,其實現在有很多臺生特別希望留在大陸工作,臺生在大陸就業之後權益維護,像魏代表所講的住房、勞保有一些實在的問題很難得到解決,為此作為臺生學習還有就業的前沿陣地,我們不得不提到福建省,我們想了解一下如何來推動加大臺生在大陸就業力度?

 

  魏麗惠:從幾方面來講,我們最希望政府拿出一個政策來,我們能夠依照這個政策來辦,另外還有一些臺生他們在我們大陸工作是以聘用的身份政策,他們容易碰到心裏不太平衡的時候,因為聘用單位還是很重視他們的,儘量在允許範圍內給他們比較好的待遇,包括在專業上開闢餘地。從臺生來講要看到這種現實,再有一個對臺生畢業前要加強一些就業的輔導。他們對我們大陸的就業環境,他們學習、生活在我們這裡,但是對單位人文文化不是很清楚,可能要加強人文指導,從多方面來講能夠解決就業問題,當然我們督促臺灣儘快承認在大陸的學習的學歷。

 

  主持人:問一下張雄代表在兩岸未能互相承認學歷的情況下,臺生畢業後順利走向工作崗位的關鍵因素是什麼?

 

  張雄:我認為關鍵首先從自身因素上下定工夫,我前面説過臺生工作很多不利的因素,但是他有有利的因素,臺生能夠從島內來到大陸,能走出這麼遠,説明他的獨立能力比大陸學生能力強。臺生一般家庭都多子女,多子女的好處一般有個團隊精神,不像一些大陸獨生子女小太陽,臺生相處非常好,這是他有利因素。不利因素,就是文化,從小接觸的文化背景有差異,但是這可以解決,因為年輕人可塑性比較好,在大陸學習要學會入鄉隨俗,在就業之前你要做好這個思想準備,了解大陸文化,甚至要走入大陸學生裏面去。

 

  還有一個就業觀念問題,不能老盯著高校,如果你進高校、國營企業就不好説了,但是你可以進臺資企業,另外也可以到外資、民營企業,對他來説無論島內來的,大陸來的都一樣的文化,很容易融進去,也不會存在著職稱、房子問題了。希望當公務員當然很好的,但是大陸學生很不容易,幾千人搶一個,作為臺生來講沒有必要擠獨木橋。

 

  還有專業,專業選擇也很重要,從你入學的時候你為什麼學中醫,在大陸還是在臺灣,還是到海外當醫生,這個定位很重要。把社會需要作為自己需要也很重要,社會不需要的專業,或者你這個地方你想去不需要的專業,造成你學了不一定發揮自己的特長,這是就業的關鍵。

 

  從自身來説,我認為你還得提高技能,我認為從企業裏説,單位來説,你有才了你能顯示自己的才能,還是要用你的,你的競爭除了文化理念還要發揮自己的才能。

 

  主持人:其實就是觀念要完善,觀念還要提前,還要自我不斷的充實,自我不斷的完善,眼光要看的遠一點,自己上大學之前,就要想到畢業之後從事什麼樣的工作。

 

  我們關注一下網友的互動,

 

  主持人:網友飛翔説:今年我即將完成四年的媒介傳播學業,但想到未來就有些擔憂,因為像我們長期跟隨父母來到大陸求學的臺生找工作並不容易,臺灣又不承認我們的學歷,所以我就打算畢業後出國留學,然後再回到大陸。好像這也是一個方法呀,先出國進修一段時間再回到大陸創業,是不是現在有很多這樣的現象?

 

  魏麗惠:現在是這樣,因此由於臺灣當局到現在還沒有承認大陸的學歷,所以這些學生回臺灣就業是有一定的難度的,我們大陸是開放17種職業,可以取得職業執照,職業資格以後大陸給了他就業的天地,還有一種有些學生畢業後就願意到國外去再去深造學習,所以這今後的出路都是臺生經常有的選擇,有的臺生畢業前也非常徬徨,老跟我講我也不知道我最後怎麼走,所以我是這樣想,無論走哪條路都是一樣的,跟我們大陸青年一樣,大陸青年畢業的時候常常夢想我的未來不是夢,我到底從事什麼,我是出國還是留在這兒,也有很多類似的徬徨。我覺得兩岸青年的心態是有相同的地方的,所以這種情況下,無論你做什麼,我覺得就像張教授説的應該規劃好人生,不管做什麼,只要你投入你都會做的很好,所以不要期望值很高,要面對現實,面對自身的條件然後選擇自己走哪條路。

 

  主持人:謝魏代表給飛翔一個闡述,也希望我們更多網友參與到我們互動當中。我們剛剛已經提到説福建率先出臺臺生在內地的就業政策,首位被大陸事業單位錄用的臺灣學生周汝真等等這些無不説明臺生在大陸的就業前景是美好的,值得期待的。臺生在大陸的就業前景,張代表您是如何看待的?

