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流農民工子女入學“一個都不能少”

時間:2011-08-18 16:10   來源:台灣網

  昨日,市教委召開新聞通氣會稱,今年,海淀、朝陽和大興將有24所打工子弟校面臨拆遷,目前三區已經制定和採取了學生分流方案。就打工子弟校關停後學生安置問題,市教委明確表示“保證不讓一個就讀的學生失學”。(8月17日新京報)

  “不讓一個孩子失學”的承諾雖然姍姍來遲,倒也值得肯定。對苦於孩子求學無門的農民工兄弟來説,無疑是吃下了一顆定心丸。其實,拆遷打工子弟學校不是一夜之間的倉促決策。早在2006年北京市就發佈了專門通知,要求對打工子弟學校加以整頓和管理,提出“分流一批,規範一批,取締一批”,各地先後開始大規模取締打工子弟學校。今年又提出先拆民居,後拆學校;先對安置分流方案論證可行,後組織具體實施;先分流安置,後拆校舍。如果在拆遷之前就此向社會公眾作出高調承諾,效果豈不更好?

  “不讓一個孩子失學”僅有承諾遠遠不夠。值得關注的是,“關停就要接收”有一個“同期聲”,即“五證齊全方可申請進入公立學校”這一高門檻的接收政策。所謂“五證”是指,家長或監護人持本人在京暫住證、在京實際住所居住證明、在京務工就業證明、戶口所在地鄉鎮政府出具的在當地沒有監護條件的證明、全家戶口簿等證明、證件。誠然,要安置好數萬名學齡兒童,牽一髮以動全身,不是個小事。但在一些接收學校,沒有“五證”拒絕登記,到底是學校對政策把握不清還是潛規則,令沒有五證的農民工忐忑不安,這就需要北京教委予以具體明確,否則 “不讓一個孩子失學”就會懸于空中。

  還要看到,目前的分流安置存在三大弊端,一是接收分流的學校有一些條件簡陋,甚至有的分校也沒有辦學資格,以後可能同樣要面對關停。這樣一來,安置的學生就成了“二等學生”,享受不到正規學校同等的教育資源與優質師資,不僅沒有穩定就讀的安全感,而且寒門子弟上升之路也越來越窄。二是即便此次各地都能無條件接納失學的孩子,但就此形成一條涇渭分明的分水嶺,此後進京農民工子女必須五證齊全才能申請入學,這樣的苛刻條件顯然是不公平的。三是隨著子弟小學拆除,有一部老師和從業人員面臨失業,不得不自謀生路,某種程度上浪費了本來就有限的教育資源,因此引發教育領域的馬太效應,後果堪憂。

  美國有“不讓一個孩子掉隊法”,咱們還沒有。要做到分流安置“一個都不能少”,必須從制度源頭上使教育資源的配置趨向均衡合理,入學門檻更具人性化,更加公平化,決不搞三六九等。對原有的子弟學校不能一拆了之,通過政府贖買整合包括師資在內可用資源,將義務教育的蛋糕做大。同時,更需將農民工子女的入學問題列入官員政績考核目標,對出現擅設門檻、就讀條件區別對待的亂象予以問責。唯有此才能使”隨軍兒童“學有所教,讓他們和父母活得更有尊嚴,更加體面,在城市擁有更多的歸屬感與安全感。(台灣網網友:梁江濤)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台灣網觀點)

編輯:高斯斯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