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策劃:張潔
深度聚焦:剝開“毒膠囊”的“良心”
據近日央視《每週品質報告》調查報導,在新昌縣全國有名的膠囊之鄉廠家圈內,大量的白袋子明膠通過地下鏈條暗中銷售和使用,已是公開的秘密。這種白袋子明膠,就是國家明令禁止用作食品藥品原料的工業明膠,此種明膠易出現重金屬鉻超標。“毒膠囊”事件立刻引起各方關注,從供應商到制藥企業再到監管部門,什麼問題造成了如今嚴重的後果?這場制藥業的“三聚氰胺”事件該如何解決?
<參與討論>
膠囊供應商:最末端一環的罪魁禍首
此次黑膠囊事件中,讓人驚心的是:河北生産明膠的是正規企業,浙江新昌縣儒岙鎮生産膠囊的企業是正規企業(新昌是全國有名的膠囊之鄉,年産膠囊一千億粒左右,約佔全國藥用膠囊産量的1/3),上榜的13種藥品也全是正規醫藥公司生産,“鉻超標毒膠囊”幾乎已是制藥行業公開的秘密。如果沒有記者臥底調查,後果簡直不堪設想。
藥企:上了當的“受害者”?明知故犯!
生産鉻超標膠囊的企業是“罪魁禍首”,藥企追究其責任也合情合理合法。但捫心自問,藥企難道不該有檢測藥品包裝的責任嗎?僅以一句“上了供應商的當”,藥企就能為自己免責嗎?在被曝光産品有問題後,涉事企業首先想到的是推卸責任,把自己扮演成受害者角色,並不是主動召回産品,也不是向消費者公開道歉,求得諒解,這種態度令人不恥。
醫藥行業:膠囊“包裹”的亂象
膠囊,只是醫藥生産行業産業鏈上最末端極不起眼的一環,這個環節出問題,除了生産者和監管者難辭其咎之外,是不是應該反思整個行業所存在的問題呢?事件最終是僅僅就事論事處理幾個責任人,還是由此來正視行業存在的問題並推動整個醫藥行業的健康發展?毫無疑問,我們應該選擇後者。
拷問企業的良心
可以説,處於鏈條上的那些企業,喪失了對社會、對消費者的基本責任。企業是市場經濟的主體,被認為是社會自我治理的重要組成。企業失守失德,顯示了社會治理的重大問題。每個企業、每個人都處在社會整體體系中,企業將不合格的東西賣給別人,也會從別人那裏獲得不合格的東西;對他人不負責任,遲早也會被他人不負責任地對待。於是,整個社會就可能陷入一種相互禍害的狀態,受損的就不僅是個人的生命與健康,還有社會肌體的健康。
監管問題:缺乏完整體系
在藥品監管方面,相關部門缺乏監管藥品膠囊(內包裝)的完整體系。一方面,“標準”略顯滯後,到2010年才明確一個寬泛的標準,不知有多少噸工業明膠早已通過“膠囊”吃進了人們的肚子;另一方面,即使有了“標準”,也沒有具體的衡量、檢測和制約機制,藥廠隨意性極大,檢測與否完全個人説了算,監管部門對於工業明膠進入藥用膠囊之後監管把關重金屬鉻的機制遠未形成。這正是一些地方工業明膠企業、藥用膠囊生産廠家、藥廠,可以“聯合”使用有毒有害膠囊,且近乎于潛規則的根本原因。
治理:拿出刮骨療毒的氣魄
要用最大的音量呼喚藥監和質檢部門,要敢於拿出刮骨療毒的氣魄,像關停三鹿那樣,將此次違法生産毒膠囊的企業徹底清除出醫藥市場,哪怕它是全國知名的企業和基地。同時,有關部門應儘快在醫藥行業建立産品黑名單體系和企業徵信系統,對於違法企業,一旦進入黑名單,不僅要嚴懲重罰,像此次明知工業明膠有毒仍然肆無忌憚應用的,更可以犯罪論處。同時,完善企業及其負責人的徵信監管,杜絕其改頭換面重出江湖的機會。更為重要的是,此次毒膠囊事件涉及地域和範圍甚廣,暴露出在局部利益和GDP增長的驅動下,監管部門和地方政府往往欠缺“痛下殺手”的決心和毅力,甚至放任這一“帶毒”産業發展壯大。
監管:不能總是事後才來
監管不該也不能總是最後才來。提高和完善全方位的監管,將工作做在“事故前”,是當下重建消費者藥品安全信心的最可期待的重要途徑。相關部門應該迅速行動起來,以公眾利益為最大關切,排除關聯利益的干擾,加強藥品安全的管理。一要嚴格藥品生産、流通和使用的監管。二要加強藥品安全的風險分析。三要建立健全藥品生産風險監管體系。
延伸探討:回應“毒膠囊” 副縣長何以引出表揚?
央視《新聞1+1》4月16日播出《問題膠囊:你很“毒”!》:河北阜城8年後再遭曝光生産工業明膠並銷售給藥企事件,阜城副縣長回應時,介紹了當地政府過去數年工作成績,稱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工作制度是有效的等等。節目主持人白岩松則提出疑問:為什麼做這麼多事情,事情還發生得這麼嚴重。
延伸探討:監管部門與媒體的賽跑
亞當 斯密在《國富論》中指出:“我們的晚餐並非來自屠宰商、釀酒師和麵包商的恩惠,而是來自他們對自身利益的關切”。就此而言,我們應該感謝媒體,為我們揭開真相,所曝光的9家藥廠13批次藥品將被寫在歷史的恥辱柱上,受人唾棄。隨著皮革膠囊成為“過街老鼠”,有關部門也將進一步介入,開展專項調查和整治行動。與此同時,我們又不免有些遺憾和失落:監管又一次沒跑過媒體。
更多>>
各方反應
藥企賣毒藥,誰來解毒
把皮革明膠當藥品“三聚氰胺”嚴查
“皮革膠囊”事件,監管又沒跑過媒體
“膠囊裏的秘密”之外的秘密
藥品安全的“餡”和“皮”都應重視
“工業明膠”發癲,監管不能總是最後才來!
徹查毒膠囊,別怕個別藥廠倒閉
“毒膠囊”事件,“良心”與“黑心”的博弈
更多>>
往期回顧
林毅夫的鄉愁,何以得解?
聚焦漲價潮陰影下的臺灣社會
平潭對臺灣而言是“狼來了”嗎?
深度:許信良參選民進黨主席之後……
《泰坦尼克號》重映:美好的記憶即是永恒
關注:捲煙入圍“科技進步獎”惹爭議
深度:蘇貞昌黨魁之路腹背受敵
第3波陸資入島:“寬”還是“嚴”?
膠囊裏的藥用來治病,膠囊本身卻有毒致病,標榜做好藥做良心藥的企業,是否真正拷問過自己的良心?盼望監管部門能在“毒膠囊” 事件中保持公正與中立,不護短、不偏袒,用良心給民眾一個合理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