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型和跨越的關鍵在於體制改革

時間:2011-09-06 12:25   來源:台灣網

  轉型旨在促進經濟發展,跨越的意義就是以轉型作基礎,使經濟基礎實現質的飛躍,讓上層建築和經濟基礎相互協調。而轉型和跨越的關鍵在於推動體制改革,尤其要以創新社會管理作條件,進行深度改革,使改革更加符合時代特徵。

  轉型和跨越,皆是從處於探索狀態中揭示符合客觀事物的基本規律為條件,皆是在於從解放思想的角度繼續深化體制改革為基本原理。改革才是轉型和跨越的本質特徵。

  一、轉型和跨越關鍵在於創新社會管理

  創新社會管理是特定社會背景下的一般條件。現在,我國正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所有制度尚未定型,許多條例的産生只是解決當時社會基本矛盾的産物。但是,這些條例的存在,也是形成新的社會矛盾的基本因素。更是影響社會發展的體制瓶頸。這應是我們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深度思考的一個基本性問題。

  對此,轉型和跨越必須要進行創新社會管理。這是對改革的基本定性,也是實施轉型和跨越的基本定律,更是社會發生變化而存在的一種客觀規律。山西曾以煤為主要産業,各種格局的形成也都沒有離開煤這個主導産業。但是,過分依賴資源造成的生態不平衡,凸顯的産業難以持續性形成鏈條等問題,及由此引發起諸如一部分先富起來的人沒有帶領貧困群體實施脫貧致富等社會矛盾。這些社會問題,已關係到國家基本政策的走向。對此,袁純清同志主政山西後,以馬克思主義作基本原理,對山西從科學發展的角度,系統而全面地進行了考察,作出在山西以市場經濟為主導的轉型和跨越這個基本定義,內涵包括;以煤為基,多元發展。多元發展又延伸出綠色發展,和諧發展等主題。山西的發展由此全面而系統化起來。

  當然,創新社會管理是一個既定條件。每一種既定條件的存在,都是一種規律形成的本質條件。創新社會管理,關鍵在於揭示矛盾,更要面對矛盾,分析其存在的各種社會現象,從這些現象中找出影響改革的基本因素,發現制約體制改革的基本結症,為體制改革減少不合理因素,讓對體制産生瓶頸的問題從客觀規律的揭示上得以解決。這是哲學的基本規律,也是事物發展的一般規律,更是一種事物由質變到量變的一種特定條件。

  馬克思説:“社會生活在本質上實踐的。凡是把理論導致神秘主義方面去的神秘東西,都能在人的實踐中以及對這個實踐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決。”馬克思主義為所有社會考察定義為實踐,實踐是社會管理創新的基礎,所有規律性的事物,都應在社會管理創新的意義上給予揭示。同樣是馬克思的名言:“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於改變世界。”

  轉型的實質就是對既定事實的改變,而跨越是質變到量變的一種變化。山西的轉型,依據的是“人”字型經濟結構,並在此結構基礎上形成七條基本路徑。當然,“人”字型經濟結構和七條基本路徑,都是社會創新管理形成條件的基本要素,這些要素,是構成山西模式在政治經濟原理上的外延和內涵。

  “人”字型經濟結構是山西經濟體制改革的基本戰略,而七條基本路徑則是山西科學發展,全面實施“十二五”規劃的基本法則和方向。“人”字型經濟結構的形成,七條路徑的培育,為山西在資源型配套改革上奠定了堅實、紮實的基礎。山西以此作契機,實現偉大的轉折,進入一個全新的時代。

  鄧小平同志説:“成功的經驗鼓勵了我們,增加了我們的信心。因此,黨的十三大要決定加快改革的步伐,不僅要加快經濟體制改革的步伐,而且要把政治體制改革提到議事日程上來。”

  小平同志的講話,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指明瞭方向,確立了目標,制定了框架。怎樣發展,關鍵在各省根據省情,從科學發展的角度,促進經濟又好又快地發展。而當前的發展,必須要有一個立足點,既以保障民生為立足點,以發展經濟為立足點,以轉型為立足點。山西正是從這些立足點上,制定出以煤為基,多元發展的宏偉藍圖。這些,也成為山西全力發展經濟,進行社會創新管理的制高點。

  胡錦濤同志説:“社會管理是人類社會必不可少的一項管理活動。”這,也正是形成山西模式政治經濟原理的實質。

編輯:高斯斯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