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策劃:張潔
關注:“走飯”走不出的抑鬱症陰影
3月18日上午10點,一個名為“走飯”的女大學生通過預設微博的方式,宣佈自己因患有抑鬱症而自殺,此事引發了眾多網友的關注。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抑鬱症已成為世界第四大疾患,自殺中50%~70%是抑鬱症患者。如何面對抑鬱症,又如何關愛身邊患有抑鬱症的人?扼腕的同時,抑鬱症也再次成為熱議話題。
抑鬱症:正常人體會不到的黑暗
“走飯”女孩對死如此輕描淡寫,不禁使人寒心酸鼻。因為憂鬱症,與青春有關的日子裏,那些花兒,那些陽光燦爛幾乎與她無關。也許她得抑鬱症那天起,心靈一直在糾結中自我抗爭,在黯淡無光中漸漸消極怠倦,直到進入時光隧道那一刻,旁人也無法想像憂鬱像黑色天際遊蕩的亡魂,這一切,正常人體會不到。陰雨連綿的季節暴露出“走飯”女孩的死前某段徵兆,死神與活神之間抗爭,她最終選擇了死神。活的前夕,沒有人在意她的告白,沒有人傾聽她的留戀,更沒有人敞開她抑鬱閉關的心扉像天使一樣揮去她心頭的陰影。
抑鬱症:理解“走飯”≠贊成
理解“走飯”,不等於贊成她的做法。如果用一種不切合實際的標準,尋找自己活下去的理由,可能都會感到理由不足。不僅如此,即使用安居樂業的起碼標準來定位,很多人也感到“抑鬱”。19日,微博發佈投票:“您是否正在或曾經有過焦慮、抑鬱等心理疾病症狀”,截至當日18時,有超過1800人投票。其中,52.6%的網友表示“生活、工作、學習壓力大,是有這樣的經歷”,11.6%的網友表示“沒有,我很善於調節自己的情緒”,15.7%的網友表示“正處於這樣的困擾之中,但是不覺得有很大問題”,20.1%的網友表示“正處於這樣的困擾之中,希望得到心理治療”。看來,廣義上的“抑鬱”症狀,還是很普遍的,但人們還都堅強地活下去了。不管是背著十幾年貸款的“房奴”,還是一籌莫展的待業青年,哪怕臥床不起的重症病人,都在期待著下一個陽光燦爛的明天。如果要解釋其中活下去的理由,那就是責任和希望。
抑鬱症:負面情緒的排解釋放
從心理學角度分析,負面的情緒也是一種能量,只要及時進行合理的疏導、釋放、排解,就能轉化為一種動力。如心理學家李子勳所説,“為情緒找到良好的出口,你會驚喜的發現,心靈下載了最新的版本!”因此,我們在呼籲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干預重視抑鬱症之餘,更應多一些“微關愛”,呼籲大家從關心身邊的親人、朋友開始,平時多一些問候,多一些傾聽,一旦發現對方有解不開的心結,或是存在心理障礙,應通過社會上的一些渠道幫助他們走出來,比如,警方 、媒體、婦聯、社區部門、公益心理諮詢機構等,如果“走飯”的微博能夠早一些引起家人或同學的注意,説不定這出悲劇就能避免。
抑鬱症:需要傾聽與關愛
像 @走飯 女孩選擇離開的,也許是少數,但隨著這個社會壓力的加劇,抑鬱症這個群體數量正在不斷的攀升,他們需要專業醫生的幫忙,更需要我們整個社會多點關注和關心,他們“病”了,但生病的又何止只是他們這樣的個體?我們至少應該想想,如果在這個世界,你的父母、你的同學、你的朋友、你的鄰居,能在你遇到困頓時給你解疑,能在你內心疲憊時彼此傾聽,能在你生活迷茫時點亮你的希望,這個世界呈現在我們面前的,至少不會是缺失溫暖的,遺憾的是在急匆匆的趕路中我們早已失去了放慢腳步的本能。
更多>>
各方反應
抑鬱症女孩微博留遺言自殺誰之殤?
抑郁女“走飯”,我能理解你
“走飯”女孩為何走不出抑鬱陰影?
“走飯”之死呼喚更多“微關愛”
更多>>
往期回顧
聚焦:小議優酷馬鈴薯之合併
深度:雷鋒精神——溫暖而持久的快樂
聚焦:這些年,我們一起看過的臺灣電影
名著翻拍:也説新版《西遊記》的毀與譽
陳菊代理民進黨主席的N種猜想
深度剖析:當“蘋果”被咬後……
聚焦:美國大片過境 是憂是喜是挑戰
聚焦:千里馬出閘 林書豪颳起Lin旋風
走飯走了,但願天堂再無抑鬱症,再無黑暗。也希望走飯之死能引起對抑鬱症這種心理疾病的正視和重視,關愛身邊的人,這樣才能避免走飯的悲劇再次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