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首頁-視頻-推薦視頻

彭蘭:媒介融合背景下資訊傳播發展趨勢

2009-07-08 12:37     來源:台灣網     編輯:羅旭婷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副院長 彭蘭

  台灣網7月8日北京消息 2009年兩岸網際網路發展論壇7日上午9時在北京開幕,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副院長彭蘭發表演講,題目是《媒介融合背景下資訊傳播發展趨勢》全文如下:

  各位領導、各位朋友:

  
   大家上午好!

  
  非常高興能有這樣的機會在這裡跟大家交流,特別是看到這麼多來自臺灣網際網路界的朋友,我的發言也是拋磚引玉,想借此機會以後會有更多的機會跟大家學習、討教。

  
  我今天發言的題目是“媒介融合背景下資訊傳播發展趨勢”,去年12月的時候我參觀了美國的新聞博物館,這非常吸引人。這裡有很多的古老的報紙,也有很多珍貴的歷史上的廣播和電視的片斷。最吸引我的這個區域是關於未來的傳媒業發展的走向的區域。

  
  我拍的照片上有若干個關鍵詞,這有大家最熟悉的也是現在談論得最多的所謂的自媒體,同樣還有3G的網際網路,還有關注不多也是詹先生提到新興的接入終端。當然,在這些年來也是備受關注的關鍵詞是“融合”,我們在傳統的媒體業談“融合”很多,也許他們感受到了融合的挑戰。在網際網路業大家希望可以坐享其成,能夠把其他的傳統媒體融合到自己的平臺上。但是,可能事實是未必網際網路界只需要坐享其成的,也面臨了很多的挑戰。

  
  我們關注今天的網際網路傳播,應該注意到不僅僅是受到來自網路技術本身的推動,同時要受到來自本身傳媒業技術變化的影響。

  

  我們觀察網際網路的發展走向時,可以看到兩個看似矛盾卻是在並行著的趨勢特徵,一個是融合同時對立的是分化。

  
  26年前,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浦爾指出,一種單一的媒介,將承載過去需要多種媒介才能承載的服務,另外一方面,任何一種過去只能通過單一媒介提供的服務,現在都可以由多種媒介來提供,過去在媒介和提供的服務之間存在著一對一的關係正在被侵蝕。今天媒介融合在變成現實,網際網路當然是媒介的平臺,所以對發展趨勢的判斷要放在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下。

  
  我個人覺得我們要關注的媒介融合有很多層面,今天我分享三個。第一個媒體業務和傳統的産品擴展、交叉和互動。現在很多媒體正在嘗試做的數字報紙、網路雜誌、手機報紙等等都是媒介融合的産物,特別是數字報紙在大陸進行廣泛的應用,另外也給網際網路資訊傳播提供了新的以打包的方式來提供的資訊傳播的方式。這裡展示的是方正技術所支援的電子報紙。

  
  在美國跨媒體的産品經營也成為了普遍的趨勢,我關注《紐約時報》最近幾年的變化,一方面是在網站上加大了視頻新聞的投入,去年年底改版之後視頻新聞,特別是原創的視頻新聞成為了新的內容增長點。此外也在不斷地改進數字報的技術,今年5月它推出了基於Adobe  Air技術的Times  Reader2.0,有這樣一個廣告語:讀起來像報紙,更新起來像網站,發行則是“紐約時報”式的。在之前的Web1.0的時代在更新的速度上遠遠沒有網站快,但是隨著技術不斷改進,要保持報紙的外觀,還要保持網站的更新。紐約時報是探索一種新的資訊傳送的方式。

  
  這是它的界面,如果大家有興趣的話可以下載這個版本,這是新的收費的資訊服務。除此之外,美國的很多報紙也在使用其他的技術公司所提供的技術來推出數字報紙,比如美國一家有代表性的數字報紙和數字公司,可以支援上百家來自世界各地的報紙,這種以報紙的版面方式而電子發行的渠道來進行資訊的傳播。現在的數字報紙未必是理想的産品形態,但是它所代表的是媒介産品融合的趨勢,這種趨勢是不可忽略的。另外媒體技術與形態的融合在網路中也在形成,網路電視大家也熟悉不多説了。

  
  電子環境裏面更深層次的引入網路技術也有可能,現在我展示的是一個我們人大和美國思科公司以及央視合作建成的電視演播廳,這裡面最有特色的是由思科公司提供的這樣一種新的技術叫網幀。通過遠端的呈現,人們通過網際網路可以實現大螢幕、高清晰度實現面對面實時交流的效果。這可以看到網際網路技術正在更多的進入到電視的生産環節中。類似于這樣的例子,我想未來還會越來越多地出現。所以在融合的思維下探索未來的産品形態和方式對網站來講是重要的部分。

