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170萬救員工”不能只看見感動

時間:2011-10-11 14:53   來源:台灣網

  山東諸城一民企,8月份的工資至今未發放,國慶長假也都在加班加點,但是工人們沒有絲毫怨言。原來,今年7月份,公司突發火災,一名叫馬秀春的“臨死工”救火時不幸燒傷,事故發生後,公司前後16次為她支付了170多萬元的治療費用,生産受到嚴重影響,200多名工友們受此感動,主動到公司加班展開生産自救。(10月8日《市場星報》)

  “一個民企為救一名女工拿出170W,那些死一個賠20W的煤老闆臉面往哪擱啊?”、“跟著這樣的老闆,不發工資也願意!”、“多給這樣的企業一些訂單,讓他做大做強。”從網友的跟帖中可以看到民意的風向,同時,也反映出了一些血汗工廠、冷血企業的所作所為在公眾心中留下了多麼惡劣的印象。

  財不大,氣不粗的一個民營企業,在員工發生意外後,不推脫,不逃避,在自身不寬裕的情況下,湊出170萬支付治療費用,讓我們看到了一個企業的良知和擔當。然而,在感動之餘,一個疑問總也揮之不去——該企業沒有給受傷女工馬秀春投保嗎?如果有工傷保險,公司上下何至於如此被動?從報道中的“臨時工”這一用詞來分析,基本可以斷定用人單位沒用為馬秀春辦理社會保險。

  不和員工簽訂勞動合同,不為勞動者繳納社會保險,在一些中小企業中其實並不是什麼秘密。表面看來,用人單位好像佔了便宜,減少了不必要的開支。其實,這是一種嚴重的短視,埋下吃大虧的隱患。其一,增加了企業經營風險。就像諸城這家民企,因為一個員工的受傷幾乎拖垮整個公司,要不是公司員工被企業的良知所感動,紛紛主動加班加點,多年的奮鬥豈不是要付之東流?其二,淡化了員工對企業的歸屬感。每到用工荒來臨,這些和員工沒有一點“血緣”關係的企業,往往是受衝擊最厲害的。

  而對“三險五險”皆無的勞動者來説,一旦生了病,或受了工傷,只能寄希望於經營者的良知,如果碰上一個心黑血冷,死不認賬的東家,只有打掉牙齒和血吞,自認倒楣,自咽苦果了。

  一個女工的受傷看出了一個民企的擔當,讓見過了太多麻木與冷血的我們發自內心的感動,這很正常。公眾可以感動,可以讚美,勞動主管部門則應該從此事中學會反思,勞動法再好,如果缺乏監督,落實不到實處,終究是好看而不實用的紙飛機。在勞動者與用人單位地位不平等現實語境下,有關部門不能總在衙門裏喝著綠茶,搖著蒲扇等勞動者到府反映問題,就像這國慶加班費,規定的是不錯,如果用人單位就是賴著不執行,有幾個人敢在飯碗與加班費之間做出選擇?沒事的時候去所轄企業多走走,多問問,這既是為企業糾偏,也是為勞動者解憂,更是自己的職責所在。(台灣網網友:于靜)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台灣網觀點)

編輯:高斯斯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