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打壓豬肉價格是正確選擇

時間:2011-08-16 10:10   來源:台灣網

  7月CPI再創新高,其中豬肉價格同比上漲56.7%。國家發改委價格司副司長周望軍表示,我們不能通過大量拋售國家的儲備或者進口豬肉來打壓國內的生豬價格,因為生豬價格上漲,養殖戶得到了實際的收益。既要維護農民的生産積極性,又要維持市場的穩定。(據8月10日中廣網)

  在本輪豬肉價格上漲週期,肉價雖已超過歷史高位,但漲價勢頭未減,未來還有攀升的可能。並且已在高位徘徊許久,至今不見有跌價的趨勢。雖然各地紛紛拋售過部分地方儲備豬肉,但由於數量太少,時間過短,相比于龐大的消費量只是滄海一粟,掀起了一點小浪花後,就迅速被淹沒了,價格卻依然堅挺如昔。

  由此可見,通過拋售儲備來打壓肉價,如果量不夠大,持續時間又不夠長的話,基本上就是無濟於事,只能使消費者起到短暫的心理安慰罷了。中國目前每年豬肉的産量和消費量在5000萬噸左右,平均每天消費約14萬噸豬肉。2009年,政府部門向市場投放了20萬噸左右的儲備豬肉,也就起到了幾天的效果,對市場價格的衝擊非常微弱。而且凍肉不像小麥、玉米等糧食作物那樣可以長期儲藏,凍肉在冷庫中不能超過12個月,隔一段時間就要輪換。因此,並非政府不想投放儲備豬肉,實則是有心無力,根本就沒有這麼大的儲備量。

  要是通過進口豬肉來抑制價格,更加是難上加難。中國豬肉消費量佔全球消費量的一半左右,進口數量只能起到補充缺口的作用,卻無法打壓肉價。今年中國已加大從美國的豬肉進口量,並且開始從巴西進口豬肉,預計首年度進口量即達20萬噸。可是,這點進口量太微小了,不可能指望它來抑制價格。假如要想達到打壓肉價的地步,勢必要大幅增加進口數量,那麼,又將因量大而抬高國際豬肉價格,再次覆鐵礦石、大豆、玉米之轍。如此一來,不但打壓不了肉價,反而會成為國內肉價上漲的推手。

  因此,發改委表態不打壓豬肉價格,與其説是尊重市場規律,不如説是望洋興嘆,只能任由發展了。根據發改委的過往出手來看,但凡遇到商品價格快速上漲,往往依賴於行政命令,要麼是約談會商,要麼是發文限制漲價,雖是來勢洶洶,可惜多以失敗告終。本次發改委放棄通過行政命令約束豬肉價格,也不採取拋售儲備和進口豬肉的形式打壓價格,乃是認清了形勢,服從於市場競爭規律,做了次正確的選擇。

  不打壓豬肉價格,將刺激生豬養殖環節,增加養殖戶的收入,並且通過市場競爭,實現兼併重組、優勝劣汰,走規模化養殖道路。如此,方能使未來的豬肉供應趨於穩定,因應市場行情而自主調整,不再出現價格大幅波動的情況。(台灣網網友:江德斌)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台灣網觀點)

編輯:高斯斯

相關新聞

圖片