  
  融合之二:機構。這是記者拍下的照片,帶的設備可以説是樣樣俱全,未來所謂這樣的移動記者,或者是背包記者不是在任何場合都可以看到。我們應該看到的更多是一個或者很多媒體機構融合形成的一種新的媒介融合的編輯部。這張照片顯示的是美國的坦帕新聞中心,這在美國是很有代表性的一個媒介融合的探索的先鋒。這是編輯部,這是開放式的,打破了過去報紙、電臺、電視臺和網站的邊界,所有的工作人員在一個平臺上進行報道的策劃和完成大規模的報道工作。這是英國的例子,這是《每日電訊報》新的編輯部,可以看到和坦帕新聞中心是一致的。最有代表性的是BBC這樣的新聞媒體,在2007年11月12日的時候,正式使用了他們編輯部的多媒體的辦公樓,這是把過去整合在一起了。

  
  在媒體機構的融合趨勢下,網站正在成為一個大的傳媒體系中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過分強調網路資訊的整合併不有利於網路資訊的傳播與發展。

  
  第三個是傳播業與IT業的融合,今天的大會是很好的例子,我們看到了來自媒體、網際網路業界、電信業和IT業的各位同仁。在融合的市場裏面,過去媒體機構的一統江山更多的被電信業和IT業瓜分,所以媒體機構必須在新的市場中重新尋找自己的定位。

  
  剛才我們談了融合,可能需要關注的是趨勢是分化。在融合的趨勢同時,也談到了另外一個意味深長的話,融合和分化是事物的兩面,比如説傳媒渠道的豐富帶來了傳統形態的分化。過去單一的印刷報紙已經分化成了印刷報紙、手機報紙、數字報紙等等多種産品形態。廣播電視也是,因為有了網路、手機有了更豐富的産品形態。特別注意的是網路本身的技術分化,過去網際網路的內容主要是通過萬維網技術來支援,現在有了RSS,Widget現在資訊分化的渠道也變得更加豐富。我個人感覺未來由於RSS和Widget的不斷發生和SNS的結合,越來越多人通過自己的門戶上網獲取資訊,他們對於過去的大眾門戶將産生越來越多的影響。所以,每個專業機構提供的産品作為整體存在的意義會削弱。

  
  在這樣的趨勢下,研究産品的“化整為零”的策略,提高産品的可重組性,要通過各種途徑到嵌入到其他服務商中間,是中國未來市場的重要途徑。

  
  分化之二是媒體終端帶來了網路的分化。剛才的嘉賓都談到了新的接收終端對於網際網路的影響。從移動接收來看,除了手機、小筆電,我想可能還有一種技術是值得我們關注的,是電子紙或者是電子的技術。我展示的照片是已經比較成熟的産品,這個可能很多人也看到了這是amam品種,一種已經投放到市場的完全商業化的産品了。這是螢幕的産品,這是可以支援iPord的螢幕,帶著這種螢幕,我感覺是和看高清螢幕一樣,這和手機效果完全是不一樣的。

  

  對於未來網際網路業和整個傳媒業的新的思考,必須把接收終端作為新的考慮來考慮。

  
  分化之三,由於生産複雜度的提高導致了産業流程的專業分工和再構建。剛才高理事長有一幅圖給了我很深的印象,在談了移動網際網路發展的情況下帶來了新的産業的重組。在未來或者是媒介融合的時代,這是産品構成更複雜、産業流程更複雜的時代,技術難度也在不斷增加,傳統媒體面對這些技術往往力不從心。因此,媒介融合時代更有可能出現資訊的包裝及平臺提供者的走向專業化的趨向,我們已經可以看到的是在現在的數字報紙、電子雜誌、手機媒體的領域裏面,專業化的趨向已經顯現的非常充分了。媒介品種的過程不僅僅是傳媒內部機構流程再造的過程,也是媒體在産業鏈條中間的位置尋找外部合適的合作夥伴的過程。

  
  認識網路未來資訊傳播的發展趨向,必須把融合和分化兩個特徵加以辨證的認識和理解。只有在兩個方面結合起來才能更好的認識網際網路站和其他媒體的關係,以及網站在未來資訊傳播格局中的位置。同時,也才能更好地規劃具體的産品策略和市場策略。

  
  謝謝大家。

分享到:

推薦視頻

更多臺灣新聞

更多新聞發佈會

更多涉臺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