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改革印記】從大陸文化産品走出去看兩岸影視文化變化

2017-11-01 09:11: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2011年,當電視劇《甄嬛傳》剛剛從大陸火過一段時間後,很多人沒有意識到,《甄嬛傳》熱潮正從大陸燃燒到了海外。在臺灣,這部流行的電視劇一度刷爆了臺灣電視熒幕。在網路平臺的熱烈討論程度一直方興未艾,其熱度持續足足維持了將近兩年的時間。

  從白領到文化工作者,從記者到明星,從婆婆媽媽到上班族,臺灣的大街小巷裏到處都是“娘娘”“小主”“本宮”之類的稱呼。用電視劇裏的臺詞來互相交談,成為一種奇特的社會現象。根據相關統計,光是在初次播出《甄嬛傳》的臺灣華視就在短短半年內,一口氣重播了7次以上,再加上其他包括八大綜合臺、中天影視臺等等頻道的輪番轟炸,臺灣電視觀眾在一段時間裏,打開電視就是“甄嬛”,高居不下的收視率不光讓電視臺賺得盆滿缽滿,同時也讓臺灣電視觀眾受到了一次大陸電視劇的全面洗禮。在該劇最火爆的時候,臺灣名嘴許聖梅甚至一天接到了三次關於談論《甄嬛傳》的電視通告,她不得不在臉書上大發感慨説:“大家(對這部電視劇)真的是太關注了”。

  事實上,如果是關注兩岸文化交流,特別是電視等方面的交流的人,會注意到一個現象,那就是自從近些年來,大陸的影視文化開始強勢崛起,大面積影響到了諸如港臺、東南亞以及海外的華人社區等等地區。甚至還收穫了不少的歐美、日韓粉絲。

  拿臺灣地區來舉例。從2008年開始,大陸的電視劇以及綜藝開始陸續進入臺灣市場。特別是以《新水滸》《新三國》《步步驚心》《甄嬛傳》《中國好聲音》為代表的大型電視和綜藝節目登陸臺灣電視臺,而且收視率節節攀高。大陸劇、大陸綜藝已經在臺灣地區培養了一批忠實的粉絲。有些大陸節目,諸如新開始流行的網劇或是綜藝節目之類,由於臺灣電視臺不引進,或者是引進不及時,臺灣的年輕人就會通過網路來觀看,有些大陸視頻網站因為版權等原因,限制除大陸地區以外的觀眾觀看,他們就用軟體“翻墻”看。總之,什麼也撲滅不了他們追劇的決心。

  在今年夏天,《中國有嘻哈》大型綜藝節目再次刷爆了臺灣網路,成為繼《中國好聲音》之後再次在臺灣掀起熱炒的現象級大陸綜藝節目。很多臺灣人,特別是臺灣年輕人用節目裏的經常出現的哏來互相調侃、打招呼,以至於節目製作人熱狗在出門買東西的時候,直呼大家説的話“讓他很困擾”。一時成為笑談。

  記得在2010年,臺灣知名歌手高淩風在參加大陸綜藝節目時曾提到過:大陸的綜藝節目製作水準還差臺灣二十年。但沒想到,僅僅過了不到十年的功夫,大陸就完成了完美的逆轉,幾乎是全面性的碾壓臺灣電視節目。

  看過很多臺灣節目製作人談及兩岸影視節目的此消彼長時,紛紛感覺有一種憂慮在。目前,臺灣節目面臨著相當大的困境,缺環境、缺資金、缺人才;大量的影視製作人才都開始紛紛“北上”,同時也有大量的藝人進入大陸,這種“虹吸效應”給臺灣的製作環境形成了一個個黑洞。目前,原先曾經影響華人圈的臺灣電視劇、綜藝乃至電影,現在都處於快速的萎縮當中。正如臺灣知名主持人吳宗憲數次提到:臺灣電視已經死亡,為未來臺灣的影視發展感到擔憂。

  影視文化等軟實力産品代表著社會文化的一個方向,同時也是工業化發展的最終結果。或許,從這個側面也可以看出,大陸的快速發展、文化産品的快速走出去,已經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到了方方面面,甚至形成區域性效應。

  記得有一次,筆者問剛剛從柬埔寨、越南回來的朋友,平日裏的消遣是什麼,他們回答説,看中國電視劇。根據他們的説法就是:當地的電視臺幾乎讓國産劇給包了。這讓筆者有些吃驚。我想説的是,只要是産品好,自然就會有人去消費。普通商品是如此,文化産品也是如此吧。(台灣網網友:向帥)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台灣網觀點)

[責任編輯:趙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