 

  張雄:我認為就業前景越來越好,首先是經濟形勢好轉,大環境好轉以後,就業機會多了這是一個大環境,隨著兩岸的交流,就是我們臺生大陸對於臺生的認同,還有了解也深了,像以前提出您是臺灣人,第二句話你是高山族嗎?但是對臺灣了解不多,這是一種誤解,現在不這麼認為了,現在可以這麼説,臺生如果走到廈門這個路上,像福建閩南這一塊,因為臺灣人很多都是從福建過去的,你説你的臺語,但是也有差別,幾乎差不多,認不出來,沒有什麼很大差異。所以説大家認可你,這很重要,而且他也知道入鄉隨俗,中國入鄉隨俗文化很多,首先了解所謂的一些文化,但是有些文化不一定很好,比如説“酒文化”、“人情文化”“關係文化”但是必須了解,在大陸工作除了智商高之外,情商也要很高,你必須要跟人家交流,同樣的工作問題交流以後會好一些。隨著經濟的發達,像大城市,像上海成為金融、物流中心,尤其高級崗位的機會越來越多,還有對臺工作,臺資企業進來以後也比較喜歡界面人物,了解多種文化對於臺生來説就是一種優勢,隨著兩岸關係的發展,機會越來越多,我認為前景越來越好。

 

  主持人:張雄代表的祖籍哪?

 

  張雄:我是臺灣臺北:

 

  主持人:魏代表呢?

 

  張雄:臺灣彰化。

 

  主持人:首位被大陸事業單位錄用的臺灣學生周汝真,在福建省皮膚病院工作半年,並完全融入到了她現在的生活和工作之中。她的順利就業是否和所學專業有關?

 

  魏麗惠:因為臺灣人特別喜歡當醫生,被日本佔領50年有很大的關係,因為當時臺灣是精英都不能過問政治,所以大部分選的都是醫生,所以很多臺灣學生到大陸來都是學醫,或者學中醫更多一點,在選擇專業上,我覺得剛才其實張雄教授説的很好,我們現在大陸隨著改革開放,大陸這麼大有很多專業需要人的,希望臺生求學的時候選擇專業不要從單一方面看,因為我們大陸的醫生來講現在我們是,比如説他們到公立醫院有一定難度,到民營醫院,到臺企醫院等等,可以到這些臺企企業去,因為兩邊的文化都了解,可能更適應這種工作。還有臺灣學生他對於公司的期待值都比較高,因為我們工資不管公務員或者是什麼都不是那麼高,這也是影響他們就業選擇專業上比較大的問題,因為我們學醫還沒有創造那麼多開業醫的條件,所以臺生在大陸求學眼睛放的更寬一點,隨著大陸的發展可能很多行業都需要人的,還有搞人文、藝術的都不錯,已經比臺灣的同學的眼界開的多了,走遍全國,因為大陸地大物博,走了這麼多地方,他們見了很多,專業選擇要多方面選擇,也為自己將來就業創造更多的條件。

 

  主持人:臺灣學生如何選擇專業,便於以後找到更多的工作,還是要未雨綢繆。想問一下兩位在臺生就業方面,2010年有哪些期待呢?

 

  張雄:我認為2010年是我們兩岸之間可能會簽ECFA會給臺生就業帶來很多的機會,比如説我入資要進島,臺資進入大陸,臺生的優勢發揮出來了,他們既了解大陸的文化,又了解臺灣的文化,優勢出來了,隨著我們政府和社會對臺生就業問題越來越關注,我相信一些本來一些難題都會得到破解。

 

  魏麗惠:我相信隨著兩岸合作交流越來越廣泛,兩岸的學子,因為包括我們也有一些學生要到臺灣去求學這種,我想兩岸年輕人的求學之路和就業之路,會越走越廣,我期待在2010年隨著ECFA工作的進展,可能我們會有更好的前景。

 

  主持人:兩位都提到臺灣學生在大陸就業是曲折的,但是前景是非常光明的、廣闊的,只要我們懷揣夢想,堅持,堅持再堅持。就像一首歌中唱到,“我知道我的未來不是夢,我認真的過每一分鐘;我的未來不是夢,我的心跟著希望在動……”相信所有的臺灣學生都會有一個美好的未來,非常感謝兩位人大代表能夠作客我們直播間,也希望我們所有的網友朋友們,能夠線上下能夠把你想問的問題給我們留言也希望下一次繼續關注我們《兩會看兩岸》。

分享到:

推薦視頻

更多臺灣新聞

更多新聞發佈會

更多涉臺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